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L—1M装置硼化,硅化和锂涂覆壁的出气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东海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51-55
借助QMS诊断技术,完成了HL-1M装置B化,Si化和Li涂覆壁的出气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Li是原子序数最小的金属元素,具有非常活泼的化学活性,是最有希望的第一壁材料。TFTR装置经过锂化后提高了等离子体存储能量、中心离子温度和密度的峰化以及聚变反应速率,表明了原位锂化的巨大优越性。原位硅化已成为HL-1M装置常规壁处理手段,与此同时,HL-1M装置也正在探索先进的锂化工艺技术。本文介绍了HL-1M装置锂化技术的进展、锂化效果和锂化后的内壁状态以及目前锂化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了HL-1M装置运行初期第一壁材料对等离子体删削层杂质流通量及分布的影响,并与HL-1装置的结果进行比较。利用热通量探针测量,给出了HL-1和HL-1M装置删削层的热通量分布。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利用马赫探针组,测量了HL-1M装置边缘等离子体流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欧姆加热和低混杂波电流驱动条件下,利用磺化汞半导体探测器和碘化钠和探测器测出了HL-1M装置的X射线能谱,研究了器壁硅化前后电子速率分布和电子温度变化的特点,给出了X射线辐射强度与LHCD能量沉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HL—1M装置几种杂质谱线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85-89
介绍了HL-1M装置真空紫外光谱区的杂质辐射观测结果。对器壁硅化后的杂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用激光吹气技术研究了杂质输运,分析了低混杂波电流驱动、弹丸注入实验中杂质谱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HL—1M装置第一壁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HL-1M装置第一壁的设计和研制概况,给出了石墨材质的主要性能测试和实验结果,概述了第一壁设计加工,安装等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HL-1M装置的运行结果表明,第一壁能满足辅助加热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HL-1M装置等离子体杂质真空紫外辐射观测的初步结果。用类Li离子谱线强度比法估计出Te≈400eV。镀膜后遥CEM探测器的灵敏度提高。杂质对装置放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激光吹气技术在HL—1M等离子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兴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56-61
本文叙述了在HL-1M中用激光吹气技术进行的金属杂质实验及杂质输运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HL-1M装置托卡马克放电的一些结果。在最初调试阶段,得到了IP=310kA,VL≤1.2V,持续时间τP≥1040ms的等离子体。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等离子体参数不断提高,等离子体存在时间成倍增长,密度极限也在提高。 相似文献
14.
HL—1装置等离子体位置反馈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简述了用位移做反馈控制信号,用非线性二位调节器组合前馈环节,控制厚钢壳(厚度d=5cm)外的垂直场和水平场线圈电流,在HL-1装置上实现了等离子体位置反馈控制的情况。当铁芯不饱和时,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均可控制等离子体位置在±2mm之内。 相似文献
15.
文内叙述了在HL-1M托卡马克脉冲分子束注入实验中观测到的等离子体和杂质行为。分子束注入减小了杂质辐射,有效地提高了电子密度,改善了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 相似文献
16.
HL—1装置等离子体品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HL-1装置等离子体品质参数空间在1985—1988年的进展及其与装置各项技术改造措施和等离子体基本参数(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HL—1M装置欧姆等离子体实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1994年10月24日开始,对HL-1M装置进行欧姆加热等离子体的调试实验,获得了Ip=310kA,qn<2.5,nc=3×10^13cm^-3,Tc(0)>1keV,Ti(0)>0.5keV和τE≈10ms的平衡稳定等离子体。本文简述了HL-1M装置及其诊断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HL-1装置用反馈脉冲补充送气方式控制等离子体密度的方法及实验结果。给出了在固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反馈方式,实现了对密度的有效控制及反馈。讨论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几种反馈方式及反馈系统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GDC(He SiH4)是为HL-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过程,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α-Si:H)薄膜。氢化硅具有良好的H(D)捕获、H2(D2)释放,能显著地降低再循环系数,有效地控制杂质水平,大大拓宽了HL-1M装置的运行范围,为HL-1M装置的LHCD、ICRH、ECRH、NBI、PI和MBI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真空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种交流放电原位碳化技术首次在HL-1装置环形真空室内壁进行了试验。碳沉积膜样品作了扫描电镜,俄歇电子能谱和二次离子能谱深度轮廓和成分分析。壁碳化前后托卡马克放电杂质可见光谱和真空紫外光谱强度对照分折表明,碳化壁状态下,孔烂和金属壁材料Mo和Cr等在等离子体中含量下降80%左右,而C,O等轻杂质量有所上升;氢粒子约束时间τ_p和再循环率系数R较裸金属壁状态大致增加20%。碳化壁经惰性气体He或Kr放电锻炼后,在托卡马克放电中壁表面显示出明显的抽吸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