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研究了HL-1M装置运行初期第一壁材料对等离子体删削层杂质流通量及分布的影响,并与HL-1装置的结果进行比较。利用热通量探针测量,给出了HL-1和HL-1M装置删削层的热通量分布。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利用马赫探针组,测量了HL-1M装置边缘等离子体流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加料和密度控制是磁约束核聚变基本研究内容之一。HL-1M实验装置用8发PI系统与SMBI和GP组成联合加料系统,以它们相互配合进行了一系列放电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改善约束特性与燃料粒子注入深度、放电装置器壁再循环的关系等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5.
HL—1装置等离子体位置反馈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简述了用位移做反馈控制信号,用非线性二位调节器组合前馈环节,控制厚钢壳(厚度d=5cm)外的垂直场和水平场线圈电流,在HL-1装置上实现了等离子体位置反馈控制的情况。当铁芯不饱和时,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均可控制等离子体位置在±2mm之内。 相似文献
6.
用SKD高分辨光谱仪测量系统测量了CⅢ、CⅡ、OⅡ及Ha等谱线辐射的多勒位移,给出了HL-1M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旋转速度,结果表明:环向旋转速度vψ右到22km·s^-1,角向旋转速度vθ在等离子体内部与电子逆磁漂移方向同向,在r=22cm附近转变为离子逆磁漂移方向,存在极大值9.6km·s^-1,氢弹丸注入时角向旋转反向,在接近孔栏处又变为电子逆磁漂移方向。激光吹气注入杂质时,vθ减小。低杂波注入 相似文献
7.
HL—1装置等离子体品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HL-1装置等离子体品质参数空间在1985—1988年的进展及其与装置各项技术改造措施和等离子体基本参数(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HL—1M装置欧姆等离子体实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1994年10月24日开始,对HL-1M装置进行欧姆加热等离子体的调试实验,获得了Ip=310kA,qn<2.5,nc=3×10^13cm^-3,Tc(0)>1keV,Ti(0)>0.5keV和τE≈10ms的平衡稳定等离子体。本文简述了HL-1M装置及其诊断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HCN激光多道干涉仪,首次在HL-1M装置上在低混杂电流驱动期间观测到密度锯齿现象。分析表明,密度锯齿不是通常的q=1锯齿,而是低混杂波与杂质共同作用下的产生的q〉1的锯齿。 相似文献
10.
激光吹气技术在HL—1M等离子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兴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56-61
本文叙述了在HL-1M中用激光吹气技术进行的金属杂质实验及杂质输运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叙述HL-1装置用反馈脉冲补充送气方式控制等离子体密度的方法及实验结果。给出了在固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反馈方式,实现了对密度的有效控制及反馈。讨论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几种反馈方式及反馈系统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14.
等离子体的杂质将对等离子体的能量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杂质的增多将增加辐射损失功率,降低等离子体温度,使得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变差。由于等离子体辐损失功率与等离子体中的杂质密度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测量到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功率和辐射功率密度分布就可以得到离子体中有关杂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张集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33-38
在HL-1M托卡马克装置上,利用8通道中性粒子能谱仪测量的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在等离子体电流和密变化、激光吹气、弹丸注入,超声分子束注入和低混杂波加热等实验条件下,观测了Ti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装置研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邓希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8,18(A07):1-8
HL-1M装置是由HL-1托卡马克改建成的,从1994年10月起,已成功地投入运行。它们是一个中型圆截面托马克装置,但去掉了铜导体壳,以 便以地等 体进行高功率辅助加热,低杂波电流驱动和弹丸注入等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在器壁碳化、抽气孔栏、偏民极、送杂质气体、ECRH加热和弹丸注入等实验条件下用多道辐射热探测器阵列测得的HL-1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并给出了辐射损失的时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8.
弹丸在等离子体中主要受电子的直接作用,在强磁场下由于电子的回旋半径远小于弹丸半径,外层被电离的粒子跟随磁力线运动。形成的消融物(H2+H1+H^ e)雪茄形云层其内部一般认为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LTE),并沿磁力线被拉长。消融过程伴随着光的发射,少量电离的原子发出可见的轫致辐射,而云内部的大部分中性原子在碰撞激活后发出可见光(Hα线辐射)。 相似文献
19.
碳材料尤其是掺杂改性的石墨和C/C复合材料仍是面对等离子体壁材料(PFM)的首选之一。近年来,我们用热压方法研制了一系列的硼(B)、钛(Ti)、硅(Si)掺杂石墨和B4C掺杂C/C复合材料。化学溅射和氢滞留与解吸实验研究表明,一定量的B杂质能够有效地减少化学溅射产额,降低氢和甲烷的解吸温度和减少甲烷的解吸产额。然而单项的模拟实验对于检验材料的综合性能是不够的,为此,有必要将材料引入Tokamak进行材料的边缘等离子体辐照实验,以研究材料的综合性能和协同效应机制,从而为材料的研制提供第一手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HL—1M装置第一壁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HL-1M装置第一壁的设计和研制概况,给出了石墨材质的主要性能测试和实验结果,概述了第一壁设计加工,安装等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HL-1M装置的运行结果表明,第一壁能满足辅助加热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