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喜世 《实验力学》2007,22(3):435-439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中气柱(plugbubble)与通道壁之间液膜厚度的实验测量,是微热管、微流动、微电子冷却以及气泡雾化等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基于光学干涉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空间频谱分析方法,实验测量获取了含表面活性剂水中气柱在750μm通道内运动时其与通道壁面之间的液膜厚度。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液膜厚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即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液膜厚度会减小;此外,当气柱运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液膜厚度也会减小。  相似文献   

2.
郭雪宝 《实验力学》1990,5(4):465-468
本文介绍了确定水煤浆流动阻力的试验装置,应用膜片或传压器的传感器,可用来测定高浓度固液两相流压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液滴或气泡的多相微流控是近年来微流控技术中快速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文利用高速显微摄影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T型微通道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采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海藻酸钠水溶液作为液相,空气作为气相.研究T型微通道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型的转变过程,并根据微通道内气泡的生成频率和生成气泡的长径比对气泡流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当前的进料方式下,可以观测到气泡流和分层流2种流型,且依据气泡生成频率和微通道内气泡的长径比可将气泡流划分为分散气泡流、短弹状气泡流和长弹状气泡流3种类型,并基于受力分析确定3种气泡流的形成机制分别为剪切机制、剪切-挤压机制和挤压机制.考察不同液相黏度和表面张力系数对不同类型气泡流范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相较于表面张力系数而言,对气泡流生成范围影响更大.给出不同类型气泡流流型转变条件的无量纲关系式,实现微通道生成微气泡过程的可控操作.   相似文献   

4.
气液两相流压力波传播速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双流体模型用于绝热无相的管道气液两相流,依据小扰动线化分析原理,导出了压力波波数K方程通过对不同空隙率下肉体上压力波小随角频率变化的计算,研究了虚拟质量力和狭义相间阻力对压力波波速及其人色散性的影响。对泡状流和弹状流压力波波速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测量结果作了比较,两者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泡状流动特征,建立了其摩擦压降的半理论模型:fTP=ARe^-1TP,并利用献报道的微重力实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A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动特性,开展了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含气率为10%~90%,气相折算速度为0.01~3.4m/s,液相折算速度为0.05~2.7m/s的气液两相螺旋流实验.利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并参考借鉴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和划分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型;给出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图;研究了不同流速、不同起旋参数对流动特性(压降、流型衰减、螺距、螺旋直径以及流型转换边界等)的影响.实验结论如下: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划分为螺旋波状分层流、螺旋泡状流、螺旋团状流、螺旋线状流、螺旋轴状流、螺旋弥散流6种;将绘制的流型图与经典Mandhane流型图进行对比,出现了线状流、弥散流和轴状流3种新的流型;泡状流的分布基本不变,层状流的分布发生变化,当气相流速在2m/s以内时是线状流和轴状流,而不是层状流;随着液相流速的提高,管内两相流动的损失逐渐变大,流型的衰减程度变弱,螺旋扭矩逐渐变大,螺旋直径逐渐变小.另外,随着叶轮角度的增大或者随着叶片面积的减小,流型转换边界均向进气量增大的方向推移.而当进气量一定时,随着叶轮角度的增大或者随着叶片面积的减小,同样流型转换边界趋于进水量增大的方向.最后,随着起旋角度的增大或者随着叶片面积的减小,压降均有逐渐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气液两相流理论与气幕降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液两相流是广泛存在于工业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本文将就气液两相流的理论、声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在降噪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气液两相流瞬态分析和管道动力响应计算是分开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石油工业中常见的多相混输问题,介绍了常见的气液两相流瞬态模型和流固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在不作薄壁管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模型.与现有相似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这一模型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流体和管道的特性以及不同的耦合形式,可以适应实验和/或仿真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液体润滑端面机械密封是流程工业用机泵轴端密封的主要形式,且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制造装备中,实际运行过程中其端面间液体膜常常发生相变,由此产生端面变形、干磨和密封失稳等现象,甚至完全失效,严重影响了有关设备或整个装置的安全可靠与稳定运行,因此开展汽液两相流端面机械密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综述了近50年来汽液两相端面机械密封的研究现状,归纳出了机械密封的典型热源及其热传播途径,阐述了机械密封的相变原理,总结了端面流体膜参数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在试验研究方面,提出机械密封的端面液膜汽化主要与操作工况、几何尺寸和表面形貌或表面织构有关,其中端面液体入口和出口工况、平衡比和端面变形程度等受到关注,但缺少关于端面形貌或织构的深度研究,也缺少端面摩擦副合理配对的系统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机械密封相变稳定性判据,以及间断沸腾模型、连续沸腾模型和薄膜均相沸腾模型等3种理论模型,比较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其适用范围. 指出建立合理的相变理论模型,实现相变密封的稳定运行,突破相变密封监控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型液体润滑机械密封是未来两相流机械密封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许宏庆  贺新生 《实验力学》1991,6(3):279-284
两相流的测量是许多工业装置中遇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引入了一种新的测量装置。它采用三光束偏振型光路消除了边缘效应,输出信号由计算机软件处理,采用双阁值法方便、有效地对两相流的速度进行测量。适当改进后,本装置能同时对两相流的粒子尺度及粒子速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1.
气液两相流中旋涡诱发圆柱振动时的脉动升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 ,流体工质为由空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泡状流 ,采用弹性梁 -电阻应变式小力值传感器来测量圆柱受到的脉动升力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连续采集 ,采集频率为5 0 0 Hz。对由实验得到的脉动升力数据进行自功率谱分析 ,得出在两相流中只有在小于 0 .10~ 0 .1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圆柱后部才会形成涡街 ,且此时的 Strouhal数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由脉动升力数据的均匀方根值算出脉动升力系数 C′L发现小 Re数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而在大 Re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先稍下降后再增大。  相似文献   

12.
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润滑的气液两相均匀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轴承腔中润滑油的两相均匀流动模型,采用湍流模式和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计算轴承腔内三维定常N-S方程,对腔内润滑油的气液两相均匀流动特性进行研究,以获得气液两相均匀流条件下润滑油流场、压力场和速度场在轴承腔内的分布情况,分析转子转速、含气率和润滑油进口速度对润滑油出口压力以及润滑油与壁面之间剪切力的影响,同时对单相流和两相均匀流润滑性能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转子转速、含气率和润滑油进口速度对润滑油出口压力和腔内壁面与润滑油间的平均剪切力具有不同影响,而采用2种流动模型计算出的轴承腔润滑油出口压力的差异较大,同时支持了开展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润滑两相流动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两相临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两相临界流在压水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重要性,在过去的40年内,两相临界流一直是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本文对压水堆失水事故常用的两相临界流均匀平衡模型、滑移模型、考虑相间热力学非平衡效应的简化模型及两流体模型做了综述。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数学模型能准确预测各种参数范围、各种通道形状的临界流量。特定的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情况。本文对非平衡两相流中汽泡成核、汽泡生长、相界面间质量、动量、能量交换的机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风沙两相流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斌  王元  王大伟 《力学进展》2006,36(4):580-590
围绕风沙两相流的测量, 归纳了过去几十年来在风沙动力学研究中所使用的风速测量技术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着重讨论了高频测量在目前风沙动力学研究中的必要性, 分析了传统风速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的优缺点.对新一代光学测量技术------PIV在风沙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指出PIV测速技术在风沙两相流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使用PIV测速技术可以得到风沙流结构、两相速度场等宏观信息, 同时也可以进行单个颗粒运动状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数值模拟过热液体丙烷从喷嘴释放后射流的发展过程。其中,对丙烷蒸汽与空气的气相混合物采用欧拉法求解,利用拉格朗日法跟踪丙烷液滴的运动轨迹,并加入颗粒随机轨道模型来考虑液滴的湍流扩散效应,数值计算所得的物理参量与实验测量结果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此数值模型和方法应用于开放空间、常温高压下储存液化气(丙烷)的容器发生小孔泄漏时,两相射流在大气中的扩散过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文中还讨论了影响两相流扩散过程的主要因素,为预测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量两相流中颗粒特性的相位多普勒方法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几何光学近似Mie散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计算激光多普勒信号中相左与粒径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几种常用的相对折射率情况下的相差一粒径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给出了光学系统的最佳配置。计算结果与Mie散射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有限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气液两相螺旋流实验仪器,研究具有可降解性的天然椰子油新型添加剂对于气液两相螺旋流流型影响以及流型的转变规律,并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进行对比研究。实验工况设定为:实验介质为空气和水,含气率10%~90%,气相折算速度0.01~4.0m/s,液相折算速度0.01~4.0m/s,表面活性剂采用从植物提取的可降解性椰子油和SDBS,起旋装置为叶轮。实验观察到天然椰子油对于螺旋轴状流、螺旋团状流、螺旋弥散流转换特性的影响与SDBS的效果相类似,该三种流型发生条件相比于以往都有所提前,且存在范围被拓宽。浓度为500ppm时椰子油体系下的主要流型为螺旋弥散流,而SDBS体系下则以螺旋团状流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节水水嘴起泡器内部两相流的流动规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起泡器内部流场的流动特性,采用欧拉两相流模型以及RNG(re—normalization group)κ-ε湍流模型,分析起泡器出口截面气液两相体积分数和速度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增大入口水流速度可以加快分散出口截面气液两相的分布,缩短流体流动的稳定时间;整流网具有分散流体,降低流速的作用;错开整流网相邻层之间的网格可以改善出口截面的液相分布;本模型中整流网采用三层网格达到较好的出水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气液两相涡街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永光  林宗虎 《力学学报》1998,30(2):138-144
通过气液两相涡街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首次得出了当有稳定的气液两相涡街发生时,气液两相涡街结构参数的取值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流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赵建福 《力学进展》1999,29(3):369-382
气/液两相流流型是两相流研究领域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由于气/液两相流动现象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十多年来,利用微重力环境减弱甚至完全消除重力的影响,简化流动中各种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流型特征,大大促进了对气/液两相流动特征及流型产生与转换机理的研究.同时,微重力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动是空间技术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总结了微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理论进展,指出今后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