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关键的一步是寻求P(k 1)的证明,其技巧丰富多彩,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数学归纳法证明中的项数问题550004贵阳市第六中学邢益民在中学数学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类恒等式时,如下两个问题常常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受阻.1当n=1时的项数例1 用教学归纳法证明(n+1)十(n+2)+(n十3)+…+3n=n(4n+1)(n∈N... 相似文献
3.
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不易直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但有时却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比原命题更强的新命题.由于此强命题是使原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因而就能达到间接证明原命题的目的。这种证法容易奏效的原因十分简单:较强的命题其归纳法假设也较强,所以有时会更方便。请看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4.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里的一种重要方法。可用它来证明与自然数列有关的许多数学命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几何题与自然数列有关,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例一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证:此圆的内接正2~n边形(n≥2)的边长为 相似文献
5.
数学归纳法习题编拟例谈王雄湘(湖南湘乡一中411400)为了教学的需要,常常要在教材外的资料中再找一些补充数学题.现就编拟适于证明的“数学归纳法”命题为例,谈几点作法.1借助二项式定理例如,于是便得到下面例1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4整除又例如,于是...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第三册,以一节书的篇幅介绍了数学归纳法,这是因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它在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懂得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掌握它的证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和进一步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鉴于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宽和教学时间有限,在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归纳法时,不宜将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各种“变着”(如反向归纳法、翘翘板归纳法等)和盘托出,讲得过深过难。而只能使学生懂得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它的一般证题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好三环。即讲清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即数学归纳法是怎样总结出来的),熟练三类基本题(即恒等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整除问题)的证法,以及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的引伸和经常应用。 相似文献
7.
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15:有人编了一个程序:从1开始,交错地做加法或乘法(第一次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乘法).每次加法,将上次的运算结果加2或加3;每次乘法,将上次的运算结果乘2或乘3.例如30可以这样得到:1+34×28+210×330.证明(1) 可以得到22;证明(2) 可以得到2100+297-2.这是一个新颖的好题,起点低,入口宽,可用n种方法得到(1)的结果.对于(2),证法很多,但难度要大许多.笔者在阅卷时,发现有许多学生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其证法如下:将 210… 相似文献
8.
关于一类条件不等式的数学归纳法证明许兴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中学535500)1问题的提出在高中数学竞赛中,常出现一类以或为常数作为条件的不等式的证明,因与自然i=1数n有关,尽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方法上并不很简便,许多同学还是采用了数学归纳法。例如:例...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边是常数的数列不等式,在用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时,归纳过渡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若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可加性等性质,通过强化命题,放缩常数等技巧,就可顺利完成归纳过渡,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针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几种常见逻辑错误,举例分析于下: 1 偷换论题的错误 偷换论题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把原来需要证明的那个判断,无意或有因地改换成另外一个判断。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这种错误常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多年前,我参加区教学比赛,课题是"数学归纳法",写了文[1].最近又有机会进行公开教学展示,课题是"归纳一猜想一证明",这是上海市高中数学二期课改新教材第八章<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一节内容,其学习重点包括数学归纳法.翻阅过去的有关资料,查阅了文[2]、文[3],发现自己的认识与先前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故再谈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当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直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受阻时,到底是方法本身的"功力不足"还是我们"使用不当",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几个不等式为例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学通报1986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数学归纳法一个问题的讨论》,提出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非严格不等式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同意该文所述观点,并就这个问题进一步谈谈看法。 对于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非严格不等式时,由第一步只是等号成立,第二步就归纳假设“≥”或“≤”,归纳基础到底够不够? 相似文献
18.
通常我们用一定的起点、步长,套用一定的格式来使用数学归纳法.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挖掘内在性质,巧用数学归纳法的思想.这里用一个令很多人困惑不解的实例来说明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