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东晓 《物理》2013,(10):736-742
李复几,原名李福基,字泽民,江苏吴县人。李复几是第一位出国学习物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者之一。他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李复几南洋公学中院毕业,获该校奖学金资助,去英国留学,1904年从伦敦大学毕业。1906年,李复几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学习,在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H.Kayser指导下,进行光谱学研究。李复几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07年1月,题目是《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拍摄钠的火焰光谱图来验证P.勒纳(Lenard)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为了验证勒纳的理论,李复几在其导师凯瑟尔指导下,在波恩大学物理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他将钠放入两根碳棒电弧之中,用摄谱仪拍下火焰照片。其摄谱仪是当时最好的光谱仪,可以在百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内拍下清楚的铁弧光谱。李复几拍摄了大量照片,即使以高倍放大镜在毛玻璃上观察,也没有看到中空火焰的形状,甚至连一丝痕迹都不存在。李复几又进一步采用加大光圈或延长曝光时间的方法,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加大一倍光圈,第一副线系谱线的图像和正常光圈时主线系一样大;再加大光圈,第一副线系的图像还可以大于最小光圈时主线系的图像。"因此,李复几得出结论:火焰图像大小实际上是与其强度相关的。最后,李复几在论文中断言:"我相信,这足以证明勒纳关于光弧由大量相互包裹的中空火焰组成、每一个都是一个发射中心,每个中心发射一个线系的假说是不正确的。"同时他也分析了勒纳假说产生错误的原因。波恩大学认为李复几的论文做得非常优秀。勒纳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德国物理学大权威,后来成为20世纪科学领域的主将的爱因斯坦曾于1903年提出申请要做他的助手,被他拒绝。这样一位物理大师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却被一个年仅25岁的中国青年人所推翻,足见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出手不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其博士论文扉页上关于求学经历等少量信息外,其余关于李复几的生平鲜有人知。李复几回国后从事何职业,何年而卒?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就连他的儿女,也不知道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在上海交大发掘出的历史材料基础上,2007年起,李复几的儿子——82岁的李正修决定寻找父亲的踪迹。他凭着自己对父亲的一点记忆,并综合亲属访谈,进行了调查研究。李复几(1881-1947年)几年来,李正修分别给武汉、萍乡、南京、自贡等有关单位和人士写信,请求帮助查找有关父亲的情况。他参照相关历史档案,文字资料等等,补充了父亲在四川自贡盐井工作和生活直到病逝的大致情况。他深深感谢给予各种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虽然李复几回国后没能继续在国外的研究工作,但他与其他几位中国早期物理学者首开中国人研究物理学之先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者,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本刊转载杨东晓记者于2012年第8期在《看历史》上发表的《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让更多的物理学者了解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的生平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复几和他的博士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复几和他的博士论文戴念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李复几(),拉丁文名Fo-Ki Li,字泽民,光绪十一年(1885)11月28日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祖籍上海。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  相似文献   

3.
李晟 《物理》2004,33(10):727-727
由海外华人物理学会组织,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于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主题是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教授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物理系张图南教授共同出任本次会议主席.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由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发起,前三届大会分别于1995年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物理学博士的生平,鲜为人知,杨振宁在1992年北京的讲演中指出: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是李复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李耀邦作为最早的博士,但生平介绍未详.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李书华,国内则未见介绍,现将此三人的简况,略述如下:李复几1885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中国近代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早年随父亲李盛昌(音,英文为Li Sheng Chang)在长沙读书,后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到伦敦,在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和芬斯伯里学院(Fiasbury College)就读.  相似文献   

5.
2000年5月10日,是易辛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两年前,在平静地渡过了他98岁生日后的第二天,易辛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家中去世.这位因为易辛模型而广为人知的物理学家,其生命的绝大部份时间与易辛模型没有关系. 易辛生于德国.1919年进入哥根廷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后来又在波恩大学及汉堡大学继续学习.在汉堡,他的老师楞茨建议他转向理论物理,研究由楞茨在1920年提出的铁磁性模型.易辛将此题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在研究了线性磁矩链的一种特殊情况之后,于1924年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易辛模型…  相似文献   

6.
吴有训(1897~1977)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日生于江西省高安县.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A.H.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10日,是易辛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两年前,在平静地渡过了他98岁生日后的第二天,易辛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家中去世.这位因为易辛模型而广为人知的物理学家,其生命的绝大部份时间与易辛模型没有关系.易辛生于德国.1919年进入哥根廷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后来又在波恩大学及汉堡大学继续学习.在汉堡,他的老师楞茨建议他转向理论物理,研究由楞茨在1920年提出的铁磁性模型.易辛将此题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在研究了线性磁矩链的一种特殊情况之后,于1924年在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易辛模型这一名称的由来,缘于1936年鲁道夫·派尔斯的一篇题为“论铁磁性的易辛模型”的论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1989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获得者联邦德国波恩大学的沃尔夫冈·保罗(WolfgangPaul)的获奖工作和生平,以及离子囚禁领域的某些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王大明  曹忠胜 《物理》2004,33(2):142-145
K.T.康普顿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08年从伍斯特学院毕业,次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191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1930—1948年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在该校大力推行改革,将基础科学研究引入工程教育,使该校的面貌为之一新,他也曾担任美国多项国家科学机构的要职,为美国的科学研究、军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物理通报》2009,(11):47-47
据新华社柏林11月11日报道:测量海水质量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宣布,其研究者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观测海水质量的短期变化,其测量结果有助于建立评估效果更佳的气候研究模型.德国波恩大学11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某区域内的海水质量不仅与海水体积有关,还与海水温度和盐度有关,但后两者较难测量.为解决准确测量问题,波恩大学研究人员参加的一个小组采用了两种观测方法.方法一是测量2002年发射的“格雷斯”(重力校正和气候试验)双子卫星之间的微小距离变化.方法二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站观测海底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4-164
瓦拉赫生于普鲁士,因分析天然芳香油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就学于格廷根大学,师从韦勒,1869年获博士学位,次年去波恩大学与凯库勒合作并讲授药物学,1876年任教授,1889—1915年任格丁根化工学院院长。在波恩时,对药剂中常用的挥发油的组成发生了兴趣。凯库勒实际上认为这类物质是不能分析的。瓦拉赫是一位实验的高手,对挥发油进行了反复蒸馏,终于将这种复杂混合物分离成功。  相似文献   

12.
 勒纳德是德国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由于他在阴极射线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勒纳德生平菲利普·勒纳德(P.E.A.Lenard,1862~1947)1862年出生在捷克的普雷斯布格,曾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得到本生、赫兹、亥姆霍兹和昆开等人的指导。1892年起任波恩大学讲师,并担任赫兹的助手,1894年被聘为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895年任埃克斯-夏佩勒大学物理教授,1896年任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898年成为基尔大学教授。勒纳德曾于1886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911年获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获  相似文献   

13.
 195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未竣工的新文治堂,楼上楼下挤满了人,气氛非常热烈,欢送校长吴有训调任北京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身).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6
竺可桢,浙江省绍兴市人,1908年毕业于澄衷学堂。1913年~H1918年先后毕业于美国的伊利斯大学农学院和哈佛大学地学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地理(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主张“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并认为大学生除了诚实做人,勤思求学之外,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这些比单纯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离散型相位调制和像素间隙是4f脉冲整形系统的主要失真原因,基于以上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完善的4f脉冲整形系统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不同相位调制变化率、不同像元尺寸、不同间隙尺寸以及不同色散关系下的离散型相位调制和像素间隙导致的失真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离散型相位调制会导致整形脉冲中出现副本脉冲,相位调制变化率越大或像元尺寸越大均会导致这种副本脉冲越强,输出目标脉冲失真越严重;像素间隙也会导致整形脉冲中出现副本脉冲,间隙尺寸越大会导致这种副本脉冲越强,输出目标脉冲失真越严重;两种副本脉冲均呈等间隔分布,其周期由每个像元对应的频谱宽度决定,非线性光谱色散会使副本脉冲啁啾化且强度变小。  相似文献   

16.
对工科物理实验教材建设的思考东南大学潘人培上海交通大学许挺成华东理工大学张兆奎浙江大学陈守川经十余年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战线上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华中工学院、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编的《物理实验》...  相似文献   

17.
《物理》2012,41(7):486-487
光物理实验室最早是经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论证并批准成立的部门实验室,于1994年12月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1年11月按中国科学院的统一要求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杨国桢院士出任首届实验室主任,之后,分别由张道中研究员和张杰院士相继担任实验室主任。在张杰院士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之后,实验室主任由金奎娟研究员接任,张杰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由沈元壤院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0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省弥勒县人。1909年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本科。1913年留学比利时包芒学院。1915年至1920年先后在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柏里大学学习,获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1931年至1933年在巴黎专攻函数论,获理科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何丽  胡其图  张小灵 《物理与工程》2006,16(6):32-34,44
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物理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整体结构和主要的功能模块,概述了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实施“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介绍近期考察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情况,指出对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并与本校情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