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喷雾(ESI)质谱技术,研究了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与溶菌酶的弱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能与溶菌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未检测到黄酮与溶菌酶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说明在黄酮分子中引入N-磷酰化氨基酸,能改变黄酮的分子极性,从而使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改变锥孔电压,分别对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溶菌酶复合物的耐压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b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最稳定,它们之间存在最强的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荧光及ESI质谱法研究溶菌酶与磷酰化黄酮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用荧光法和ESI质谱法研究了磷酰化黄酮和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结果均显示磷酰化黄酮能够和溶菌酶发生弱相互作用 ,与黄酮相比它对溶菌酶更具亲和力 .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结合常数为k2 0℃ =1.68× 10 4L/mol,k3 7℃ =1.0 6× 10 4L/mol,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逐渐降低 ,说明了两者之间形成了复合物 ,此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 .根据F 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磷酰化黄酮在溶菌酶上的结合距离 ,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电荷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磷酰化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根据Foe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磷酰化黄酮在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置。  相似文献   

4.
荧光光谱法研究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降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可与ctDNA形成复合物,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算出25℃及37℃下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分别为Kq1=30 860 L/mol及Kq2=27 760 L/mol,并且算出它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KM=2.39×107L/mol。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黄酮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研究的强度衰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Intensity fading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IF-MALDI-MS)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基质DHB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木犀草素、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和大豆黄素与溶菌酶相互作用,比较了溶菌酶加入前后黄酮的相对丰度的变化,并通过竞争实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黄酮与溶菌酶结合的亲和性大小.结果表明,5种黄酮与溶菌酶均存在相互作用,亲和性强弱为:木犀草素>芹菜素,染料木素>槲皮素>大豆黄素.结合5种黄酮的结构特征,讨论了黄酮的结构及其与溶菌酶亲和性的关系,发现C5位和C3’位的羟基有利于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C3位的羟基不利于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天然产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N-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E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喷雾离子肼-质谱(ESI-MS)研究了一系列结构具有可比性的N-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比较了磷上不同取代基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磷上的烷氧取代基上烷基碳原子的个数及排列顺序对二者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 取代基上碳链越长, 溶液中溶菌酶的构象越趋于收缩, 二者之间越容易形成带低电荷和高质核比的复合物, 且其稳定性也随着取代基的增长而增强; 当取代基碳原子数相同时, 直链取代的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比支链取代的底物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勇  李林玺  赵东保  张卫  刘绣华 《化学学报》2006,64(13):1361-1366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5,7-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IS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 ISO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ISO和BSA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 二者的结合常数为7.41×1011 L/mol, 结合位点数为1.98. ISO与BSA作用的活性部位为其分子内的7-OH和5-OH, 且7-OH活性强于5-OH, 并且随着ISO浓度增大, 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勇  李林玺  赵东保  张卫  刘绣华 《化学学报》2006,64(13):1361-1366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5,7-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IS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ISO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ISO和BSA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二者的结合常数为7.41×1011L/mol,结合位点数为1.98.ISO与BSA作用的活性部位为其分子内的7-OH和5-OH,且7-OH活性强于5-OH,并且随着ISO浓度增大,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法测定乳清蛋白粉中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碘代乙酰胺烷基化,再经碱性胰蛋白酶酶解。在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300?色谱柱上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采用梯度洗脱分离,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分别在40~1 000 nmol/L和80~2 000 n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定量下限(S/N=10)均为0.020 g/100 g;加标回收率为84.7%~95.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5.8%。基于上述方法对5个国家的4类乳清蛋白粉(脱盐乳清粉D70和D90、浓缩乳清蛋白粉和α-乳白蛋白粉)进行了含量测定和差异对比。该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可用于乳清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在缓冲溶液中不同温度下α-硫辛酸(AL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LA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猝灭常数KSV分别为4.65×103L/mol(26℃)和4.46×103L/mol(37℃)。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给体(BSA)-受体(ALA)间的结合距离r=2.90 nm,能量转移效率E=5%。测定了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4.31×103L/mol(26℃),4.27×103L/mol(37℃),以摩尔比1∶1结合。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确定了相互作用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ALA与BSA之间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ESI-MS研究了一系列结构具有可比性的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肽酯及小肽同20种蛋白氨基酸及3种D型氨基酸(D-Ala、D-Ser、D-Phe)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可形成π-π共轭体系的芳香环,可显著增强磷酰化肽酯及小肽与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力,π-π堆积力是首要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可形成氢键的极性基团有利于形成复合物,但能否形成氢键还要受到分子柔顺性的影响;另外,分子大小、空间位阻对复合物的形成也有影响;而氨基酸的手性对它们的相互作用在质谱条件下没有表现出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慧  陈敏  李赫  罗永康  戴蕴青 《色谱》2007,25(1):116-117
乳清蛋白是牛奶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是其主要成分,分别占其总量的40%~50%和10%~20%。乳清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功能特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和品牌的乳清蛋白粉保健品,如儿童营养蛋白粉、婴儿配方奶粉等。但乳清蛋白又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β-乳球蛋白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次为α-乳白蛋白。因此,通过蛋白质改性的方法已经开发出了低过敏或无过敏的乳清蛋白质制品。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是分析乳清蛋白成分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其他色谱方法相比具有分辨率和回收率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喷雾质谱、荧光、核磁和理论计算研究了ATP与19种氨基酸的弱相互作用.在质谱中发现除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外,其它氨基酸均可观测到与ATP因弱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离子.利用不同质谱锥孔电压下复合物稳定性的不同,分析了侧链基团对ATP与19种氨基酸弱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利用荧光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了芳香性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具有R‖C-NH2的氨基酸>具有-RCOOH、-R-NH2的氨基酸>具有-RSH、-ROH的氨基酸>R为长链的氨基酸>R为短链的氨基酸.不同官能团的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也证实了此结论,并发现氨基酸的主侧链基团与ATP分子基团间的多个分子间因氢键作用使复合物能稳定存在.这一结果将为预测蛋白与ATP结合位点及研究ATP的识别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合成了N-(1,3,2-二氧杂环己烷磷酸酯-2-取代亚甲基)硫代磷酰胺,利用核磁共振谱、阳离子ESI质谱和ESI多级质谱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对质谱的碎裂规律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ESI多级质谱可以用于N-(1,3,2-二氧杂环己烷磷酸酯-2-取代亚甲基)硫代磷酰胺的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 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H、△S和△G的值分别为-116.86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16.86 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7.
2,4-二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4-二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具有强烈的猝灭作用. 二者之间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作用距离(3.13 nm). 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胺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凌波  王玲  陈晓岚  袁金伟  杨冉  李萍 《化学学报》2007,65(21):2417-2422
采用改造后的Atherton-Todd反应合成了葛根素的两种磷酰化异黄酮, 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显示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 但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相对较弱; 三个小分子对BSA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 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小分子与BSA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 通过比较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初步探讨了三个小分子分子结构与其结合能力之间的联系, 并进一步考察了金属离子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蛋氨酸能快速清除导致辐射损伤的·OH自由基,在放射生物学上是一类很重要的辐射保护剂,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l一到.生物大分子的磷酸化作用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基因调控研究发现,许多蛋白质和生物酶只有被磷酸化氧化才具有生理活性,文献[4-6]报导蛋  相似文献   

20.
差分脉冲伏安法同时测定α-山竹黄酮和γ-山竹黄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α-山竹黄酮和γ-山竹黄酮在玻璃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pH和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探讨了α-山竹黄酮和γ-山竹黄酮在玻璃碳电极上的氧化机理,建立了差分脉冲伏安法同时测定α-山竹黄酮和γ-山竹黄酮的方法。在pH 3.1的BR缓冲介质中,α-山竹黄酮在0.822 V产生灵敏的氧化峰,γ-山竹黄酮在0.426 V和0.700 V产生灵敏的氧化峰。对α-山竹黄酮,相应的氧化峰的峰高与浓度在5.00×10-6mol/L~2.0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0;对γ-山竹黄酮,其在0.426 V氧化峰的峰高与浓度在2.00×10-5mol/L~6.00×10-4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04。该方法测量2.00×10-4mol/L的α-山竹黄酮和γ-山竹黄酮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3%和4.1%(n=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