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马平  秦四清  张勇  邹登亮 《力学学报》2006,14(2):245-248
通过深大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主动区土压力现场试验,依据基坑工程时空效应理念,研究分析了在深大基坑开挖过程中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特性,得出了主动区土压力随开挖进程发展而变化的分布规律,对类似深大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时的土压力计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某软土深基坑工程时间效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因土体的固结作用和流变性而具有了时间效应。本文以Biot固结有限元法为基础,用三元件模型中的第一个线性弹簧模拟固结作用,弹性模量考虑了开挖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的影响;另外一部分(KELVIN模型)来模拟土体的流变性,以实际变形的反演来得到两个参数的大致取值,再对基坑的变形情况以及进一步开挖进行分析。假定为正常固结饱和粘土,平面应变问题。通过对某饱和软粘土地基深基坑开挖工程实例的分析,得到的挡墙水平位移曲线与实测曲线很吻合,表明程序较好地反映出基坑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3.
某软土地基上建造多栋毗邻的小高层住宅,在地下车库基坑的开挖过程中,软土流动推挤坑内桩基导致偏位。文章以上述工程为背景,借助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选取简化计算模型,对基坑开挖流动土体作用下工程桩的反应性状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最后讨论了影响桩基变形的相关因素,可为分析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坑内工程桩影响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软土基坑开挖更易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基坑施工过程进行变形预测分析。本文引入改进的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及土体位移时效系数概念,提出了利用三轴流变试验数据和三维FEM模拟瞬时结果的软土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长时位移预测方法并给出了计算步骤。以宁波地铁车站基坑施工为案例,预测了土体长时水平位移和分层沉降量,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监测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评价边坡工程安全的主要依据,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淇河倒虹吸基坑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降雨入渗的边界条件,采用强度折减法求解了边坡的最大位移与安全系数,进行了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降雨入渗强度为15mm/h,持续时间为72h。计算结果表明:边坡一次开挖的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竖向方向最大位移、安全系数分别为0.26m、0.67m、1.650;边坡二次开挖后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19m、0.62m、1.641;边坡三次开挖后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20m、0.63m、1.639。定性分析与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施工过程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淇河倒虹吸基坑边坡是稳定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工程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对降雨入渗时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软土基坑变形失稳形态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土性、地下水条件下软土基坑开挖变形失稳的模拟试验, 研究了软土基坑开挖变形发展直至失稳破坏的全过程。通过试验研究, 初步认为软土基坑坑壁在无支护或支护刚度较小的情况下, 其坑壁破坏形态呈抛物线型; 在基坑开挖范围内若存在有砂性土, 且地下水位较高时, 易于发生流砂渗透破坏, 并导致了地表沉陷, 但侧向变形相对较小; 而对于因承压水引起的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若不考虑土体的强度特性, 计算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石春宇 《力学学报》2006,14(5):689-693
在古城区建筑地基上部,广泛赋存以炉灰渣为主要成分的杂填土,其厚度不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旧城改造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周围恶劣环境条件下开挖空间,从理论、实践上深入研究闹市区杂填土深基坑,采用何种经济技术合理的支护方案问题十分突出。但各种深基坑支护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岩土工程师在确定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基坑特点,选择组合支护技术方法,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通过成功支护某杂填土深基坑工程实例,详尽阐述了杂填土的工程特性、锚拉钢板桩挡墙、土钉挡墙的基本参数选取、设计计算,可为类似岩土工程条件下的基坑支护方案选型和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吉首市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为背景,基于预制管廊施工回填过程中的原型观测试验和ABAQUS中的“生死单元”功能,建立管廊施工回填过程的三维动态数值模型,研究施工回填过程中装配式管廊的受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回填阶段管廊结构受力变形呈“两阶段”变化,管廊覆土深度小于2 m时,管廊结构整体上受力变形较小,管廊覆土深度大于2 m时,管廊结构受力变形基本呈线弹性增长;覆土荷载对预制段、现浇段、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3种不同断面处的管廊结构产生的纵向受力变形整体上大于横向变形,管廊结构顶板和底板跨中位置受力变形明显;就断面变形差异而言,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处横向受力变形明显。考虑施工过程中管廊的受力变形特性,在管廊结构设计时,对管廊结构顶板和底板的跨中、预制段承插口、尤其是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等部位需加以特别考虑。  相似文献   

9.
根据五次样条函数的性质,利用弹性支点法,将土压力视为不连续的分布载荷集度,对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行五次样条函数拟合,并通过逐次求导反演支护结构上的受力,最后结合工程情况反演基坑土层的等效参数。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成功反演了支护结构的分布载荷集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五次样条函数的基坑土层等效参数反演方法,反演的土层等效参数可用于基坑工程的动态化设计、施工方案优化和变形预测,并为邻近类似土层区域的基坑设计提供土层抗剪强度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反压土台支护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现行刚度折减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基于力学平衡原理,提出了基坑内开挖影响距离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反压土的水平弹簧刚度进行折减,并通过弹性地基梁法求解反压土支护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与分析,验证了基于水平弹簧刚度折减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①基坑开挖影响距离不仅与基坑悬臂深度有关,还与坑内开挖深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密切相关;②当反压土台宽度为1~2倍土台高度时,土层弹簧刚度与土台截面面积近似呈正相关关系;③当土层均一且土性良好时,基坑开挖影响距离按经验取值3~5倍基坑悬臂深度是适用的。当地层含有厚层软土时,经验取值计算结果最大误差可达57%,现行刚度折减方法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王振东给朱照宣写信说道: "我那本<诗情画意谈力学>在出版时,曾对‘无量纲数'一事与出版社有过讨论.""我指出:某页某行,将‘无量纲化'、‘无量纲的'错为‘量纲一化'、‘量纲一的'.这已经是概念性错误了."回函称: "根据现在的‘物理量和单位'的标准,凡是‘无量纲'的说法现在都改为‘量纲为1,这种说法了,就是说无量纲的量并不是没有量纲,而是它的量纲是单位1.这是现在法制推行的国家标准,遇到时必须要改."  相似文献   

12.
13.
 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只有更好地掌握它的规律,才能避免或减小它的危害, 利用它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4.
近期接到《应用力学评论(AppliedMechanicsReviews)》主编ArthurW.Leissa的来信,决定将《力学进展》综述文章的英文摘要收入其刊物,并授权我刊可选译刊登《应用力学评论》的综述论文.另据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中心的统计分析,《力学进展》在其所收录的1200多种期刊中各项指标分别为:总被引次数221,影响因子0.648,即年指标0.133,自引总引比0.11;地区分布数13,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0.69.其中影响因子列物理力学类期刊第3名.指标综合加权评分为75.33.《应…  相似文献   

15.
 借助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原理揭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力学实质, 并把这一理 论用于足球``香蕉球'的计算, 从而给出了``香蕉球'水平方向偏离距离的定量结 果.  相似文献   

16.
17.
《力学与实践》是1979年2月创刊的.1978年我收到了中国力学学会筹备杂志创刊的约稿信,就以当时所进行的胶片涂布科研工作为背景,用我1977年底在厦门召开的一次全国会议上的报告稿为基础,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具有物理.化学反应的薄膜流体力学”寄给《力学与实践》.1978年10月正在上海无线电13厂接收、检验DJS-21电子计  相似文献   

18.
“润滑”之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峰  吴杨 《摩擦学学报》2016,36(1):132-136
润湿与润滑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润"与"滑"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出一般规律,即,对于固-固接触摩擦为"润"而"滑",而对于固-液接触摩擦为"润"而"黏","去润"而"滑".  相似文献   

19.
“虚链杆”在组成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首次引入“虚链杆”的概念,使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则及 组成规则的应用更趋完善,更能体现组成规则的等效性及组成规则使 用的灵活性,在组成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Leonard Meirovitch教授的《振动基础》(Fundamen- tals of Vibrations,McGraw-Hill,2001)近年来被多所国外高校采纳为研究生的教材.Meirovitch教授撰写过多部不同层次的振动教材,除将评介的书外,还包括《Analytical Methods in Vibrations》(Macmillan,1967),《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McGraw-Hill,1970,1985),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Vibrations》(Prentice- Hall,1997).他的教材在中国也有较大影响,《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的两版国内都发行过影印本,上海交通大学的吴镇教授等曾将第1版译为汉语(《振动分析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铅印,1982).《振动基础》也可以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