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研究了丁基罗丹明 B-磷钼杂多酸-PVA_124超高灵敏显色反应,提出了测定痕量磷新的分光光度法,缔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88nm 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值为1.1×10~6L·mol~(-1)·cm,研究了缔合物的组成比和红外光谱,并初步讨论了反应机理,本法直接用于钢、试剂和水样的分析,结果较为满意,测定下限分别可达4ppb(10ml 水)和2×10~(-6)%(1g 试剂)。  相似文献   

3.
碲的卤络阴离子与碱性染料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萃取或浮选光度法,摩尔吸光系数仅为10~4,水杨基荧光酮法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化学聚合法研制了磷钼杂多酸-碱性染料离子缔合物掺杂聚吡咯薄膜修饰石墨电极,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6.
耐尔蓝—钽钼杂多酸缔合物显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
铌钼杂多酸的极谱行为及其应用于铌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建平  姜小林 《分析化学》1996,24(9):1065-1068
在pH2.5的硫酸、抗坏血酸溶液中,铌与钼形成了具有电活性的铌钼蓝杂多酸,并在pH8.8的NH3-NH4Cl溶液中可在滴汞电极上于-1.10V(vs.SCE)产生一灵敏的还原波。导数波高与铌量在0.005 ̄0.4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研究了极谱波性质,证明其为吸附波,电极反应属于准可逆。求得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及质子转移数均为2。应用本法已测定了合金钢标样中的铌。  相似文献   

8.
耐尔蓝—铌钼杂多酸—聚乙烯醇—124体系测定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祖碧  徐其亨 《分析化学》1992,20(5):520-523
  相似文献   

9.
硼钼杂多酸-罗丹明B缔合显色反应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 ,罗丹明 B( RDB)与硼钼杂多酸的离子缔合显色反应。在合适的硫酸介质环境下 ,形成硼钼杂多酸 ,再与 RDB形成离子缔合物 ,其 λmax=570 nm,ε570 =1 .0× 1 0 5L· mol-1· cm-1,硼浓度范围在 0~1 .2μg/2 5m L符合比尔定律。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平衡移动法确定 B∶ Mo∶RDB=1∶ 7∶ 4。方法已用于添加硼烧结矿中微量全硼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分光光度和拉曼光谱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Triton X-100或聚乙烯醇(PVA)对结晶紫-磷钼杂多酸缔合物(CV-PMo)的增溶、增敏作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不论CV-PMo-Triton X-100体系,还是CV-PMo-PVA体系,都可用于在水相中分光光度测定痕量磷。本文还对这两类显色体系的有关反应机理,作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杂多酸示波极谱法测定磷酸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长发  娄天军 《分析化学》1993,21(6):644-647
在pH=1的HCl和25mg/ml抗坏血酸存在的溶液中,磷酸根和钼酸根形成具有极谱活性的磷钼杂多酸。该杂多酸在NH_3-NH_4Cl(pH=9.9)底液中产生—灵敏极谱还原波,其峰电位为-1.12V(vs.SCE)。导数波高与磷酸根浓度在5×10~(-8)~4×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2×10~(-8)mol/L。利用反应速度的不同消除了大量硅酸根的干扰。文中对极谱波的性质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丁基罗丹明B-碲钼杂多酸缔合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祖碧  徐其亨 《分析化学》1993,21(3):272-275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PVA)存在下,丁基罗丹明B(BRB)与碲钼杂多酸的离子缔合显色反应,碲钼杂多酸在0.025~0.075 mol/L硫酸溶液中形成丁基罗丹明B-碲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形成酸度为1.26~2.16 mol/L硫酸,钼酸铵、丁基罗丹明B及PVA的适宜条件分别4.6×10~(-3)mol/,5.3×10~(-5) mol/L和0.16%。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值为3.2×10~5 L·mol~(-1)·cm~(-1),符合比耳定律范围0~16μg Te/25ml。探讨了反应机理,用平衡移动法确定缔合物的摩尔比为Te:Mo:BRB=1:7:2,缔合物的可能化学式为(BRB)_2[TeMo_7O_(24)]。方法已用于烟尘中碲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杂多配合物异构体在马来酸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荣华  刘春涛  梁敏 《合成化学》2002,10(3):277-280
研究了20种杂多配合物异构体在马来酸环氧化反应中的活性,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对马来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选出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杂多配合物异构体在催化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马来酸环氧化反应中β异构体的催化活性高于α异构体。  相似文献   

14.
磷钼杂多酸光度法测定吲哚乙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吲哚乙酸与磷钼杂多酸在浓度为 0 .0 3 mol/L的硫酸介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形成的还原产物 (钼蓝 )在 NH3-NH4Cl缓冲溶液 (p H8.4)中最大吸收波长为 314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ε值为 3.5 4× 10 4L· mol-1·cm-1 ,吲哚乙酸含量在 5 .0× 10 -7~ 5 .0× 10 -5 mol/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检出限为 1.0× 10 -7mol/L,对 2 .0 0× 10 -5 mol/L吲哚乙酸测定 10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6 .42 % ,加标回收率为 94.2 %~ 10 0 .1%  相似文献   

15.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3):799-806
Abstract

Spectrophotometric evidence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bismuth interacts with phosphate and molybdate in acid solution to form a mixed bismuth-phosphorus heteropoly acid. The complex is similar to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by virtue of its degree of dissociation in both concentrated and dilute acid solutions. The complex is more stable than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because it is formed when bismuth is added to a solution of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The proposed bismuth-phosphorus compound is reduced much more readily to a heteropoly blue than is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a fact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a false belief that the bismuth may have been acting catalytically in the reduction of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相似文献   

16.
杂多酸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杂多酸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包括自身光致催化作用,半导体协同光催化作用,H2O2存在下的类Fenton反应和超声辅助催化作用。杂多酸与有机物反应的机理主要是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和·OH等自由基的生成。概述了杂多酸的结构类型和杂多酸光催化作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利用掺杂调变杂多酸的晶体结构,降低其能带宽度,提高光催化作用反应的量子效率;探索杂多酸与其它电子受体的组合,特别是与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物质的组合,以扩大光响应范围,实现可见光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17.
用金钨杂多酸和耐尔蓝光度法测定纳克量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阿拉伯胶存在下,金与钨酸钠和耐尔蓝(NB)形成离子缔合物,它的最大吸收位于58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值为2.38×10^7L·mol^-1·cm^-1,体系至少稳定24h。金量在0 ̄4.4μ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检测限(3σ)为0.069μg/L(n=12),对4.0μg/L Au(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n=11),离子缔合物的摩尔比为Au(Ⅲ):NB=1:3。考察了40多种  相似文献   

18.
在0.04mol/L H2SO4介质中,SiO^2-3、Sb(Ⅲ)和MoO^2-4形成Si-Sb-Mo三元杂多酸;调节酸度至0.22mol/L H2SO4加入罗丹明B生成四元缔合物。该缔合物在600nm处产生一灵敏的共振散射峰。据此建立了一个测定2-40ng/mL Si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新方法,用于钢样中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磷钼杂多酸光度法测定药物和食品中抗坏血酸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王占文  陈玉銮 《分析化学》1991,19(3):357-3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