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RT-PCR技术扩增了猪瘟病毒石门株的E2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1184bp,与预期大小一致.经SacI酶切和巢式PCR证实了E2基因的特异性.将E2基因扩增片段首先克隆至pGEM-T载体中,进行全序列测定,将该基因再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1.采用温控诱导,SDS-PAGE结果显示E2基因获得表达.ELISA表明E2基因表达产物可与猪瘟阳性血清起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用反转录PCR的方法,从BALB/c小鼠脾细胞中扩增出B7-1cDNA后,插入pcDNA3质粒中构建成小鼠B7-1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mB7.1,经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此表达载体中插入的B7-1cDNA的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通过脂质体介导将pCD-mB7.1导入B7-1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0)中,经RT-PCR和RNA斑点杂交初步证实B7-1在肿瘤细胞中获得了稳定有效的表达.同源小鼠脾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混合培养后采用LDH释放改良法测定淋巴细胞特异杀伤活性,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和模拟转染的B16细胞相比,B7-1基因转染的B16细胞能较有效诱导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野生型B16细胞的特异杀伤活性(p<0.02).这说明,将B7-1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表达能提高其免疫原性,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提取麻疹病毒Nepal毒株的RNA并利用逆转录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血凝素基因(Hemagglutinin).将H基因克隆并测定序列,结果表明新毒株的H基因与标准疫苗毒株Edmonston之间存在较多重要的基因变异,两者的同源性为98.17%.将H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CD-SRα中并利用电转染法转染COS-7细胞,利用血凝实验检测了H蛋白的表达及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CD59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方法从中国人胚胎总mRNA中扩增出420bp人补体终末阶段同源限制因子(CD59)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CD59cDNA与文献报道中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含CD59全长编码区.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在3T3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5.
用 R T P C R技术从 C S F V H C L V 株 F482 代感染兔脾的细胞总 R N A 中分段扩增出了 C S F V E2 基因特异的3 个部分重叠的 D N A 片段(大小分别为 499 bp、572 bp 和 245 bp),并将之分别克隆到p G E M T 载体上 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片段重叠完成了包含 E2 全长基因的 1 144 bp 序列的测定,其 G C含量为49.0% :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各株病毒的 E2 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3.5% ~97.5%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分别为89.3%~96.2% ,变异主要分布在 E2 蛋白的 N 半部分  相似文献   

6.
植物单拷贝短序列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的检出率一直很低.水稻BAC克隆作为一种大容量载体的基因组克隆因其独特的优点已被应用于水稻基因组研究.用生物素标记了两个水稻BAC克隆,这两个克隆分别含与抗稻瘟病基因Pi-5(t)、抗稻绿叶蝉基因Glh和抗稻黄萎病基因RTSV在连锁图中等位的cDNA标记RZ565和RZ262,并用其进行了水稻染色体原位杂交.它们分别被定位在水稻第四染色体长臂距着丝粒百分距离40%和短臂100%处.由于供杂交BAC克隆含与3种抗病基因等位的标记,因此这些克隆的位置也就是供测抗病基因的位置.杂交检出率由迄今沿用的质粒克隆探针杂交的10%以下提高到了46.8%和59.2%.检出染色体的号数与遗传图确定的染色体相符,证实了用BAC克隆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的优越性,为广泛利用水稻BAC克隆进行单拷贝小片段基因的定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L.interrogansSerovarlai)DNA分别经BamHI,HindⅢ和PstⅠ3种内切酶酶切完全消化,通过设计1对引物,反向PCR扩增问号赖型钩体重组质粒pDJH2插入片段两端的未知序列.结果显示不同酶切环化连接,经反向PCR扩增均可得2条大小相等的扩增带.结果提示反向PCR技术可以用于问号赖型钩体重组质粒插入片段两端的未知序列的研究,为获得钩体完整基因序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城疫病毒HB 92株M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新城疫病毒(NDV)无毒耐热株(HB92株)M基因,将其克隆于pGEM-T载体,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测定的M基因长1223个核苷酸。包含一个1095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64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10株NDVM基因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8.4%~95.8%,氨基酸同源性为89.8%~95.3%。HB92株与V4株M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达95.8%).NDVM蛋白分子中有9对碱性氨基酸。在多肽的第117~120位有一个含4个氨基酸CKKS的特征性结构.这些结果为揭示NDV HB92株的分子生物学背景,了解NDV的分子进化和遗传变异机理,进而开发利用HB92株奠定了基础,也为将NDV另列为副粘病毒亚科的一个新属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在朝鲜首次分离得到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HaSNPV-KO)基因组BamHI-Ⅰ片段的全序列进行了测序与分析.该片段全长1.895kb.包括p26基因.p10基因及p74基因的3′末端序列.p26基因位于户10基因的上游.排列方向与p10基因相同,该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803bp,编码267个氨基酸,p10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261bp,编码87个氨基酸.p74基因的排列方向与p10和p26基因相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HaSNPV-g4株)的p2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两个分离株的p10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p74基因3′末端序列的结果有99.4%的同源性.朝鲜株与美洲株(HzSNPV)的p26和p10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98.7%,而p74基因3′末端序列有97.9%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增加连接效率的PCR产物克隆技术,即SmaI内切酶参与的PCR产物与SmaI酶切的载体的连接;并通过克隆黄鳝基因组中一段约250bp的PCR产物的实例证实了该技术的可靠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序列比对发现猪瘟病毒的强毒株和疫苗株在毒力基因Erns中存在两个差异氨基酸,据此在猪瘟病毒标准强毒sh im en株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的基础上,(1)将疫苗株的Erns基因置换sh im en株的相应片段,构建嵌合型全长cDNA克隆;(2)对Erns基因进行定点突变,使293位和311位的丝氨酸和酪  相似文献   

12.
通过裂解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菌体细胞得到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无乳链球菌(菌种编号ATCC13813)新型双功能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shF)的核酸序列与2种不同表达载体多克隆位点序列,分别设计引物F1、R1和F2、R2,再以总DNA为模板,经过特异性PCR扩增出长度约为2 200 bp的目的基因。随后分别对目的基因gshF和2种表达载体进行双酶切、连接等操作,得到表达载体pPIC9K-gshF与pET-gshF。用Sal I线性化表达载体pPIC9K-gshF后电转至毕赤酵母GS115中。经MD平板筛选重组子、菌落PCR鉴定阳性菌株、G418抗性梯度平板筛选多拷贝菌株,最终在4.0 mg·mL-1 G418抗性平板上筛选出阳性菌株。用甲醇终浓度为2%的BMMY培养基诱导该阳性菌株表达,每隔12 h取样并添加甲醇,96 h后离心收集发酵上清,经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在85 kDa处出现1条明显蛋白带,大小与预期GshF蛋白一致。重组菌BL21-pET-gshF用IPTG诱导表达,先在37 ℃下培养90 min,再加入IPTG至1 mmol·L-1后诱导7 h,离心收集表达产物并对重组菌进行超声破碎处理后,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同样在85 kDa处有1条蛋白带。采用Bradford法测定2种表达产物上清的蛋白量,其中重组酵母表达上清中蛋白量为0.46 mg·mL-1,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破壁后的蛋白量为1.46 mg·mL-1。测定并比较2种不同表达方式所得酶活,发现GshF在毕赤酵母表达中的比酶活仅为14.15 U·mL-1,经原核表达后比酶活可达62.15 U·mL-1。  相似文献   

13.
通过裂解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菌体细胞得到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无乳链球菌(菌种编号ATCC13813)新型双功能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shF)的核酸序列与2种不同表达载体多克隆位点序列,分别设计引物F1、R1和F2、R2,再以总DNA为模板,经过特异性PCR扩增出长度约为2 200 bp的目的基因。随后分别对目的基因gshF和2种表达载体进行双酶切、连接等操作,得到表达载体pPIC9K-gshF与pET-gshF。用Sal I线性化表达载体pPIC9K-gshF后电转至毕赤酵母GS115中。经MD平板筛选重组子、菌落PCR鉴定阳性菌株、G418抗性梯度平板筛选多拷贝菌株,最终在4.0 mg·mL-1 G418抗性平板上筛选出阳性菌株。用甲醇终浓度为2%的BMMY培养基诱导该阳性菌株表达,每隔12 h取样并添加甲醇,96 h后离心收集发酵上清,经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在85 kDa处出现1条明显蛋白带,大小与预期GshF蛋白一致。重组菌BL21-pET-gshF用IPTG诱导表达,先在37 ℃下培养90 min,再加入IPTG至1 mmol·L-1后诱导7 h,离心收集表达产物并对重组菌进行超声破碎处理后,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同样在85 kDa处有1条蛋白带。采用Bradford法测定2种表达产物上清的蛋白量,其中重组酵母表达上清中蛋白量为0.46 mg·mL-1,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破壁后的蛋白量为1.46 mg·mL-1。测定并比较2种不同表达方式所得酶活,发现GshF在毕赤酵母表达中的比酶活仅为14.15 U·mL-1,经原核表达后比酶活可达62.15 U·mL-1。  相似文献   

14.
经过筛选和连续传代,建立了稳定的猪瘟病毒野强毒株(csFv22)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的持续感染细胞模型,获得csFV22—PK15病毒持续感染的传代细胞株.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R技术、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研究了csFV22—PK15细胞株连续传代中病毒在细胞内持续感染的基本特性.结果显示传代细胞表现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紫红链霉菌2917磷脂酶A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探针从紫红链霉菌2917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出磷脂酶A3基因,经双向测序,确定了其基因的全序列,并由此推导出其氮基酸序列,将此序列与其他来源的磷脂酶A2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天蓝色链霉菌A3(2)中磷脂酶A2的同源性为98%,与蛇毒的磷脂酶A2的同源性小于10%,但有类似的质子传递系统、Ca^2 结合环以及疏水通道等结构,这个基因的克隆为磷脂酶A2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也为利用重组微生物生产磷脂酶A2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效纤维素分解菌混合培养及其降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堆腐物及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畜粪和土样中分离到3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高的菌株B1、F1和F2,经初步鉴定,其分别为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其中混合菌株B1F1、B1F1、F1F2摇床培养8d时滤纸纤维素失重率分别达到49.76%,52.30%,46.02%,均高于单一菌种的滤纸失重率。且CMC酶活也明显提高,比其单一菌株的酶活提高了1.5倍。试验结果表明,由两种不同菌株组成的混合菌分解纤维素能力明显强于其中任何单一菌种,其中两真菌F1F2组合效果最好,且将其制成高纤维素酶活的固体曲,为今后纤维素的固态发酵生产和混合发酵降解纤维素废弃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中国湖北雄性黄牛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Sry基因5'端调控区680bp和640bp两个片段,并分别克隆到pUC18上,测序拼接出完整的5'调控序列1040bp,该序列含核心启动子和ATG起始密码.比较分析显示种内高度的进化保守性.这为Sry基因表达的时序控制、性别决定机制及进化等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18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和5株未传代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标本分别进行HCMV UL131A,UL130,UL128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对23株HCMV临床株的UL131A,UL130,UL128基因编码区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此3个基因核苷酸及其编码蛋白是高度保守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2%,95.8%,96.0%,编码蛋白的同源性为97.2%,96.6%,96.9%.不同临床症状患儿的HCMV UL131A,UL130,UL128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临床株HCMV UL130和UL128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趋化因子的相似结构.所有结果表明临床株中的UL131A,UL130,UL128序列的保守性可能与HCMV在上皮细胞的增殖有关,也与HCMV转移到白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相关.HCMV UL130和UL128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趋化因子的相似结构可能与HCMV的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9.
阿牙克库木湖嗜盐菌的分离及功能酶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阿牙克库木湖采集的泥样和水样中,分离培养了90株嗜盐菌,其中多数为中度和极端嗜盐菌,颜色以红色和白色为主,细胞形态多为杆状、球状,97%呈革兰氏阴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湖有着丰富的嗜盐微生物资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几种重要工业用酶的筛选,发现其中淀粉酶产生菌有4株,菌株AJ225和AJ243淀粉酶活性较高;蛋白酶产生菌有7株;脂肪酶生产菌有13株,菌株AJ238和AJ265具有较高的酶产量;在分离菌株中未检测到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