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GaAs(110)表面的弛豫。发现当理论与实验之间符合得最好时,得到的结构是,保持表面上As—Ga键长不变用一个27.32°±0.24°的旋转角(ω),使As原子向外移动0.10±0.02?,Ga原子向内移动0.55±0.02?,而从Ga到第二层时空间为d2=1.45±0.01?,从第二层Ga到第三层的空间为d3=2.01±0.01?。对此结构As的背键长lAs=2.43±0.01?(收缩0.56%),而Ga的背键长lGa=2.253±0.004?(收缩8.0%)。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3.
选取三层原子簇模型模拟Ag(110)表面,采用量子化学的电子密度泛函方法(DFT)研究了氧原子吸附在Ag(110)表面而引起银天面的多种重构现象。通过计算体系结合能优化得到吸附后体系的表面几何构型,并给出了相关的电离能、电子跃迁能,计算表明:氧原子吸附在银原子长桥位上,位于银表面之上的0.4A处,氧原子的吸附引起银原子表面强烈驰豫。第一、二层银原子间距扩张;第二、三层银原子间距收上于氧原子的吸附,第一层银原子出现丢失行现象,第二层银原子出现两成对现象,而第三层银原子出现弯曲现象。 相似文献
4.
5.
在密度泛函理论下,计算了清洁和吸附氧原子的Cu(100)表面的驰豫和优势吸附构型。结果表明,氧原子在金属表面采用四重穴位时,具有最大的结合能,顶位吸附时结合能最小,桥位吸附时结合能居间。这一计算结果与实验报道一致。各种密度泛函方法的比较后,发现采用mPW1PW91密度泛函和LanL2dz赝势基组,能够准确给出与实验相符的计算结果。平板模型计算的分态密度图显示,在吸附过程中出现d轨道向Fermi能级移动并越过Fermi能级,而O原子的p轨道能级远离Fermi能级,表明有电子从铜原子的d轨道转移到氧原子的2p轨道,簇模型和平板模型的布居分析显示表面氧带有约0.65~0.7 e的负电荷。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基组和泛函方法,即使采用簇模型来模拟表面,也可以获得与实验比较吻合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7.
给出一个简单解析的嵌入原子势模型。该模型被用于计算FCC金属的声子谱,表面驰豫,结构稳定性和总能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及更高水平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用燃烧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0和40nm的(Y0.96Er0.02Yb0.02)O3纳米晶体样品,并通过1200℃高温退火获得了同样组分的体材料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和透射电镜(SEM)照片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测量了不同样品980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射光谱和近红外发射光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样品发射光谱中红光和近红外发射的成分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的特点,能够吸附更多的OH-(振动能量3200~3800cm-1),OH-数量的增加使电子从Er3+的4I11/2→4I13/2能级(能量差3600cm-1)的无辐射弛豫速率增大,这一无辐射弛豫过程减少了4I11/2上的电子布居数,使绿光发射减弱;同时增加了4I13/2上的电子布居数,使红光和近红外发射增强。40nm样品的1.5μm发射主峰强度是体材料的1.6倍,这一结果对纳米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完成了640—1040℃温度范围内钨酸铅[PbWO4(PWO)]晶体的退火实验,观察到较低温退火时晶体中本征色心吸收带(350nm)先是增加,其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直至消除的全过程.分析了PWO晶体的本征缺陷和电荷补偿机制.讨论了退火过程中氧进入晶体后色心的产生和转化规律,并提出可能发生Pb3+→Pb4+的进一步氧化过程,从而导致Pb3+空穴中心的湮没.测量并比较了不同退火温度处理后PWO晶体的紫外辐照诱导色心吸收谱.观察到导致辐照损伤的O-空穴中心主要来自晶体中固有的Pb3+空穴中心向O-空穴中心的转化;同时晶体中氧空位作为电子陷阱对O-空穴中心有稳定作用.当上述两项因素得以消除,晶体辐照硬度随之提高.实验表明,在含氧气氛中高温退火可以有效地改进PWO晶体的抗辐照损伤能力.铁杂质对PWO的抗辐照能力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WBR理论,采用"改进的矩阵计算方法",计算出了强偶合体系较为完整、准确的弛豫方程组,并根据此方程组分析研究了J偶合对横向弛豫、纵向弛豫和交叉弛豫的影响,获得了一些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用一维能带理论计算了清洁Ag(111),Ag(110)和Ag(001)表面的弛豫。计算结果显示出,当d1=2.640(膨胀4.2%)和d2=2.920(膨胀23.8%)〔对ng(111)〕;d1=1.375±0.008(收缩4.8%±0.008)[对Ag(110)」;d1=2.048±0.005(膨胀0.24%±0.005)[对Ag(001)〕时,理论计算的LEED谱与实验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LEED谱,研究了稀土金属表面的振动弛豫。结果表示出,对Sc{0001},原子层间距:d1=2.413±0.001A(收缩8.6%±0.001A)和d2=2.68±0.02A(膨胀1.5%±0.02A)。对Gd{0001},原子层间距:d1=2.80±0.04A(收缩3.1%±0.04A)和d2=2.96±0.03A(膨胀2.4%±0.03A)。对Tb{0001},原子层间距:d1=2.75±0.03A(收缩3.3%±0.03A),d2=2.85±0.01A(膨胀0.18%±0.01A)和d3=2.98±0.03A(膨胀4.7%±0.03A)。对Tb{1120},原子层间距:d1=1.65±0.02A(收缩8.3%±0.02A)和d2=1.80±0.04A(膨胀0.06%±0.04A) 相似文献
14.
晶体生长的缺陷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晶体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相变过程。自80年代以来,闵乃本及其研究组系统地研究了晶体生长的缺陷机制。在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的基础上,他们发展了晶体生长的位错机制(包括刃位错和混合位错机制),层错机制,孪晶机制、重入角机制以及重入角生长和粗糙界面生长的协同机制。根据这些机制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可以在晶体生长表面提供台阶源的缺陷都能为晶体生长作出贡献,这些台阶源包括完全台阶和不完全台阶(亚台阶),近年来,P.Bennema及其合作者系统地研究了在照相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卤化银和金属银的晶体生长机理,在大量实验事实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亚台阶理论(称作闵氏理论)不仅可适用于溶液生长,也适用于气相生长的机理研究;不仅适于作理论分析,而且可用于寻求最佳生产条件的指导,亚台阶理论是晶体生长的一个普适理论,文章介绍了闵乃本及其研究组提出理论及P.Bennema研究组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结晶紫内酯开环机理研究。通过测定开环前后及平衡混合物的13C NMR谱,对结晶紫内酯开环形成的正碳离子结构及影响正碳离子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开环前后及平衡体系的化学位移数据求得了平衡混合物中内酯态和正碳离子之间的平衡常数.对不同条件下结晶紫内酯开、闭环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非线性光学聚合物的电晕极化与弛豫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非线性光学聚合物薄膜的极化过程,对影响电晕极化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极化薄膜的弛豫特性。比较了三种聚合物体系的极化与弛豫特性。 相似文献
18.
运动阻力对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的影响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滑块和导轨之间空气粘滞阻力的情况下,本对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包括运动阻力在内的牛顿第二定律验证的实验方法。结果表明,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牛顿第二定律均能得到较好地验证。 相似文献
19.
用扭摆法测出钼的晶界内耗峯,频率约为1周/秒,峯温在1020℃附近,渗氧或渗碳可使晶界峯消失,但在较低温度出现合金晶界峯:氧峯在890℃附近;碳峯在925℃附近。由于钼单晶的内耗曲线上没有出现这些峯,故可认为都是晶界弛豫引起,如果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又在960℃和985℃附近出现两个合金晶界峯,用改变频率方法求得各峯激活能,其相对大小与各峯的峯温次序相同,即氧晶界峯的激活能最小(80千卡/克分子);碳晶界峯次之(98千卡/克分子);纯钼晶界峯最大(119千卡/克分子);其他两个峯激活能略小于纯钼晶界峯。配合了断口金相试验,观察到当有氧峯出现时断口晶界面上有黑色氧化物沉淀粒子;当有碳峯出现时,晶界面上有羽毛状碳化物;当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存在时,也即当内耗曲线上出现960℃和985℃交互作用峯时,晶界面上有大量的有黑圈的白色沉淀物。从以上结果我们对少量间隙杂质在钼的晶界脆性中所起作用,特别是氧和碳同时存在时能起改善脆性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