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中学数学》2023,(1):89-90
<正>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数学课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高效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性,使课堂更加高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需要打破单一的、保守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开放的动态课堂[1].为了打造高效动态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虽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这些“不确定”往往可能就是隐藏的意外惊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探究,使不同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彰显数学之美.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将课堂引入更深处,笔者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浅谈了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共鉴.  相似文献   

2.
隆国贵 《数学通报》2003,(10):12-14
“截痕是什么曲线”的讨论是我在研究性实验教学法实践中设计的一个“问题链”。通过对本“问题链”的教学过程展现,用暴露法体现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法”过程。为此先叙述什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法以及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1 “研究性实验”教学法 教育部考试中心《2002年普通高考数学科试题评价报告》中强调“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  相似文献   

3.
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施仁智(浙江省丽水地区教研室323000)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等等.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明确地把数学交流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把学会数学交流作为“有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学沟通是通过师生合作得以实现的.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教学活动更应注重师生互动下的动态生成,让和谐氛围下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生态的均衡发展.一堂脱离“轨道”的数学教研观摩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还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交流”,不但在认知方面能有收获,在非认知方面也能有收获: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认识,尊重别人的品行,愿意交流的习惯,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和教学目标《新课标》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之中,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应该放弃以往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提高每个学生所需的数学素养,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为广大教师所采纳.然而,以笔者授课和听课之所见,当前的数学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对什么是“情境性学习”和如何实现“情境性学习”的问题,给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联结学生非概念化经验与概念化知识”“厘清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把握情境的真实性程度”“搭建合作、对话、交流的平台,给学生留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情境中的实践,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数学教育界交流的日趋频繁,数学交流逐渐引起国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首次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并对数学交流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提问、反思、推广,初步经历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验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激励学生解决问题.而“问题意识”的实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进行探索、思考;激起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只学其形不见其神,表面热闹实际低效的“伪数学对话”现象:表面平等的“假对话”,脱离文本的“空对话”,浅尝辄止的“浅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一、数学天元基金设立以来,我们在广泛征求数学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数学天元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又同我委国际合作局共同制定了“数学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暂行规定”,这两个办法都已经我委批准在“数学进展”1992年第21卷第3期上刊登,前者在中国数学会通讯1992年第2期上也已公布。 二、为便于数学界申请,最近我们又制定了“数学天元基金申请审批表”和“数学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申请审批表”。  相似文献   

15.
这是黑龙江省珠心算综合实验教学单位——讷河市第八小学二年级校本课,依据课程改革标准将珠心算与数学、英语、语文(作文)等学科整合,活跃了课堂数学情趣,实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目标,值得各珠心算数学单位在课程改革中借鉴。本刊将连载该校不同年级的具有珠心算特色的校本课,同时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合作,寄来你们在课改中将珠心算与各科教学整合的宝贵经验,共同办好“珠心算与课改”这一栏目。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红升 《数学通报》2007,46(6):31-33
数字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但我国的数学教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仍未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把研究性学习又提到了新的高度.为此我和本校的教师一起承担了宁波市基础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相似文献   

17.
项目教学法所指的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地、直接地了解、观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和学习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活动.项目教学体现的正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尽管项目教学在强调实践性的中职教育中运用得比较普遍,但由于受学科特点所限,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还在尝试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8.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生生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它遵循三条规则,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简称“三学”规则,在此指导下,追求“有规则的自由”教学境界.“三学”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代表达,也是该教学法发展到当下核心素养时代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9.
数学意义学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数学教育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提法与做法。诸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自学辅导法”、“启导发现法”、“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即茶馆式的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从教材的编写到培养能力;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几乎都涉及到了,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大家都在开动脑筋想办  相似文献   

20.
辐射式范例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例方式”是西德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一个特色,已逐渐引起国际教育界的注目。笔者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借鉴西德“范例方式”的原则与经验,汲取国内国际的教学研究成果,摸索了辐射式范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