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用硫代硫酸钠脱去侧链保护氨基酸铜络合物中铜离子的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合成Nδ-苄氧羰基鸟氨酸、Nδ-叔丁氧羰基鸟氨酸、Nδ-芴甲氧羰基鸟氨酸、Nδ-乙酰基鸟氨酸、Nδ-邻苯二甲酰基鸟氨酸、Nε-苄氧羰基赖氨酸、Nε-叔丁氧羰基赖氨酸、Nε-芴甲氧羰基赖氨酸、Nε-乙酰基赖氨酸、Nε-邻苯二甲酰基赖氨酸、γ-苄基谷氨酸、β-苄基天门冬氨酸.产物用元素分析法与1H NMR法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时间、投料比例、溶剂对脱铜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硫代硫酸钠作为脱铜试剂,侧链保护氨基酸铜络合物与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比为1∶1或1∶2,60℃反应1.5~2.0h,收率与产物纯度均较高.该方法简便、高效、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2.
3.
铜—氨基酸络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及其应用—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研究铜(Ⅱ),9种有代表性的氨基酸及其络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着手,探讨了络合物的组成,用计算校正的方法获得了络合物的吸光度,并进一步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比及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用铜(Ⅱ)—L—精氨酸配体交换薄层色谱拆分氨基酸对映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新的配体交换薄层色谱拆分氨基酸对映体的方法。以醋酸铜-L-精氨酸的络合物为配体交换剂,用浸渍的方法吸附在硅胶薄层板上,制成配体交换薄层,用PRISMA优化法选择出展开剂的最佳组成为:甲醇/乙腈/四氢呋喃/水=80:8.2:5.8:6,在此色谱条件下,十对氨基酸对映体得到良好的分离,D-和L-氨基酸的相对比移值在1.09-2.40之间。文中对配体交换薄层的制备方法,样品的分子结构及色谱行为 相似文献
12.
柱前手性衍生色谱法拆分DL—氨基酸时流动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邻苯二甲醛和N-乙酰-L-半胱氨酸作柱前手性衍生化试剂,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DL-氨基酸对映体,研究了流动相组成对出峰顺序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Cu(Ⅱ)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固体粒子(无定形Fe(OH)3、δMnO2)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在Cu(Ⅱ)色氨酸无定形Fe(OH)3体系中,色氨酸交换百分率E(%)pH曲线为单向上升的峰形.而在Cu(Ⅱ)酪氨酸δMnO2体系中,其E(%)pH曲线为一种新型的“S型”与“反S型”曲线的复合曲线.证实在上述两体系中均有Ⅰ型三元表面络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15.
聚苯乙烯对酞菁铜颜料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54年美国首先将微胶囊化应用于无碳复写纸后[1,2],这项技术在药物、农药、食品及染料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3].微胶囊(MC)直径通常是1~5000μm,构造分为囊壁和囊芯两部分[4].囊壁材料大多使用高分子材料,少数用无机物[5].有机颜料... 相似文献
16.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槲皮素(Qu)与Cu2+形成络合物的条件及反应机理。在 pH 8.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槲皮素与 Cu2+络合并在-0.59 V(vs.SCE)处产生一个灵敏的还原峰,其峰高与 Cu2+浓度在 4.0 × 10-6~1.8 × 10-5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 3.0 × 10-6mol/L。测得络合物组成Cu2+:Qu=1:2,表观稳定常数为2.10× 1011。 相似文献
17.
络合物晶体的电子吸收光谱作为研究晶体的电子结构的基础内容,很早以前就得到人们注意,虽然对Cu~(2+)、Ni~(2+)等络合物电子光谱的能级的经验指认已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工作,但对吸收光谱的系统的理论计算和定量解释在以前的文献中尚不多见.近年来,我们对多种晶体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了定量的解释,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总是能很好地符合于实验测定值。一般说来,吸收峰位的波数误差在8%以内. 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奠定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