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恒成立”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问题实质,把握问题的思维特点.实际上,“恒成立”问题的思维特点和解题的突破口就在一个“恒”字上,解决此类问题经常涉及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
赵宏伟 《数学通报》2003,(12):23-25
在教学中 ,有时会碰到许多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更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图 11 打破思维定势解除困惑例 1 如图 1 ,一个盛满水的三棱锥容器 ,不久发现三条侧棱上各有三个小洞 ,D ,E ,F .且知SD∶DA =SE∶EB =CF∶FS=2 ∶ 1 .若用这个容器盛水 ,则最多可盛原来水的 (   )(A) 2 32 9   (B) 2 32 7   (C) 1 92 7   (D) 3135解 作截面DEF ,VF-SDEVC-SAB=232 ·13=42 7,所以盛水的最大体积是 1 - 42 7=2 32 7,故选 (B) .图 …  相似文献   

3.
李家煜 《数学通报》2003,(10):15-16
“显然”是某些教师和学生的口头禅,经常在解答问题时,说“显然”成立,“显然”不成立……,然而,有些问题虽说显然,其实不显然,学生甚至茫然。在“显然”的掩盖下,不利于学生思维进入角色的状态,不利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甚至扑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数学教师应谨慎说“显然”。甚至应该经常反问“显然”吗?本文对“显然”其实不显然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者”所创造或发现的新东西,即使早已为别人所完成,但对于“创造者”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这种思维就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由此看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探索各种规  相似文献   

5.
数学解题教学与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世球 《数学通报》2004,(11):17-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通过问题的解才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只有在充满兴趣的情境下才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只有在数学美的氛围中才能对数学解题充满兴趣.什么是数学美呢?它就是数学的优美感.数学家庞加莱说:“数学的优美感,不过就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相对复杂的问题,此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这些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特征,从而找到具有“普适”意义的“通法”来解决问题.“转化”恰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也是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什么是“转化”方法?布卢姆曾经说过:转化方法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来说,就是要把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接受信息中有障碍的话,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跟不上”,即“思维滞后现象”.进而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只有师生互动协调,配合默契才是理想的课堂,不然,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急水未能满盆”.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使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很好的链接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思维定势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在解题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验方”。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就会僵化,形成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以至出现了解法呆板、运算繁琐,滥用公式,生搬硬套,错解出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是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在知识发展的主线上,尽可能让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解决并拓展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必须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论证数列不等式是历年高考的热点,由于它们具有“知识上的综合性、题型上的新颖性、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数学思维方式上的抽象性”等特点,同学们往往感到解答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在证明数列不等式时结合问题的特点,从知识的整体性、方法的通用性和变换的合理性着眼,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求联系,在问题的等价变换中寻求突破,即可使问题得以解决.下面举一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颜秀  张松 《数学通报》2007,46(3):44-46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有些教师盲目追求“题海战术”,用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训练学生,忽视了数学理性思维的锤炼和深化.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因而重在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要善于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解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对于解决了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要急于收工,苦能加以反思,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便可以举一反三,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宋延芹 《数学之友》2022,(13):58-59+63
从“基础理念”出发,“逆向思维”实则就和“正向思维”相反,就是日常所说的“反向思维”,而这种思维归属在发散性思维当中.运行逆向思维的关键在于在探讨对应问题的过程中深层地去建立与正向思维相反趋向的探讨.逆向思维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一般能够创造出崭新性的问题解决方式.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应用,除了能够让解题变得迅速和方便,还能够深化创新意识并且提升创造能力.基于此,本文从现状出发,结合逆向思维的价值定义,探讨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秦晓 《数学通报》1990,(8):8-11,33
讨论型课的教学价值,在于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因而能否暴露讨论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将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在讨论的过程中如何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的组织教学,促使思维向正迁移方向发展,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下面想就最近在集合概念的复习中如何通过集合问题的讨论课谈谈促进思维以期达到正确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邢尧芳 《数学之友》2013,(24):42-43
心理学研究发现“思维的起点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问题的存在,往往是被动的、肤浅的思维.”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开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在高考中举足轻重,并对其他学科有着推动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没能做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让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张洁 《数学之友》2023,(19):58-61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属于一种间接思考的方式,即站在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最终寻求一条全新的解题思路.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正向解题思维受限时,应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传统解题思维的束缚,站在问题的对立面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本论文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的练习题目,针对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具备一定的教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多高一新生不适应数学学习 ,在一些基础薄弱校 ,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如果不能使这些学生度过这一“入门”阶段 ,他们也许会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上 ,越来越被动 ,以致完全放弃 .虽然这一问题早就存在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到这个问题 ,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但却没有较系统的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这个问题也就变得日益重要 .纵观过去的讨论 ,一般都从高一数学学习向学生提出新的挑战的角度 ,来解释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例如我们都知道 :高一数学要进入集合、映射与函数、立体几何的学习 ,这无疑在逻辑推理能…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纵观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采用告诉式的传授方式较为普遍 .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只会机械模仿 ,面对陌生问题往往缺乏灵活驾驭的应变能力 .本文拟从解答数学问题的角度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以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1 让学生在探索尝试中感悟夸美纽斯认为 ,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 ,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 .教学中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路的尝试实践 ,常可避免“听似容易 ,做时难”的现象 .例 1 求sin2 2 0° +cos2 5 0° +sin2 0°cos5 …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中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唐绍友(四川重庆一中630030)1问题的提出我国有关数学教育专家曾利用一道著名的测验题(A.Schonefeld):“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头羊,问船长几岁”.在浙江一个小学四年级班上作过测验.其结果是:45名学生中,...  相似文献   

19.
学生"问题空间"转换的展示平台——解题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加卫 《数学通报》2006,45(8):53-56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就内在的思维活动而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被看成“问题空间”的不断转换.这里的“问题空间”是指任务范围的内部心理表征,包括对目标、现有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可以执行哪些操作等等的理解.由此看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建构的“问题空间”的质量是问题解决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舍费尔德曾以解题记录的方式去研究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采取“解题记录”的方式去展示学生“问题空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 ,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 ,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 ,也即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 ,则称作问题性思维 .根据认知理论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