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涛 《中学数学》2023,(22):46-47
<正>课堂动态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预设以外的教学活动的概括,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可变性,动态生成是对课前预设的补充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让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 精心预设,提供精彩生成前提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前精心预设是对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媛 《中学数学》2015,(4):57-58
一、写在前面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需要预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就更具有针对性.而教学过程并不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作为教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堂应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时会偏离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学生节外生枝或出现错误.如果我们能正视和利用这些“意外的错误”,并把它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因势利导,那么这些“意外的错误会产生意外的收获”,成为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从而生成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数学的学习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生成,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精心预设要求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预设,从而形成线条清晰的学习思维轮廓.学生在精心预设的引导下自然生成,加深情感体验,促进深度学习,演绎学思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5.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或教学预设之外(节外生枝)的情况时,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探究取得意外收获的教学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意外收获,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相似文献   

6.
徐为  谭金锋 《大学数学》2013,29(1):144-148
"动态生成"教学观的建立旨在摆脱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从根本上正确理解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在用动态生成的视角审视当前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动态生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精心预设弹性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并及时捕捉可利用的动态资源,为学生的生成创造可能的机会;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观下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祎 《数学通报》2006,45(5):20-23
1数学解题教学的动态生成观1·1动态生成教学观的基本内涵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成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事实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能都在备课时预料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堂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处理策略.如果认为课堂教学的每一过程都可以由教师事先以极其细密的备课来强行规范,那就必然会阉割课堂教学活的灵魂,谈不上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真实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个有预设、有生成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过:“对教师而言,如果将其教学工作任务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就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更需要把握“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在平衡中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动态平衡(这里说的“平衡”不是0。5,是0。618,是“生成”与“预设”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关键是要从课堂的五个主要环节入手,即从新课引入、问题设计、解题过程、反思小结和巩固训练等环节入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让“生成”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投身教学活动的机会,用教师已有的实践智慧对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促使课堂向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9.
1 提出问题   课堂的预设是关键,还是生成更重要?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教师的争论.有的教师主张课堂应是预设的,也有的认为生成式课堂就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不再需要预设.现就本人结合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1、4模块组合)的教学对预设和生成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高明霞 《中学数学》2023,(14):91-92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前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学情的了解,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据此预设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并预设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预设展开教学活动.课堂生成是学生在课上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所达成的超过教师预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陈林 《中学数学》2015,(4):22-23
我们常常感动于名师课堂上师生的深度对话,学生的精彩生成.殊不知,这些对话或学生的生成,常常都是执教老师课前预设过的,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执教老师下发的那张"教学简案"上,所谓"教学预设"常常要大于"教学生成"也是这个道理.笔者最近有机会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勾股定理(第1课时),有同行课后评课时对笔者课堂上的追问颇为赞赏,其实,笔者在课堂上看似"即兴追问"却都是课前精心预设的结果.本文重点呈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数学课堂预设与牛成的重构,即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调整、优化,包括数学课前预设、生成的方式、教学环节和方法、教学特色的重构,它是一种动态性、发展性的重新布局和建设的过程.通过课前预设铺垫,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维、主动诉求、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是教学理念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追求教学的精彩生成.数学生成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参与,既离不开具体学情的影响,也需要教师有机整合教材理念,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精心预设和课堂教学中的适时留白.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以促进其更加有效学习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的计划再周密,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有效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1 背景描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已不断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学立足于当前又指向未来,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构建过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对话与活动的过程,是"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精心准备、充分预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但是若教学中过度依赖预设,可能也会错失许多精彩的生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及时捕捉各种有效的课堂生成,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品质和教师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立意,抓住时机拓展通性通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能力提升空间.高三数学复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预设与生成情况决定着课堂的高效性.实际课堂教学在预设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面对意外如何处理、如何驾驭,是对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考验,处理得当往往能捕捉到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大好时机,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高三数学复习课中关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教学片断为案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生成",虽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依旧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因为在人们一般的观念中,往往只把课堂中离开了预设、甚至是超越了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才视为生成;加之有关"生成"的一些教学案例或理论解说,刻意求"奇",要求过"高",致使许多教师心有余悸,误认为课堂生成,对自我知识储备的丰富性、深刻性、以及课堂的驾驭力都有极高要求,只能是偶一为之,或者只能是名师所为.  相似文献   

19.
“生成”,虽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依旧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因为在人们一般的观念中,往往只把课堂中离开了预设、甚至是超越了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才视为生成;加之有关“生成”的一些教学案例或理论解说,刻意求“奇”,要求过“高”,致使许多教师心有余悸,误认为课堂生成,对自我知识储备的丰富性、深刻性、以及课堂的驾驭力都有极高要求,只能是偶一为之,或者只能是名师所为.这样一来,生成似乎成了难得一见的新奇现象,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精彩;生成也似乎并非普通老师可以企及的层次,而是高手独擅其长的艺术境界.这种认识从本质上说,包含着一定程度对“生成”的误读和曲解.站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看待生成,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如果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精彩往往缘自生成!最近笔者就上了这样一节高三习题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