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永泰 《化学教育》1988,9(6):30-30
纸上层析是用滤纸作为支持剂的一种色层分析法。滤纸上所吸附的水分作为固定相,把要分离的试样(如红墨水和蓝墨水的混和物)点在滤纸上,然后放在作为流动相的有机溶剂酒精中(也叫展开剂)。展开剂沿滤纸流动,利用试样中的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即分配系数不同),如红墨水中主要成分品红易溶于酒精,蓝墨水中主要成分鞣酸难溶于酒精,所以移动速度不同。借毛细管作用,红墨水随展开剂上升快,蓝墨水被固定相所固定(组成滤纸的纤维素上的-OH基能吸附水),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当然这里不单是一个分配过程,还有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忠元 《化学教育》2009,30(8):61-61
1 实验用品 铁架台、硬质玻璃管(标上五等份刻度线)、单孔橡皮塞、导管、乳胶管、止水夹、铁架台(含铁夹)、烧杯、铁丝网、红墨水、食盐水等.  相似文献   

3.
1.空气中过量的氧,加速“燃烧”的表演按图1装置仪器:1—梨形灌注器,用来把空气经过三通管4,玻管2及3,漏斗5和6打入的。漏斗用金属网盖着,网上放着同样大小和重量的木炭块。在管3中加入5克左右的高锰酸钾,管2则倒入大约相同数量的沙子。实验进行如下:点燃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和沙子,在网格上燃着木炭块,同时开始用梨形灌注器打入空气。这时可以明显看出,用含有过量氧气的空气燃烧比仅仅用空气燃烧要快3—5倍。实验明白的告诉学生,增高氧的浓度能使化学反  相似文献   

4.
图1中画出了演示气体吸附实验的仪器,它由长为30—50厘米、直径为1—2厘米的玻璃管所制成。管的一端塞以具有气体导管的软木塞。在管中放入四个垫圈(为了防止放置在管中物质的相混杂)“垫圈”系以直径为1毫米的钢丝(图1甲)所示,弯曲两端而成,为了它能在管中自由移动,将环折使与杆成直角(图1乙)。在置人管中的“垫圈”上放一层棉花,但为了使对流动气体不受过大的阻力,故不应用力压紧它。在棉花上放置锯木屑,再铺一薄层棉花,并放入第二个“垫圈”。垫圈之另一端铺一层棉花後,放入下一个铺有棉花层的垫圈。在第二第三“垫圈”间及第三“垫圈”另一端棉花  相似文献   

5.
Ⅰ.增加空气中氧的浓度对加速燃料燃烧反应的作用如图1的装置中,鼓气球1把空气经过 T 形管鼓入燃烧管2,3及漏斗5,6;用金属网盖住两个漏斗,上面分别放置大小和重量相同的两粒木炭。把约5克的高锰酸钾放入燃烧管3,而在燃烧管2中放入大约等重的沙子。实验进行如下: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高锰酸钾和沙子;把金属网上的两粒木炭燃着,并且同时用鼓气球鼓进空气。在这些条件下,可以显著地表现出在增加氧气(注1)的空气中燃烧得比仅在空气中快3—5倍。实验可以显明地告诉学生,增加氧气的浓度就能  相似文献   

6.
我教到初中化学第六章氧化钙做水化反应实验时,因福州市购买生石灰很困难,土产壳灰水化反应效果不大好,而进口货块状氧化钙半公斤需十元以上不大经济。化学通报1955年10月份朱银福同志所写的用氢氧焰分解石灰石的示教实验,非有充分设备不易做好。因此我很想在校内修造一小型石灰窑煅烧大理石,制取生石灰,又限于时间经济等种种条件未成,后乃用小型木炭炉进行试烧,结果得到初步成功。水化反应非常显著。我用大理石3000克及10斤木炭在小型木炭炉中分五次煅烧完,每次均用四小时左右,先在炉栅上面铺好一层木炭,投入大理石块约600克,再盖木炭一层,然后把火搧旺。当烧至二小时,一炉木炭已成灰烬,大理石亦透红发光。我以为已分解完成,用火钳取出一块冷却后用水淋上,只表面发生反应,内部仍为块状,发热亦不甚高。乃再投入炉中,再加一炉炭又烧至二小时,再试情形和先前大不相同,用水淋上时可以看到水被完全吸收,剧烈发热,蒸气上腾;同时块状的氧化钙松散开来变成粉。所以,每次均烧二炉炭方行,取出后很快地放到干燥器里去进行冷却,次日演示及学生自行实验均非常生动:用酚酞滴在它的水溶液  相似文献   

7.
耿传学 《化学教育》1997,18(8):33-34
改过化学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要优化课堂教学,但笔者在本地区初中学校进行教学视导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并不具有优化功能的“改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只图形式不重效果改而不“进”改进演示实验必须增强实验效果,但有些教师改进的过程中却仅是着意求改而不管效果如何,有人曾这样“改进”木炭吸附色素的演示实验:用一支玻璃管装入一些木炭粉制成一个吸附柱,在柱的下端通过一个抽滤装置接上一个真空泵抽滤,结果倒入的红墨水因流速过快几乎毫不改色地迅速流到下面的烧坏中。像这样画蛇添足似的“改进”,不仅没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于洪洲 《化学教育》2007,28(6):60-60
“第十六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复赛考试”试题的第27题,由于解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笔者对试题的题目和解答存在着疑问,现特提出与同行专家商榷。试题:(第十六届天原杯第27题)已知CuO被C还原的产物是Cu2O(红色)。现有CuO和木炭粉组成的混合物4.24 g,在高  相似文献   

9.
陆英麟 《化学教育》2001,22(5):38-38
(1)在一支曲管的一端,装入约0.5g氧化铝粉末,再塞入一小团棉花,氧化铝和棉花团相距约cm,用滴管吸入乙醇滴入棉花团,使棉花团刚吸透乙醇为止。用滴管胶头封住曲管口。在曲管的凹处滴入几滴红棕色溴水。(2)在另一支曲管的凹处滴入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乳胶管把这两支曲管连接,在另一支曲管的另一端连接一支玻璃尖管。用铁夹把曲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相似文献   

10.
丁家喜 《化学教育》1986,7(4):46-46
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下右图。二、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装入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在锥形瓶中充满黄绿色的氯气,塞上单孔橡皮塞。 2.取几小块木炭放在坩埚中烘烤一下,以便赶走木炭多孔缝隙中的空气,使其有更好的吸附作用,待木炭冷却后,立即投入锥形瓶中,紧塞橡皮塞,轻轻振荡锥形瓶,使氯气和木炭充分接触,就能看到锥形瓶里的  相似文献   

11.
伍强  王志祥 《化学教育》2018,39(17):71-72
在讲解量气管调节问题时,通过在连通量气管左右2管的橡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控制了右管液面与右管的相对位移,减少了变量,待右管调节完成后,固定右管不动,打开止水夹,使左右2管相通,让液面通过压强差自动调节至相平。  相似文献   

12.
讲到初中化学缓慢的氧化和爆炸一节时,在课文里曾谈到[……例如空气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氧气、乙炔、沼气(甲烷)汽油蒸汽等)混合就容易爆炸]。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节时,除应联系氢氧混合能爆炸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外,还应仔细考虑配合一、二个直观而易做的演示实验,关于这一点在北京化学参考材料上是主张演示空气与汽油混合遇火爆炸的实验,其方法是用棉花蘸汽油在干试管中一抹,取出棉花后,在管口点火,可发生爆炸,我们认为用空气和汽油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来说明爆炸这个现象和原理是很好的,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3.
钱维兰  顾聪  姜莉 《大学化学》2004,19(5):40-41
本文介绍两种医用器械在物化实验中的应用。1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注射器混合法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最基础的物化实验之一 ,实验中通常采用双管皂化池 (如图 1所示 )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乙酯溶液分别装入双管皂化池的A、B管中 ,在恒温槽中恒温后混合。常见的混合方法有 :( 1 )直接混合法 :将两种溶液分别装入独立的A、B管中 ,恒温后直接将A管溶液倒入B管混合 ;( 2 )洗耳球混合法 :在双管皂化池A管橡胶塞中央钻一孔 ,通过此孔用洗耳球将两溶液混合 (如图 1 a所示 )。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前一种方法需要将溶液拿出水浴进行操…  相似文献   

14.
铍的光度测定方法较多,但铍青铜中铍的测定多采用铬天菁S法。笔者采用MTB光度法也获得了良好结果。本文研究了铍(Ⅱ)与二甲酚橙(XO)形成红色络合物的组成及其吸光性质,试验了适宜的显色条件。结果证明,铍(Ⅱ)和XO在pH(?)4的微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能形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并在pH6.4左右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介质中形成Be∶XO=2∶3的络合物且至少稳定8小时,其λ_(max)为510nm,摩尔吸光系数如ε_(510)=1.0×10~4,铍量在1—25微克/50毫升服从比尔定律。EDTA存在下方法有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作完CO还原CuO实驗后,試管上总沉积上一层銅,一般方法不能刷淨,試管不能再用。这里介紹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把这一层銅刷掉:取少量氟化钙和硫酸(1:1)混合液倒入沉有銅的試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  相似文献   

16.
这种熔點测定儀器(如圖)很易裝置且很經济,根据作者实驗結果,很方便也很準確。这种儀器的主要部分是一隻25×250毫米的硬質試管和一隻15×80毫米的軟質小試管(或同样口徑的玻璃管)。於小試管近口1/3处在煤气灯上拉細(不必很小心),用銼刀切断,放在大試管裹面(細口向上),以濃硫酸注入大試管中。在大試管口裝一軟木塞,打了孔,插入温度計,切開一个扇形  相似文献   

17.
(一)甲醇的氧化:試管內盛甲醇,將細銅絲燒至缸热,投入試管,嗅一嗅放出的气体,虽有甲醛臭,但往往不够刺鼻。特別是学生初做这实驗,对結果的判断,似是而非。如改用下面的裝置則有兩个优点:(1)結果顯著。(2)可联系工業上將甲醇蒸汽与空气混和通过红热銅絲網,以制甲醛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育》2002,23(Z1):27-32
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洗涤不洁净的玻璃仪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做银镜反应后的试管用氨水洗涤 B.做碘升华实验后的烧杯用酒精洗涤 C.盛放苯酚后的试管用盐酸洗涤 D.做过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试管用盐酸洗涤  相似文献   

19.
在参考了格林卡著“普通化学”第二册第二六六页之后,我在讲解电离学说的时候演示了如下的实验:在一玻管中盛入一种电解质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并于管的两端焊入铜丝(也可在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玻管的两端用穿有铜电极的橡皮塞塞好来代替),将这玻管两端的铜丝连结在固定于转盘上的两根粗铜丝上(可采用十六号皮线剥开后之铜丝),这两根  相似文献   

20.
毕健 《化学教育》1987,8(6):52-52
在一小团脱脂棉(药用棉花即可)上,放一药匙过氧化钠,并将其包起来放在石棉网上,用一支玻璃管,对着过氧化钠用嘴吹气。棉花即剧烈姗烧,且全部姗宪,生成白色固体(碳酸钠);再点燃一团不放过氧化钠的棉花,进行比较,足以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了载气,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