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儿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其毕生哲学思考的总结,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本文以《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为例,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分成三类:早熟儿童形象、受苦受难的儿童形象、美好的儿童形象,并对其进行解读。陀氏对人性的审察包括对儿童天性及其成长环境的关注,是其深度人道主义的体现,其引发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表现在三种人物形象上:一类是以自嘲为乐的"贵族老爷",另一类是在屈辱的褶皱里体验出快感的"穷人"和"小丑",第三类是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3.
杨迪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2):45-46,72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高超的艺术创作,熟练的写作手法将"叙事"与"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他通过多种叙事方式的展开,有利于我们对人物内心情绪进行有效的捕捉;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有利于塑造让人记忆深刻的女性形象;还通过典型的叙事意象的呈现,有利于更深层的挖掘女性群体的特点。这样,他笔下几部主要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而富于变化,现实而又不缺乏灵动,将女性的性格、心理、意识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双重人格是俄国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重要的特征,它主要反映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细微的矛盾变化。双重人格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和矛盾;双重人格既是作家自身的影子,更是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造的人物体系中,对自由的无私热爱和狂热追求是其明显的特征。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个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其任性的反抗坚持着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固守于自己的自我意识,既表明对现实的不妥协态度,又为之疯狂。所以,自杀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死亡成为一种对生的超越和向自由的飞升。  相似文献   

6.
许多伟大作家都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文学道路的,但象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竟会是出身于一个与文学最不相干的军事工程学院,却仍不能不说是很不寻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一八二一年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莫斯科一个平民医院的医生。一八四三年他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曾在工程局当过绘图员,不过时间很短,一八四四年就辞职,开始了他的职业文学家的生活。早在求学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他把他的全部空闲时间都用在阅读一些著名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席勒、霍夫曼和巴尔扎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股悲哀与绝望的同时,尝试着对主人公拉斯科利里尼科夫身上的"罪"之成因与"罚"之终果做出剖析。  相似文献   

8.
<正> 引言 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可以说是其中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思想又最复杂的作家。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就仿佛耶稣基督降临尘世,注定要经受苦难的考验。贫困、疾病、苦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痛苦现实……在这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苦难的挤压下,陀思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0.
阿Q与戈利亚德金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二重人格者;不同之处是,他们诞生后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热,后者冷。热冷不同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学追求的不同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一是灵魂描写上,鲁迅求“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求“深”;二是文学主张上,鲁迅“遵命”,注重形象的社会功利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反对在作品中鲜明地提出社会问题;三是审美观照上,鲁迅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让形象在悲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四是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上,鲁迅立足传统,立足民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的则是“复调”手法与“复调”模式。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短篇小说《荒唐人的梦》里的荒唐人的幻想,完成了理想人的建造以及理想世界的建构。主人公荒唐人由一个疯子变成了一个理想人,并见证了理想世界——另一个人间天堂。小说所要启示的是:理想、真理皆存在于情感,依赖于情感;以爱树人、以爱建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理想世界的建构必先始于“无所谓”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以戏剧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中,显露出一条基督因素渐行渐远,但始终若隐若现的线索。曹禺对现实人生关注力度的加大及其对现世幸福的执著,决定了其对基督思想的远离趋向,而其童年记忆及其对形而上探索的坚持,却使他难以斩断与圣经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叶芝的代表作《基督重临》借助《圣经》中基督重临的教义和“伪基督”的原始意象,宣称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伪基督降临的天下大乱,表达了西方战后的恐怖景象和危机意识,是一首取材于基督教末世论神学的先知诗篇。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状况与矛盾危机作了极其精细、准确而且深入的描写和揭示,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人的内心深处,醉心于描写下意识和非理性活动,颠覆了主流小说的许多传统作法,而他的“复调结构”的小说样式,更使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本文拟从美学理想、复调小说和叙事方式三方面论述陀氏小说世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仅指小说的结构上的对位和对话特征,更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以往独白小说主人公不同之处在于复调小说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主人公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16.
黄凌云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31-32,42
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中处处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怜悯之情,不论是家庭中强势的男性还是柔弱的女性,甚至是仆人,作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处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百姓的命运,作者在细腻的刻画中流露出悲凉之情;同时赛珍珠本人一生热衷于慈善。不论是作品还是赛珍珠本人所呈现的博爱精神,都有必要在现今社会中大力宣扬。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有着迥异的遭遇,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四部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和《罪与罚》相比其他作品,更具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味,其受欢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王君 《科技咨询导报》2008,(10):154-155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黄种人》为中心,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精神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君 《科技咨询导报》2008,(19):164-164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黄种人》为中心,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精神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展现自我一生思想历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如何影响世俗生活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而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作为本书重要的一部分则揭开了这一回答的庄严本质,再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政治哲人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深刻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