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中客 《物理》2007,36(8):587-587
DNA分子是一个科学家们非常关注的重要大分子。常见的双绞合DNA分子,它的内部具有两种特征性的作用力:一个是沿着双螺旋长度方向在碱基间的堆垛力;另一个是在反向碱基之间的配对力,配对力的大小会影响螺旋线的螺圈。从1990年起就一直对双绞合DNA分子的弹性数据进行测定,但测定出的数据中却很难将堆垛力与配对力区分开。  相似文献   

2.
王建坤  吴振森 《光谱实验室》2006,23(6):1230-1233
用分子轨道从头算方法,对CH自由基的基态(X^2П)和低激发态(α^4∑^-)的光谱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基态CH(X^2П)时。在QCISD(T)/6-311G++(3df.3pd)水平上.计算所得的键长R=0.1120981nm,偶极矩μ=1.5891 Debye,υ=2845.43cm^-1均与实验值相吻合,在B3PW91/6-311G++(3df,3pd)理论水平上,计算的基态能量为-38.496143Hartree。误差仅为0.22%;对低激发态CH(α^4∑^-),使用含时的密度泛函方法(TDDPT)和大基组6—311++G(3df,3pd)计算所得的R=0.1094nm,垂直跃迁能量为0.926eV,均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3.
应用分子聚集型维里方程推算工质热物理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分子聚集理论简介任何物质在气态和液态时均存在分子聚集行为,分子的这种聚集行为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包括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与弱化学力(如氢键等)所致。任何物质体系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分子聚集体所组成,物质体系的分子的聚集程度不仅与分子大小、形状结构特性有关,而且随物质体系所处的状态(温度、压力和组成等)以及外场(如电磁场、声波场等)而变化。分子聚集的一个明显结果是实际分子数(包括单体分子,双聚体分子和多聚体分子)减少,而表现分子量增加,现定义一聚集参数j:来描述分子聚集行为,其中N,NO…  相似文献   

4.
应用分子梳技术对DNA与组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子梳技术对λ DNA和组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将λ DNA分子拉伸到26—28 μm,相当于其原长(约162 μm)的16—17倍. 当组蛋白与DNA结合后,DNA分子发生凝聚现象,复合体的拉伸长度明显变短,其峰值分布在10—14 μm之间. DNA 组蛋白复合体的拉伸长度与组蛋白的浓度、与碱基对和荧光染料的比例有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 分子梳 组蛋白 DNA 荧光显微  相似文献   

5.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共振散射光谱以及DNA熔点(Tm)实验和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青蒿素(QHS)与小牛胸腺DNA(ctDNA)分子间结合位点与结合机制。光谱实验结果显示,QHS与DNA发生减色效应,QHS的加入使EB-DNA体系发生静态荧光猝灭,QHS与DNA作用后其467 nm处共振散射峰锐增,与QHS作用引起DNA的Tm值升高5℃,说明QHS竞争性地嵌插入DNA的碱基对中。通过计算获得QHS与DNA间结合常数Ka为1.43×103 L/mol(298 K)、0.99×103 L/mol(304 K)。分子模拟结果表明,QHS吡喃环部分结构嵌插到DNA小沟区域GA碱基对间,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两者间结合的主要非共价作用方式,该结论与光谱法和热力学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一种新的非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石墨炉双原子分子吸收光谱法。系统地讨论了该方法测定卤素等非金属元素的方法特性和实际应用。总结出一条获得高灵敏度和低背景吸收的途径。方法灵敏度在10^-2-10^-1纳克数量级,可用于痕量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生命在于运动,机体的一切活动,从肌肉收缩、细胞内部的运输、遗传物质(DNA)的复制、一直到细胞的分裂等等,追踪到分子水平,都是源于具有马达功能的蛋白质大分子做功推动的结果,因此它们称为分子马达或马达蛋白。到目前为止,已有上百种的分子马达被确定,它们在生物有机体内执行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功能。分子马达都是沿着相应的蛋白丝运动,这些蛋白丝起着轨道的作用。对于真核细胞,最常见的为肌球蛋白马达(Myosin),  相似文献   

8.
树华 《物理》2005,34(12):943-943
为研究一个系统的动力学过程,通常采用激光脉冲抽运实验的方法.实验中,用可见波长的抽运脉冲激光来激发该系统,并使用第二个探测脉冲对系统演化与脉冲问延迟的关系进行跟踪.在这种实验中,可达到的时间分辨依赖于激光脉冲的时间精度,但是这些脉冲通常要持续几个飞秒(fs,lfs=10^-15s),因此不能用于研究更快的过程.最近一项很有希望的进展是将脉冲压缩到了200as(as为阿秒,1as=10^-18s).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了银溶胶,通过测定活性艳红浓度从10^-4-10^-8mol/L在粗糙的银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变化,地活性艳红浓度与表面增强拉曼强度的关系及活性艳红在银溶胶表面的吸附取向。结果表明,活性艳红在10^-5mol/L时,表面增强拉曼信号最强,说明在此浓度时,活性艳红在银溶胶上的吸附量达到饱和;而大于此浓度后,过量的活性艳红分子在银溶胶上发生叠加,拉曼信号减弱,这种现象符合“稀溶液效应”。  相似文献   

10.
谢平  窦硕星  王鹏业 《中国物理》2005,14(4):734-743
驱动蛋白马达在实验和理论上已被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 其行进运动的微观机理仍未确定. 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化学、力学和电学耦合提出了一个交臂模型来描述这种行进运动. 在该模型中,驱动蛋白两个头的ATP水解化学反应速率由作用在其颈上的力(包括内部弹性力和外部负荷)来调控. 在低外部负荷情况下, 驱动蛋白的后头的ATP水解化学反应速率远大于前头的速率, 因而两个头在ATP水解化学反应和力学周期循环中是协调的且马达以每步消耗一个ATP的方式的行走. 在大的前向负荷情况下, 两个头的ATP水解化学反应速率变得可比拟, 因而两个头在ATP水解化学反应和力学周期循环中不再很好地协调. 该模型与驱动蛋白的结构研究结果以及ATP水解化学反应路径一致. 利用此模型所估算的驱动力(约5.8 pN)与实验结果(5~7.5 pN)一致. 所估算的每步中的运动时间(约10)也与实验测量值(0~50)符合. 解释了已观察到的每步(8nm)分为两个半步的现象. 所得到的运动速度-负荷曲线与已有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物理过程中,常遇到变力作用的过程,涉及到平均力及有关问题计算.如:FΔt=mv-mv0.及Fs=W中平均力F是否为同一概念,下面从一道题的解答谈起:OMA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水平方向上作简谐振动,小球的质量为0.25k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振幅为0.2m.求:①小球在平衡位置速度大小;②从最大位移到平衡位置弹力对小球做的功(忽略摩擦及弹簧质量).解法1,从最大位移到平衡位置弹力对小球做的功W=Fs=12kA·A=12×100×(0.2)2=2J由动能定理W=12mv2v=2Wm=…  相似文献   

12.
利用简并四波混频(DFWM)方法测量二元分子卟啉酞菁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3)值.得到二元分子卟啉酞菁的x(3)值比它们单元分子卟啉、酞菁的x(3)值大;二元分子卟啉酞菁的x(3)值起初是随链长的增加而增加,链长增至n=3时,x(3)值达到最大值.当链长进一步增加时,二元分子卟啉酞菁的x(3)值反而下降.这同二元分子中卟啉、酞菁分子由柔性链连接有关.本文对结果给出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单分子操纵与单分子生物物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诗勇  孙博  李明 《物理》2007,36(3):228-235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单分子操纵实验技术如光镊、磁镊、微针、斯托克斯拖曳技术,以及应用这些技术拉伸、旋转、解链DNA分子,从而研究其力学性质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各种蛋白质如T7 DNA聚合酶、拓扑异构酶,SWI/SNF染色质重建复合体、RNA聚合酶与DNA的作用在生化过程中十分重要,因此,文章也介绍了这些蛋白质与DNA在单分子的水平上相互作用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DNA分子在激光作用下的随机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激光与DNA分子相互作用的问题,着重考虑了随机力和阻尼作用,建立了DNA分子在激光作用下的Fokker-Planck方程(FPE)。分析了DNA分子系统的FPE势函数,对DNA遗传变异的随机不确定性现象进行了解释。定义了遗传信息态迁移率,发现影响信息态迁移率的大小是随机力、激光强度以及DNA分子本身的特性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Rice大学的S.Bhongale教授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E.Timmermans教授在最近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实验,他们利用超冷原子气泡来测定微小的力.他们将一种原子形成气泡,让它在另一种原子气体内运动.实验中对加速度的测量可达到10^-10m/s^2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生命体的一切活动,从肌肉收缩、细胞内部的运输、遗传物质(DNA)的复制、一直到细胞的分裂等等,追踪到分子水平,都是源于具有马达功能的蛋白质大分子做功的结果,它们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具体到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生物体主要依靠两种细胞骨架系统——微管和微丝,以及与之相关的马达蛋白。微管、微丝和马达蛋白组成的系统就好比细胞内的交通网络,不断进行着货物的运输,动力由三磷酸腺苷(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提供,其运转效率比一般的马达高得多,有的甚至接近100%。长距离的胞内运输主要是由沿微管运动的驱动蛋白(kinesin)和动力蛋白(dynein)承担,而短距离的运输可能需要在微丝上运动的肌球蛋白(myosin)。  相似文献   

17.
林木欣 《物理》1994,23(1):53-57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拉比及其分子束共振法林木欣(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广州510631)拉比在核磁矩的研究中,发明了“分子束共振法”,利用这种方法,拉比及其合作者首次精确地测定了一些核的磁矩。然而,这种方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开拓了磁共振和原子钟等新领...  相似文献   

18.
热水解离子色谱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的氯和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芳 《光谱实验室》1998,15(2):31-35
研究开发了一种热水解离子色谱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的氯和硫的方法技术。所研究开发的方法具有灵敏、高效、无干扰和准确的特点。实验研究和选择了热水解离子色谱测定的最佳工作条件。用测定的方法对6个国家一级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GSR1-6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在研究我国东部上地壳区域元素丰度实践中测定了2000件岩石样品。测定结果表明,测定值与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一致。该方法的检出限分别国;氯31×10^-6。方法的精密度(RSD,%)对氯含量水平为40×10^-6,硫酸根含量水平180×10^-6时分别为6.1%和3.0%。  相似文献   

19.
RNA分子折叠的统计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杰  谭志杰  曹松  张文炳 《物理》2006,35(3):218-229
RNA分子折叠对决定分子(基因)水平上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对RNA分子折叠(特别是二级结构的折叠)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作一简单回顾与介绍.因为静电相互作用在RNA折叠过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文章作者对RNA(与DNA)折叠的电相互作用单独作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欧阳钟灿 《物理》2003,32(11):728-731
随着单分子操纵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对单个生物大分子施以力或力矩,并测量它们的物理性质,DNA单分子的力学实验表明,在分子尺度上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生化过程,力与能量是同等重要的结构与功能参数。一个梯子模型被用来描述双链DNA的外力拉伸曲线,在这个模型中,DNA是由许多碱基对(梯子的横杆,横杆之间存在吸引势)连接两条聚核苷酸虫链(梯子的两侧)形成的高分子,利用路径积分法得出的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得很好,对于单链DNA,用分立的杂化高分子链统计理论的母函数方法来计算其弹性行为,得出与实验相符合的外力引起的解链相变结果。此外,对于抑瘤蛋白p53识别序列DNA微环弹性进行分析,发现其弹性模量只是通常随机序列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