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岩石爆破分形损伤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Kus和Thorne等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及应用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新模型将岩体中各种结构弱面视为初始损伤,并将其分形维数作为岩石性质的主要参量,用损伤能量耗散率及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表征爆破过程中的岩石损伤演化规律,从而弥补了现有模型未考虑初始损伤影响和将损伤演化归结为体积应变函数的不足。还通过模拟试验等手段验证了新模型的如上观点。 相似文献
2.
冻融环境下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损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实验研究与损伤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对红砂岩进行饱水状态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及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力学特性试验,分析了岩石的冻融损伤劣化过程,系统研究了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及损伤扩展力学特性.研究表明:红砂岩呈现出剥落和断裂的冻融损伤劣化模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石的强度及弹性模量急剧降低,并表现出压密性增大、弹性减弱、塑性增强的特征;岩石初始细观结构的缺陷经过损伤的非线性演化,表现出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 相似文献
3.
含初始损伤岩石的冻融损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际工程中,岩石大多是含初始损伤的,分析含初始损伤岩石的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预先统计岩石试块的初始抗压强度,然后根据其抗压强度给岩石试块施加压力.分别施加了极限抗压强度的10%、30%、50%、70%、80%、90%,以形成不同的初始损伤.然后通过低温冻融实验和单轴压缩实验,将岩石在传统循环荷载作用后的损伤与低温冻融损伤进行比较,得出这两种损伤的异同点,建立了岩石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损伤表达式,研究了初始损伤对岩石冻融的影响,对今后估测含初始损伤岩石的冻融寿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虑裂纹闭合效应的岩石损伤本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中的预存裂纹只有在一定的法向压应力即裂纹闭合应力的作用下才可能闭合,其闭合过程与其方位和外加应力场有关,并且,即使对于裂纹已经完全闭合的岩石,如果裂纹闭合应力不同,则岩石的应力应交关系也不相同。本文建立了考虑裂纹闭合效应的岩石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分析了裂纹闭合应力对岩石损伤演化过程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裂纹闭合应力显著地改变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随裂纹闭合应力的增加,岩石的轴向应变变化较小,侧向应变和体积应变则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5.
三轴压缩岩石细观损伤扩展特性CT实时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作者最新研制的与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机配套的专用加载设备,完成了三轴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实时CT检测试验。得到了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岩石中微孔洞被压密、微裂纹萌生、分叉、发展、断裂、破坏、卸载等各个阶段清晰的CT图像。对得到的CT数、CT图像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初始损伤影响因子和闭合影响系数,定义了一个基于CT数的损伤变量,基于岩石细观损伤演化CT试验的结果,给出了岩石应力损伤门槛值,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分为5段,得到了岩石损伤扩展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对自然状态以及饱水状态下的混凝土试样分别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强度测定,研究了材料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应力应变关系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此分析了在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劣化机制。结果表明:混凝土冻融损伤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试样逐渐呈现出颗粒脱落、微裂纹萌生扩展、剥蚀和块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损伤劣化模式;而试样弹性模量及强度明显减小,且强度受水影响非常显著。该研究从试验角度解释了在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寒区重大工程冻融灾变预测、防治提供了较可靠的试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描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变形规律,在广义开尔文体基础上串联一个村山体,基于Kachanov损伤率理论,建立了损伤变量D与蠕变时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将村山体中的无损模型参数p用有效模型参数p(1-D)代替,以此来表征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建立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损伤蠕变模型;根据广义塑性力学理论给出了该模型的三维蠕变方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优化最小二乘法对红砂岩和绿片岩常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反演得到这两种岩石的蠕变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的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和0.992,说明该蠕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这两种岩石各阶段的蠕变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0.
爆生气体作用下岩石裂纹的扩展机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爆生气体作用下 ,爆破近区的裂纹在气体驱动压力下扩展 ,而爆破中区的裂纹扩展是在气体膨胀压力场和原岩应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基于岩石细观损伤断裂理论 ,认为裂纹扩展的过程就是裂纹尖端到周围岩石的逐渐损伤引起的损伤区移动过程 ;建立了这两个区域的损伤断裂准则和裂纹尖端的损伤局部化模型 ,可以更好地反映爆生气体作用下裂纹扩展的实际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机理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基于现有岩石爆破机理和岩石细观损伤力学 ,认为岩石爆破损伤断裂过程包含有爆炸应力波的初期动态损伤演化阶段和后期爆生气体作用下的准静态损伤演化阶段 ,并分别建立了这两个阶段的损伤模型和断裂准则 ,阐述了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细观理论。 相似文献
13.
CT技术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将先进的计算机层析(CT)技术应用于岩石损伤特性研究。分别对岩石材料的初始损伤特性和损伤扩展过程进行即时CT扫描。用CT数的大小及分布规律表征岩石材料的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4.
应力波衰减基础上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TCK损伤模型基础上 ,考虑岩石冲击损伤过程的声波测试衰减规律 ,构造新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将该模型装进LS DYNA3D动态有限元程序 ,通过岩石冲击损伤实验验证该程序的计算结果 ,并用新模型实现了岩石台阶爆破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5.
树脂基复合材料粘弹性损伤本构及其实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弹性是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力学性能之一。基于Boltsman迭加原理和Schapery非线性粘弹性理论,本文提出了一变量分离式粘弹性本构关系,且由Kachanov“连续性”概念,将损伤变量引入本构关系式中,按不同的加载速度和加载方向对正交玻璃布-环氧材料进行了加、卸载实验研究。根据Lemaitre和Chaboche由宏观弹性常数变化确定损伤量的方法,测得材料的损伤并用一二次函数表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一系列处理方法,确定了材料常数,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当纤维做为主要承力者时,无粘性产生,材料的损伤和总应变相关而与应变率无关,并得到强度值随应变率增加而升高,极限应变不随应变率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裂纹的聚集、扩展、分叉是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失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验证了近场动力学方法在研究岩石类材料裂纹动态扩展方面的有效性之后,采用近场动力学方法分别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含有双裂纹岩石材料和单轴压缩作用下含单斜裂纹的岩石材料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双垂直裂纹,其裂纹扩展路径大致与预制裂纹成70°夹角;对于单裂纹,裂纹的扩展路径随裂纹倾角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构件的整体破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近场动力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岩石等脆性材料的裂纹扩展直至破坏的过程,反映裂纹扩展的物理机理;其作为一种新的基于非局部理论的数值方法,在地下岩体工程方面及页岩气的开采方面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材料是多相复合材料,高温动荷载作用下其力学行为非常复杂。为此,对混凝土在爆炸、火灾等高温环境中力学特性的研究,有利于减小混凝土结构在爆炸及火灾事故中的损失。文中首先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SHPB)设计出一套混凝土高温试验方案,然后基于15组试验工况对混凝土在温度为16℃至650℃范围内,加载撞击速度分别为5m/s、7m/s和12m/s时进行了SHPB试验,获得了与之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应变率增强效应与高温弱化效应相互耦合,致使混凝土受温度的影响显著大于其应变率。最后,由试验结果以经典损伤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混凝土高温动态力学特性,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方程来描述混凝土高温动态应力应变关系的全过程,并且该本构方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A micromechanics-based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tak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sliding cracks into account, and it is able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localization condition of damage and deformation for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compressive loads. The closed-form explicit expression for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of rock containing microcracks subjected to compressive loads was obtained. It is showed that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includes linear elasticity, nonlinear hardening, rapid stress drop and strain softening. The behavior of rapid stress drop and strain softening is due to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damag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have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exo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