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刘力 《化学教育》1991,12(3):34-34
查阅贵刊1984年第4期的《氨气的还原性实验》一文,发现作者由实验受热变黑的铜丝趁热插入疏松氯化铵晶体,产生白色烟雾,拿出铜丝后,又复变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2.
蒯世定 《化学教育》1984,5(3):47-47
将光亮的紫红色铜丝(或光洁的紫铜片)绕几圈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等铜丝变黑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里,立即发现有白色烟雾生成;拿出铜丝后,铜丝又转变为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3.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2):46
中学和中师化学课本中都指出:“氯化铵……也用在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物薄层。”关于氯化铵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笔者所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氯化铵受热分解出的氨气还原了金属氧化物,如氯化铵与氧化铜的反应为: NH4Cl(?)NH3↑+HCl↑ 2NH3+3CuO(?)3Cu+N2 +3H2O并有实验为证:将一根紫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其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然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中,发现有白色烟雾产生,同时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光亮。  相似文献   

4.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5.
王玉莲 《化学教育》1990,11(4):29-29
一、实验原理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二、实验步骤1.制做一个反应容器。  相似文献   

6.
黎茂坚 《化学教育》2021,42(5):80-82
对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吸热反应进行实验改进,在反应物中加少量的水,反应小烧杯上面倒扣上一个大一点的烧杯等,使得实验中水结冰成功率高,结冰快,且结冰量增大。结冰水中加入酚酞溶液,结出的冰为红色,既能检验氨的生成,又增添了实验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姚立本 《化学教育》1993,14(4):46-46
在实验室做电解等电化学实验时,常常需要铜丝、铜箔。而铜丝、铜箔长时间使用或存放表面会生成绿色的铜锈或污垢,影响实验效果。现介绍一种简单铜丝除锈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8.
郑自铨 《化学教育》1983,4(6):50-50
初中化学课本第169页[经验5-2],不易达到实验要求。我们的作法如下,效果较好。一、实验装置见下图。二、实验步骤1.:干试竹里装入硝酸钾晶体,配上插有两根铜丝的单孔胶寒。2.将试竹竖直的固定在铁架台上,串联导线、小灯泡、电源,指导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9.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10.
顾双侠 《化学教育》1991,12(2):41-41
《化学教育》1983年第6期刊登了《熔融硝酸钾的导电实验》一文,按其所述的实验装置与步骤进行,实验不能成功。原因是: 1. 硝酸钾晶体的熔点是334℃,而其分解温度为400℃(该文说是670℃),硝酸钾分解生成亚硝酸钾和氧气。这两个温差小,很难控制。若温度太高,分解放出的氧有极强的氧化性,它迅速地把铜电极(甚至不锈钢丝电极)氧化,使电极导电困难,灯泡不亮。  相似文献   

11.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12.
白长青  李军 《化学教育》2015,36(17):72-74
通过对2道高考试题的质疑,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回答了在氯化铵溶液里生铁的腐蚀类型,及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是否会生成沉淀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宋志贵  陈春丽 《化学教育》2011,32(12):72-72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2(必修)》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的做法是: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的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赵玉泉 《化学教育》2006,27(8):52-52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中,有关铜在氯气里燃烧实验(P65)是:实验4—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图4—3)。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据此实验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发现该实验方案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防止污染呢?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张凤桂  袁廷新 《化学教育》2009,30(10):60-61
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是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中专题5的一个拓展实验,该实验选自于刘怀乐老师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趣味实验》^[1],实验中用铜丝作阳极,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但笔者用教材所给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不利于有些现象的观察。在对电解产生的沉淀物进行实验探究时,出现的现象与刘老师的叙述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朱鹏飞  马宏佳  杜静 《化学教育》2009,30(12):62-64
利用传感技术并结合理论计算探讨了“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反应”这一经典吸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给出了各微观过程对反应热效应的贡献。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探究课题,充分利用现代实验仪器,将现象分析、过程假设和理论计算融为一体”的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莉 《化学教育》1993,14(1):38-38
高一化学卤素一章中,有一个氯气与铜反应的实验,常采用把铜丝灼热后,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的方法来做,但此法存在着有污染,不易观察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与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铅树实验是利用硫化钠与铜丝在电池中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改变铜的电极电势而实现铜置换出铅的反应.以此验证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体硫脲(H_2N-C-NH_2,下文反应式中用tu代表)代替0.5mol/dm~3硫化钠与铜丝接触,在酸介质(1mol/dm~3醋酸或2mol/dm~3盐酸)中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硫脲络铜(Ⅰ);在碱介质(2mol/dm~3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铜,均因改变铜的  相似文献   

19.
姜新钢 《化学教育》2005,26(8):21-2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科技版)》必修和选修8个模块教材已全部出版。为了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该套教材编写组在全国部分城市和地区进行了试教工作。我校化学组承接了《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3个选修模块中的部分章节的试教课题,本人选择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章中的第1节“认识晶体”的教学课题。  相似文献   

20.
潘志勇 《化学教育》1994,15(10):29-29
初中化学课本中CO还原CuO的实验,用到盯实验仪器较多,操作繁琐。针对这一情况。我作了如下的改进:1.收集满一试管CO;2.向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3.塞子上插有螺旋状的铜丝,将铜丝加热至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