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地沟油,二乙烯三胺为原料,经过酰胺化,环化反应合成油溶性烷基咪唑啉缓蚀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反应过程中的胺值,通过失重法考察其缓蚀性能。结果表明,缓蚀剂合成过程中反应温度140℃,时间2h,物料配比1:1.2时,反应产物的收率达到71.57%。缓蚀剂在添加量为70mg/L,测试温度为40℃,转速为30r/min及时间为8h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最佳的缓蚀效果,其缓蚀率最高可以达到98.47%。远超过市场一般类型的缓蚀剂。  相似文献   

2.
新型咪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缓蚀性能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一种新型取代基咪唑啉化合物IM,经复配后得到新型咪唑啉缓蚀剂IMC。用电化学和失重法测试了缓蚀剂IMC在强酸性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在多种腐蚀介质中的缓蚀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可适用于酸性腐蚀介质,并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其缓蚀率在92%-98%。  相似文献   

3.
使用油酸和二乙烯三胺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油酸基酰胺(A1)、油酸基咪唑啉(AM)以及既含有酰胺又含有咪唑啉(A2)的3种缓蚀剂。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对3种合成产物在CO2饱和的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进行缓蚀性能评价。EIS和极化曲线结果表明:A1、A2和AM均能对Q235钢在该介质中的腐蚀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3种合成产物的缓蚀效率由高到低为AM > A2 > A1,说明咪唑啉的缓蚀效果比酰胺的好。通过量子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咪唑啉分子和酰胺分子的缓蚀机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与酰胺分子相比,咪唑啉分子的成键能力更强,从而更容易吸引电子,与Fe基体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通过Hirshfeld计算了咪唑啉和酰胺分子中原子的Fukui指数并分析了其反应活性位点,Fukui指数的分析结果与分子前线轨道HOMO和LUMO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由油酸、多胺及改性试剂合成了4种咪唑啉衍生物。通过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了咪唑啉缓蚀剂在不同矿化度的模拟盐水、饱和CO2的模拟盐水以及油田回注污水中对A3碳钢腐蚀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咪唑啉缓蚀剂可以抑制溶解氧的腐蚀,对CO2的腐蚀抑制效果更好,10mg/L缓蚀剂D缓蚀率达95.36%。腐蚀介质的矿化度对缓蚀效果有一定影响,矿化度在10000~70000mg/L变化时,缓蚀率波动在10%~15%。油田回注污水实验表明咪唑啉型缓蚀剂适合应用于现场,尤其是偏酸性水质,腐蚀速率满足小于0.076mm/a的油田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松香和二乙烯三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油溶性松香基咪唑啉,在此基础上加入氯化苄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其水溶性咪唑啉衍生物.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合成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并运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评价了松香基咪唑啉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的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酰化温度180℃,环化温度205℃的条件下反应8~9 h,产品的收率可达85%以上.在10%的盐酸介质中加入0.5%松香基咪唑啉,其缓蚀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6.
环烷酸和羟乙基乙二胺经两步缩合脱水反应生成咪唑啉中间体.再以甲苯为携水剂,用硼酸与该中间体制得环烷酸咪唑啉硼酸酯(NIB),用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挂片法对NIB在酸性溶液中的缓蚀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NIB在酸性溶液中对碳钢挂片、铝挂片、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电化学极化曲线得到的结果与失重法定结果一致.NIB缓蚀率随温度先升高后降低;随时间延长缓蚀率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7.
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合成的几种常见方法及影响其产率的因素,重点强调了其缓蚀性能和复配增效技术在制备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中的应用,概述了缓蚀机理,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在模拟溶液中一种以十八烷基胺(ODA)为主体的复合缓蚀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碳钢电极的缓蚀行为. 结果表明, 经该缓蚀剂处理的碳钢样品耐蚀性明显提高; 成膜效果气相优于液相; 温度在220 ℃左右成膜效果最好; 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 成膜效果变差; 样品在气相中缓蚀性能随缓蚀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当质量浓度大于25 mg/L时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高纯环烷酸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合成了中间体咪唑啉,再以去离子水为溶剂,用氯乙酸钠对该中间体进行两性化,制得了水溶性两性咪唑啉缓蚀剂.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pH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合成条件为:n(咪唑啉):n(氯乙酸钠)=1:4,90 ℃-95 ℃,pH8-10.在浓缩倍数k=1.5的循环冷却水中用旋转挂片失重法得出:两性咪唑啉用量为20 mg/L时对碳钢的缓蚀率达到97.28%;与HEDP复配后总剂量为20 mg/L时缓蚀率达到99.04%.在模拟油田水中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得出:两性咪唑啉与HEDP复配,用量分别为100 mg/L和20 mg/L时,缓蚀率达到91.01%.表9,参7.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考察6种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前线轨道分布、Fukui指数、自然电荷分布以及分子中重原子对前线轨道贡献等分析缓蚀剂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结果表明:咪唑啉类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界面作用时,主要是咪唑环和亲水支链上的极性基团起作用,分子的活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咪唑环及亲水取代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一些有机分子的特征基团及结构在酸性腐蚀介质(01%)H2S+5%HCl)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分子中特征基团及结构对缓蚀性的影响,分析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缓蚀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合成高效缓蚀剂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缓蚀剂烯丙基硫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的缓蚀性,初步探索了缓蚀剂烯丙基硫脲的吸附机理,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缓蚀剂烯丙基硫脲和苯基硫脲缓蚀作用的差异,初步分析了缓蚀剂分子的结构对缓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天冬氨酸在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化学阻抗谱法对聚天冬氨酸(PASP)在1mol/L盐酸中对45#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PASP具有一定的缓蚀保护能力,缓蚀效率可达80.66%;实验浓度范围内与传统缓蚀剂乌洛托品的缓蚀效果相当,有望成为酸性环境的绿色缓蚀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极化曲线探讨苯骈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用扫描电镜观察形成的表面膜形态,用红外光谱探讨表面膜的组成。实验表明,苯骈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有一定的缓蚀作用,其中添加0.020mol/L苯骈三氮唑和0.20mol/L氢氧化锂显抑制溴化锂溶液对碳钢的腐蚀,其可能是在碳钢表面形成Fe-BTA吸附膜,阻滞阳极反应从而起到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肉桂醛对X60碳钢的缓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在盐酸腐蚀介质中单组分肉桂醛缓蚀剂以及它与苯扎溴铵的协同效应对X60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协同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16.
钨酸盐与苯并三氮唑协同缓蚀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挂片法研究了钨酸钠与苯并三氮唑 ( BTA)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实验发现 ,在氯离子浓度为 1 .4× 1 0 -3mol/L的水中 ,钨酸钠与苯并三氮唑对碳钢没有明显的协同缓蚀作用 ;在同样氯离子浓度的水中投加 6.2× 1 0 -5mol/L锌离子后 ,钨酸钠与苯并三氮唑总浓度为 1× 1 0 -3mol/L、Na2 WO4 ∶BTA=8∶ 2 (摩尔比 )时 ,碳钢的腐蚀速率比单独使用 Na2 WO4 或 BTA时有所降低 ,表明两者间有协同作用。利用 BTA溶液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解释了锌离子的作用 ,根据极化曲线测定及碳钢表面膜的分析结果 ,对 Na2 WO4 - BTA-锌离子的协同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聚天冬氨酸及其与锌盐的复配物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聚天氨酸及其与锌盐的复配物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的缓蚀性能优异,锌盐可降低聚天冬氨酸的用量;两者的复配物表现出混合型缓蚀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低碳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了低碳钢在加入缓蚀剂的介质中的腐蚀行为。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静态挂片法研究了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缓蚀作用的协同效应,并通过极化曲线评价了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复配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缓蚀作用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添加0.02mol/L钼酸锂和0.02mol/L苯并三氮唑能显著抑制溴化锂溶液对碳钢的腐蚀。通过分析极化曲线、俄歇能谱及扫描电镜,可能的缓蚀机理是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钼酸锂、三氧化钼、铁-苯并三氮唑和三氧化二铁等组成的钝化膜,阻滞阳极反应从而起到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正硅酸乙酯为模板硅源,间苯二酚和甲醛为炭源,通过溶胶一凝胶反应,制得中孔炭材料.采用SEM、XRD、N2吸附等温线研究了炭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炭材料的电化学电容性能.结果表明,炭材料为石墨化的无序结构,比表面积为1313m2·g-1,孔径约10nm.在6mol·L-1H2s04中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电容性能.当放电电流密度为0.05A·g-1时,炭材料的质量比电容为265F·g-1,其容量保持率达92.8%,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