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保强 《化学教育》2019,40(11):48-52
结合实例介绍了基于波普尔证伪思想视角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具体教学形式包括:教学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用证实或证伪进行验证;教学设计中埋下教学冲突,给学生创造出证伪机会;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功能,通过证伪提升原理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相互质疑、讨论、释疑、证伪。波普尔证伪思想对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化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2.
刘臣 《化学教育》2018,39(5):44-48
高三元素化合物专题复习要关注学生探究意识的提升和解决情境探究问题思维框架的搭建。在元素化合物探究活动设计中,将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物质转化过程和探究反应中"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有机整合,围绕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证活动,搜集证据证实或证伪猜想来展开教学。阐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路与开展方式,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3.
李莉蓓  寇琦  戚旭 《化学教育》2010,31(1):61-61
本实验是针对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中关于“熵”的概念开发创设的一个演示和探究实验,它有助于学生的探索和理解。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之一,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能量降低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再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另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总熵判据和自由焓判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熵判据和自由焓判据是贯穿化学热力学的一条主线。这一部分是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上的难点也是重点。学习化学热力学基本理论的目的是要解决化学反应过程的方向和限度的问题,而熵判据和自由焓判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赵妍  任红艳  戴乐  林雪瑶 《化学教育》2018,39(21):49-53
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原理性知识。巧妙使用多功能组合U型管设计创新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增强学习兴趣。以WWHW认识论思考模型为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内容及其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针对离子键与共价键在教学中存在本质分离、联系割裂和忽视“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目标的问题,依据元素周期律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进行推理,并寻找证据进行证实或证伪,以认清离子键与共价键的静电作用的成键本质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兵  王喜贵 《化学教育》2018,39(5):22-26
以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以及美版教科书中支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知识内容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实验的设计和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比较,结果表明:国内的教科书中设计的实验探究性更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全面,美国教科书中设计的实验更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综合分析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缺点,并对实际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定是大学化学(普通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实验数据的误差原因分析是该实验的教学目标之一。对724名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误差产生原因相关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实验报告列举的误差按来源与性质进行分类汇总,总结归纳了学生对该实验误差认知的特点,指出其分析思路受教材或教师讲解影响较大,反思通过强化学生证据意识和推理逻辑来提高该实验误差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天慧  孙文东 《化学教育》2016,37(15):67-70
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节,选出几个在教学中容易混淆的问题,从大学化学视角进行了解析。其中包括自发过程的概念,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过程自发性的判据以及引入自发过程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妙添 《化学教育》2015,36(23):49-55
剖析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中"测量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的教学意义与价值,重点通过数字化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改进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曲线-微观-符号"四重表征的角度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并应用互动课堂反馈系统对教学效果进行即时检测。教学结束后,从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四重表征思维状况3个方面进行测查分析,探讨"手持技术"与"四重表征"整合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砚宁 《化学教育》2016,(11):66-68
针对教材中"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设计课堂实验,改进教材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进一步改进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中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络合吸附催化不可逆体系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K<<1)和不受前行化学反应控制(K>>1)两种情况下的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的电流理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讨论了电流特性,获得区分K<<1和K>>1的判据。对于上述体系的测定,循环叠式方波伏安法的灵敏度比普通差式采样方波伏安法高一个数理级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刘春凤  石宁 《化学教育》2022,43(19):26-30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学科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以生物学学科的“光合作用”知识为载体,从研究化学反应的角度,重新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对实验的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证据推理等关键能力,培育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理论化学的重要课题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心琦 《大学化学》1999,14(1):15-19
在Lehn所提出的化学信息学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化学反应判据及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盐桥的作用众所周知,如果“将铜锌双液原电池的盐桥换成铜片后,电路中还有电流吗?两液中的铜片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基于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系列实验,利用观察到的各种证据,如:生成的沉淀、溶液颜色的变化、电极质量的改变、溶液pH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等,引导学生对各个电极变化的反应进行假设,并设计新颖实验逐步探究证实,依据宏观实验现象的证据,开展问题驱动式学习,以此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严晓平 《化学教育》2005,26(Z1):116-117
“化学反应的利用”包含两部分内容: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分2课时进行。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②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并分析推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材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视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升对研究化学反应应用价值的认识。2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就上一问题作答,引出化学能→电能;布置探究任务-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进行实验,解决下列问题:(1)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你组装的装置实现了吗?(2)在装置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依据所给用品与试剂(干电池、导线、电流计、锌板、铜板、稀硫酸、反应器)进行探究性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1)通过让学生分组设计完成实验,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提高实验技能及观察能力;(2)在探究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尝试探究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用Flash课件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现象,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组内讨...  相似文献   

17.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绪言课的教学质量对后续整个模块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的目标应该包括提高学生学习本模块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概览本模块的主要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和思路。论文基于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的整体分析,构建了化学反应的认识模型,设计并实施了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反应认识模型的绪言课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周正祥  杨玉琴 《化学教育》2018,39(23):25-30
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以化学史实为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证据及建构并评价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证据与模型建构及演变之间的关系,认识模型在物质结构理论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性特征。该教学设计在学生对原子模型的理解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简要说明ΔG与ΔrGm作为方向性判据的区别。其中ΔG判据的适用条件是封闭系统的等温等压过程;而ΔrGm判据是ΔG判据应用于化学反应系统时的进一步推演。ΔrGm代表反应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势函数,作为方向性判据,只需要W'=0,而不需要等温等压条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化学反应速率”已有教学研究和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本体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策略,构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及不同教学阶段的层级发展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化学反应速率”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在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运用设计性研究和对比性教学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