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在聚酰亚胺(PI)膜基体表面原位成膜,制备聚苯胺-聚酰亚胺-聚苯胺(PANI-PI-PANI)导电复合膜.通过反应历程跟踪、扫描电镜(SEM)及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研究了PANI在PI基体表面原位成膜的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PANI在PI基体表面的成膜过程有3个阶段:含苯胺的结构单元(包括An盐酸盐、An阳离子自由基及低聚物)在PI表面吸附成核阶段、膜快速增长阶段和增长完成阶段;PANI膜由PANI小颗粒逐渐堆积而成,直至覆盖整个PI膜表面;PANI成膜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亲水-疏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光老化、光稳定机理与光稳定剂(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多数聚合物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在户外使用时会发生光老化而使使用寿命缩短。为有效防止聚合物材料的光劣化,人们已对聚合物的光老化和光稳定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先后研发出了几个类型的光稳定剂。但由于户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环境不断恶化正使聚合物的光老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光防护难度也日益加大,因此国内外有关聚合物光老化、光稳定机理的研究和光稳定剂的研发一直十分活跃。本文下篇阐述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并综述光稳定剂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聚合物及其与其它水性单体的共聚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广泛应用于环保、 石油化工、 造纸和食品卫生等行业[1]. 丙烯酸聚合物一般采用水溶液、 反相悬浮及反相乳液法制备, 但这些方法存在诸如反应体系粘度高, 不易散热、 使用不方便, 由于使用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2].近些年, 由日本率先研制开发的以水为溶剂分散型高浓度﹑高分子量的新型水溶性高分子产品, 克服了传统合成方式和产品剂型等诸多问题, 极大地拓宽了其使用领域[3~5]. 有关水介质中水溶性单体分散聚合的研究报道很少[6~8].而针对于丙烯酸在水介质中的研究报道则更少[9] , 大部分工作为专利文献. 相似文献
5.
6.
层层自组装原位聚合聚苯胺复合膜成膜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苯胺单体出发, 通过原位聚合、现场掺杂以及基于静电力的层层自组装制备了聚苯胺复合膜. 通过苯胺活性溶液的温度及颜色变化跟踪聚合反应进程, 同时考察不同聚合反应阶段所得聚苯胺复合膜的紫外-可见吸收, 并进一步探讨聚苯胺复合膜的成膜机理. 研究表明, 成膜机制是由聚合反应初始阶段的苯胺阳离子或苯胺阳离子自由基通过静电作用快速吸附到负电性的基片表面, 形成均匀的聚合中心, 链增长生成聚苯胺; 该聚苯胺在酸性条件下经现场掺杂显电正性, 可吸附电负性的聚苯乙烯磺酸钠(PSS), 以此循环层层组装得到多层聚苯胺复合膜. 相似文献
7.
苯胺聚合反应中重铬酸盐的还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焙烧实验等手段证明,重铬酸盐氧化聚合苯胺的产物是聚苯胺/Cr(OH)3复合物.这不同于文献中的一般观念.随反应介质酸性的增强,复合物中Cr(OH)3的含量从38.4%逐渐下降到1.3%.强酸性介质有利于重铬酸盐还原为易溶的Cr3+,弱酸性介质有利于重铬酸盐还原为难溶的Cr(OH)3.基于该实验事实,提出了重铬酸盐还原过程的两步机理. 相似文献
8.
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苯乙烯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在乙醇/水的极性反应体系中,使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分子量等远程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微球形成的单体用量、引发剂和分散稳定剂的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乙醇/水的比例等参数下,克服了以往存在的粒径不均匀、分子量较低、微球表面圆整光洁度较低和产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制备了粒径在1.5~3μm之间、粒径分布1.05~1.08、分子量80×104左右、最高得率达97%、球体表面光洁、球形对称均匀且相互不粘连的单分散PS微球。 相似文献
9.
10.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为引发剂(I),丙烯酰胺(AM)为单体,在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水溶液中,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双水相乳液。 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PVP质量分数对分散聚合转化率、聚合速率、聚合物分子量和乳液稳定性等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AM质量分数从10%提高至25%时,初始聚合速率、最终转化率及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其中初始聚合速率增大约20倍。 但单体质量分数不可过高,否则会因体系粘度过大而形成凝胶。 PVP质量分数增大,初始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变小,但PVP质量分数过大和过小均不利于双水相乳液的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速率显著增加,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20 ℃时的5.08×105降至70 ℃时的0.39×105。 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从0.05%增加至0.15%时,单体AM转化率增大,而聚合物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则从4.31×105降至3.73×105。 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5%时,反应存在20~25 min的诱导期,导致最大聚合速率推后60 min左右出现。 AM、引发剂和稳定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0.05%和6%时,在30 ℃下反应6 h所得乳液的粒径范围为10~75 μm,平均粒径为21.94 μm。 粒径较大且分布较宽,乳液稳定性较差。 转化率50%时分散聚合速率与各组分质量浓度的关系为:rp=kρ0.33Iρ0.84AMρ-2.56PVP,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0.95 kJ/mol。 相似文献
11.
苯胺电化学聚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苯胺及其电化学聚合产物─—聚苯胺的循环伏安曲线,同时讨论了苯胺的存在对4-氨基二苯胺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苯胺聚合的进行,聚苯胺同时发生降解;苯胺电化学聚合按“白催化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2.
13.
苯胺自催化聚合反应的混合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苯胺自催化聚合反应的开路电位实验中,Pt、Pd和聚苯胺膜具有远正于其它金属的开路电位.该实验结果可以根据混合电位理论来解释.由于苯胺自催化聚合反应具有电化学机理,因此该反应的基底材料将具有同时对应于阳极半反应和阴极半反应的混合电极电位.混合电位在实验上表现为开路电位,其数值大小可以看作是苯胺自催化聚合反应能否进行的标志.有关开路电位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苯胺自催化聚合反应的电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Pei‐Yang Gu Yu Chai Honghao Hou Ganhua Xie Yufeng Jiang Qing‐Feng Xu Feng Liu Paul D. Ashby Jian‐Mei Lu Thomas P. Russell 《Angewandte Chemie (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19,131(35):12240-12244
The strong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between a small molecule, 5,10,15,20‐tetrakis(4‐sulfonatophenyl)porphyrin, H6TPPS, dissolved in water, and an amine terminated hydrophobic polymer dissolved in oil are shown to produce a supramolecular polymer surfactant (SPS) of H6TPPS at the interface with a binding energy that is sufficiently strong to allow an intermolecular aggregation of the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SPSs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are confirmed by in situ real‐space atomic force microcopy imaging. The assemblies of these aggregates can jam at the interface, opening a novel route to kinetically trap the liquids in non‐equilibrium shapes. The elastic film, comprised of SPSs, wrinkles upon compression, providing a strategy to stabilize liquids in non‐equilibrium shapes. 相似文献
16.
17.
嵌段共聚物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嵌段共聚物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作为稳定剂应用的进展,主要讨论了共聚物化学组成,比例,分子量,浓度以及胶束形成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以水为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乳化剂的苯胺乳液聚合过程进行监测,发现苯胺在水体系中与DBSA反应形成DBSA-苯胺盐的棒状聚集结构,讨论了DBSA、苯胺、氧化剂的配比及浓度对聚合过程中棒状聚集结构的长度和数量及生成聚苯胺的电导率的影响,提出苯胺在DBSA/水体系中的乳液聚合反应是在胶束表面进行的,而棒状聚集结构中的DBSA-苯胺盐单体经水相扩散到乳胶粒子中,形成颗粒状的聚苯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