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烯在Ru(1010)表面价带电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K以下乙烯(C2H4)可以在Ru(101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200K以上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生成乙炔(C2H2)。乙烯分解生成乙炔后,σCC和σCH分子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分别移动了0.5和1.1eV。偏振角分辨紫光电子谱(ARUPS)结果表明:在RM(1010)表面上,乙烯和脱氨反应后生成的乙炔分子的C—C键轴都不平行于表面,而是沿表面(0001)晶向倾斜。  相似文献   

2.
利用紫外光电子谱(UPS)对乙烯(C2H4)和乙炔(C2H2)气体在Ru(1010)表面的吸附及与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衬底温度超过200K,乙烯即发生脱氢反应后,σCH和σCC能级均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在室温下,σCH和σCC能级位置与乙炔在Ru(1010)表面的吸附时的分子能级完全一致.乙烯发生脱氢反应后的主要产 关键词: 乙烯 乙炔 钾 Ru(1010)表面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外光电子谱 (UPS)对乙烯 (C2 H4)和乙炔 (C2 H2 )气体在Ru(10 10 )表面的吸附及与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当衬底温度超过 2 0 0K ,乙烯即发生脱氢反应后 ,σCH 和σCC 能级均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 .在室温下 ,σCH和σCC 能级位置与乙炔在Ru(10 10 )表面的吸附时的分子能级完全一致 .乙烯发生脱氢反应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衬底温度从 12 0K升到室温 ,Ru(10 10 )表面上乙炔的σCH 和σCC 能级均未发现变化 .室温下乙炔仍然可以在Ru(10 10 )表面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有K的Ru(10 10 )表面上 ,室温时σCC谱峰几乎消失 .碱金属K的存在促进了乙炔的分解 .  相似文献   

4.
乙烯在Ru( )表面价带电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K以下乙烯(C2H4)可以在Ru(101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200K以上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生成乙炔(C2H2)。乙烯分解生成乙炔后,σCC和σCH 分子轨道能级向高结合 能方向分别移动了0.5和1.1eV。偏振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ARUPS)结果表明:在Ru(10106-)表面上,乙烯和脱氢反应后生成的乙炔分子在C-C键轴都不平行 于表面,而是沿表面<0001>晶向倾斜。  相似文献   

5.
C2H4在Ru(1010)表面吸附与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X射线电子能谱(XPS)、热脱附谱(TDS)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方法研究了乙烯(C2H4)在Ru(1010)表面的吸附,在低温下(200K以下)乙稀(C24)可以在Ru(101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在200K以上乙烯(C2H 4)则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TDS结果表明乙烯(C2H4)分 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C< 关键词: 乙烯 钌(1010)表面 吸附与分解  相似文献   

6.
汪雷  唐景昌 《物理学报》1999,48(1):186-192
对CO和K共吸附在CO{1010}表面的系统进行了O的1s NEXAFS理论研究,证实吸附分子CO的键长比气体状态时增长约0.01nm.用MSC(多重散射团簇)理论计算谱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在原π峰右侧出现了一个新的弱结构.证明了此结构是由于K通过钴衬底对CO的间接作用造成的,它具有π共振的性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ll-ARUPS显示在E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  相似文献   

8.
(CO+Cs)/Ru(1010)共吸附的体系中,CO分子由于受Cs原了强烈影响,分子轨道发生重新杂化组合,CO分子原来在清洁Ru(1010)表面上结合能位于7.57eV处相重叠的5σ和1π轨道对应谱峰分裂为两峰结合能分别位于6.3和7.8eV处,其中6.3eV处的谱峰来自CO分子1π轨道的一支,它显示出该分子轨道沿衬底〈001〉晶向的镜面反对称性,CO分子1π轨道的另一支和5σ轨道在结合能7.8e  相似文献   

9.
何丕模  Jacobi  K 《化学物理学报》1999,12(5):607-614
对氧在Cs和CO共吸附物预覆盖的Ru(0001)上的吸附进行了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9HREELS)研究。在没有Cs预覆盖的情况下,氧在CO预覆盖的Ru(0001)上吸附形成CO+O的混合相,并引起CO吸附表面键弱化;在低覆盖度Cs预覆盖的Ru(0001)上,适量的CO吸附导致形成(2&#215;2)-Cs+2CO的共吸附畴,接着进行O2离解吸附,HREEL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氧的吸附,Cs和CO  相似文献   

10.
用X射线电子能谱(XPS)、热脱附谱(TDS)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方法研究了乙烯(C2H4)在Ru(10(1-)0)表面的吸附,在低温下(200K以下)乙稀(C2H4)可以在Ru(10(1-)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在200K以上乙烯(C2H4)则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TDS结果表明乙烯(C2H4)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C2H2).乙烯(C2H4)分解后C的1s能级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了0.3eV,而价态σCC和σCH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分别移动了0.5和1.1eV.  相似文献   

11.
用红外光谱法对二苯基膦系列配体及其分别与Cu(BF4)2和Cu(C3H7C00)2形成的系列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谱带的归属和Cu(I)配合物形成前后相关谱带的变化规律,并参照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讨论了所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可能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基于Ru(bpy)23 (钌联吡啶)的印刷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重现性好、对草酸盐的响应范围宽、检测限低等优点。详细研究了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发光试剂的固定化。在最优条件下,在pH 6.0的0.2 mol.L-1磷酸盐缓冲液中,利用所研制的ECL传感器测定C2O24-,线性响应范围为3.0×10-7~1.0×0-5mol.L-1,检测限为1.2×10-7mol.L-1(S/N=3)。根据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用来测定其他的成分,如氨基酸,TprA(三丙胺),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等物质。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使用丝网印刷机器进行印刷的话,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蒋红兵  刘杨华 《光学学报》1995,15(3):77-380
测量了Si(100)(2×1)-H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反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与清洁的Si(100)(2×1)表面进行了比较。Si(100)(2×1)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单调地减小,Si(100)(2×1)-H表面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单调的,约在470K时信号最大。可以根据二次谐波信号的强度及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来确定样品温度和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光谱法研究Ni[(C4H9O)2PS2]2与氮碱的加合反应(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谱法研究了NiL2 在 30℃时与乙胺、正丙胺、正丁胺和正戊胺在乙醇溶液中的加合反应。伯胺类氮碱 (B)与NiL2 生成 1∶1的五配位NiL2 ·B和 1∶2的六配位NiL2 ·B2 两种加合物。所有五配位NiL2 ·B和六配位NiL2 ·B2 加合物的吸收光谱分别由NiNS4和NiN2 S4发色基团所产生。实验测定了反应的平衡常数lgβn 及加合分子数n。lgβn 随胺类碱度 pKa值增加而增大 ,且可以经验公式来描述lgβ1 =- 9 6 9+1 15pKa ;lgβ2 =- 18 73+2 2 8pKa  相似文献   

17.
采用1H-1HCOSY,HMQC、HMBC等2DNMR技术对化合物(Et4N)2[Pd2(mp)2(μ-mpH)2]进行1H、13CNMR谱数据分析与归属.表明它在DMSO溶液中仍保持原有固体状态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赵巍  汪家道  刘峰斌  陈大融 《物理学报》2009,58(5):3352-3358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H2O分子与Fe(111)晶面的相互作用最强,其次是Fe(100),相互作用最弱的是Fe(110)表面,而这与晶面原子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单晶表面 2O分子')" href="#">H2O分子 分子吸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2分子在Li掺杂Al7C+团簇上的吸附.对于Al7C+团簇,H2分子的吸附能仅为-0.017eV,掺杂Li原子到Al7C+团簇可以明显增强对H2分子的吸附.吸附一个H2分子时吸附能可以达到-0.151eV,吸附四个H2分子的平均吸附能为-0.073eV.根据自然键轨道分析,电荷从Li原子向Al7C+团簇转移,带正电的Li离子极化H2分子并且增强了H2分子与Al7CLi+团簇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国芳 《光谱实验室》2003,20(5):716-718
合成了配合物 { [K(18- C- 6 ) ][K(H2 O) 2 ]} [Cd(CN) 4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n。晶体学数据 :a=0 .936 5 3(18) nm,b=1.6 178(3) nm,c=1.74 81(3) nm,β=91.332 (3)°,V=2 .6 479(9) nm3 ,Z=4 ,Dcalcd=1.4 5 3g/ cm3 ,F(0 0 0 ) =12 0 8,R1=0 .0 317,w R2 =0 .0 5 6 7。配合物中 [K(18- C- 6 ) ],[K(H2 O) 2 ]和 [Cd(CN) 4 ]基团通过 K N键和 K —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