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红外光谱法并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对三七及其伪品姜黄、白术进行了快速无损的鉴别研究。在一维红外谱图上,三七及其伪品姜黄、白术中的黄酮成分、芳香成分和糖苷类成分的特征吸收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200~700cm~(-1)波数范围内,三七、姜黄均出现淀粉的特征峰,而白术没有显示淀粉的特征峰,根据各药材的红外光谱中淀粉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可判断三七中淀粉的相对含量要高于姜黄,而白术药材中不含淀粉。在二维红外谱图上,根据三者的自动峰的位置、数量和峰的相对强度的差异,可快速将三者鉴别出来。因此,常规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可实现三七的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2.
陈皮储存年限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相关系数比对法对不同储存年限陈皮进行了鉴别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陈皮醇提物中主要成分是橙皮苷,陈皮醇提物的红外谱图在2 851,1 716和1 516 cm-1等处的峰强随着贮存期的增加而有着明显的渐增趋势,同样在二阶导数谱图1 734,1 517和1 276 cm-1的位置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陈皮储存年限的延长,与一年储存年限相比,它们的相关系数对应地发生着递减变化。根据陈皮醇提物的红外指纹特征吸收,验证了橙皮苷的含量随贮存期的延长而增加,贮存期的增加还伴随着一些有机酸或有机酯类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闹羊花与野菊花红外光谱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杜鹃花科植物闹羊花与菊科植物野菊花两种花类中药材的主成分进行表征,其中闹羊花出现在1 648和1 543cm-1出现明显的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吸收峰,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可能与其具有的免疫作用相关;野菊花出现在1 734和1 515cm-1等CO伸缩振动吸收峰,证明其中含有挥发油等酯类成分。由于二者的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难以区分,通过二级鉴别比较闹羊花与野菊花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可看出,在1 656和1 515cm-1附近的吸收峰,表明二者均含有黄酮类成分;野菊花的二阶导数谱图中出现在1 163,1 077,1 026,986和869cm-1的吸收峰与菊糖的特征吸收峰一致,因此可以看出野菊花中含有菊糖。选取不同波数范围的闹羊花与野菊花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发现在1 700~1 400cm-1黄酮类成分区域闹羊花有3个明显的自动峰,野菊花有10个明显的自动峰;在1 250~900cm-1糖苷类成分区域闹羊花有10个明显的自动峰,野菊花有9个明显的自动峰。红外光谱的"三级鉴定法"为中药材的鉴别提供更快速、准确、方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9月份和10月份,利用衰减全反射(ATR)对金盏菊分别进行6次活体检测,凭借红外光谱具有的指纹特征性,构建新鲜金盏菊样本的红外指纹图谱,作为三级鉴别提取的特征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金盏菊红外光谱中,酯类特征吸收峰(1 732cm-1)和多糖类成分吸收峰(900~1 100cm-1)之间的相对吸收峰强度和峰面积有所差异;二维红外光谱中差异更加明显。红外光谱为不同时期鲜花活体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别残留包衣剂农药的玉米幼苗,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玉米幼苗的根和叶片。包衣剂包裹的玉米种子和未经过包衣剂包裹的玉米种子在相同条件下种植,并测试它们幼苗根和叶片的红外光谱,进行平行对照试验。同时测试纤维素和包衣剂的红外光谱用于参考。包衣剂包裹种子的幼苗根和叶片的红外光谱在1 384 cm~(-1)附近出现C—H的弯曲振动吸收峰,而未经过包衣剂包裹种子的幼苗根和叶片的红外光谱中C—H的弯曲振动特征吸收峰出现在1 375 cm~(-1)附近。参考纤维素和包衣剂的红外光谱,可以确定1 384 cm~(-1)吸收峰源自包衣剂残留的吸收。在根的红外光谱中, 1 384 cm~(-1)的包衣剂农药残留吸收峰尤为明显,与1 375 cm~(-1)的峰形对比,较为尖锐。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根中1 384 cm~(-1)的特征峰相对强度有减弱的趋势,这是由于包衣剂农药残留被不断输送到植株的地上器官,导致根中的农药残留浓度降低。在经过包衣剂包裹种子的幼苗叶片的红外光谱中,除了1 384 cm~(-1)的农药残留特征峰外,酰胺Ⅱ带的吸收峰呈现明显的肩峰,而这一肩峰在种子没有被包衣剂包裹的幼苗叶片中未被观察到。光谱分析显示一些农药残留的特征吸收峰被较强的纤维素吸收峰所掩盖,而纤维素的一系列特征吸收峰又造成了光谱信息的重叠和数据冗余,因此主成分分析被用于挖掘光谱中的特征信息。在根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得分图中,含农药残留的样本和未含农药残留的样本被聚为两类,两类样本散点没有重叠,正确识别率为100%。在叶片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得分图中,含农药残留的样本和未含农药残留的样本虽然也分为两类,但是少量样本散点存在重叠,正确识别率为93%。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客观、便捷的方法鉴别含有包衣剂农药残留的玉米幼苗。  相似文献   

6.
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维相关谱及主成分分析对7种同属牛肝菌进行分析鉴别。结果显示:7种牛肝菌的原始光谱总体特征相似,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等的吸收峰组成,但在吸收峰强度、位置仍存在差异。对样品进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1 680~1 300 cm-1范围内,茶褐牛肝菌和双色牛肝菌出现了6个明显的自动峰;小美牛肝菌出现了5个明显的自动峰;灰褐牛肝菌和美柄牛肝菌出现4个明显自动峰;美味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自动峰相对较少,只出现了3个明显的自动峰;而且自动峰和交叉峰的强度、位置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样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1 150~920 cm-1范围内,不同牛肝菌的同步谱中自动峰和交叉峰的数量、强度和位置也不同。对光谱1 800~8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所有样品均区分开,其分类正确率达100%。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或者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茶褐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双色牛肝菌、灰褐牛肝菌、美柄牛肝菌、美味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该方法对于分类鉴别蘑菇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光散射学报》2015,(3):287-290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系统聚类分析(HCA)对不同葡萄品种苗的叶片进行鉴别研究。结果表明五个不同葡萄品种苗红外光谱整体相似,但在1800~750cm~(-1)范围内吸收峰的位置、峰形及吸收强度有一定差异。选取该范围内的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做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4.9%,其分类正确率达100%;而聚类分析,其正确率达到96%。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统计方法能够很好地鉴别五个不同品种的葡萄苗,有望发展成为鉴别农作物品种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茯苓皮药材红外光谱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大别山地区和云南省两大道地主产区的茯苓皮进行鉴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茯苓皮的红外光谱都有1 149,1 079和1 036cm-1等表征糖类成分的特征吸收峰,其中大别山产区(湖北省、安徽省)的茯苓皮中1 619,1 315和780cm-1等表征草酸钙的特征吸收峰比较显著,云南产区的茯苓皮中797,779,537和470cm-1等表征硅酸盐的特征吸收峰更加明显。比较450~1 650cm-1波数范围内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可知,两个产区茯苓皮所含糖类物质有所不同。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不同产地茯苓皮所含糖类物质的差异更加直观显著。红外光谱法直观、简单、方便、快速,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产地茯苓皮,诠释产地与药效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有效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对三七及其伪品姜黄、白术进行了快速无损的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外谱图上,三七及其伪品姜黄、白术均有黄酮、芳香类和糖苷类成分的特征吸收峰,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二维红外谱图上,根据三者的自动峰的位置、数量和峰的相对强度的差异,可快速将三者鉴别出来。因此,常规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可实现三七的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10.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IR)对不同产地核桃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4个产地核桃的原始光谱图整体相似,主要由油脂、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特征峰组成;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450~1 780cm~(-1)范围内不同产地核桃自动峰和交叉峰的数目及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FTIR结合2D-IR可以简单快速鉴别不同产地核桃,有望发展为一种简单、快速鉴别不同产地核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分析方法,对药材瓜蒌不同部位(皮、瓤、子)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红外谱图显示,瓜蒌各部位均含糖及苷;瓜蒌皮和瓜蒌子中含黄酮及酯类成分;瓜蒌瓤和瓜蒌皮中含相当量的淀粉.二阶导数谱中,在1800~700 cm-1区域内,瓜蒌子的谱峰最简单,次之为瓜蒌瓤,全瓜蒌和瓜蒌皮的峰数较多,峰形和峰强比较相...  相似文献   

12.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Chachiensis' (PCRC), the premium aged pericarps of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is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ith a diversity of promising bioactivity. Herein we report the ext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anti-metabolic syndrome of an arabinan-rich polysaccharide from PCRC (PCRCP). This polysaccharide was obtained in a 7.0% yield by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of 30 mL/g liquid-to-solid ratio, 250 W ultrasound power for 20 min at 90 °C with pH 4.5. The PCRCP with an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122.0 kDa, is mainly composed of D-galacturonic acid, arabinose and galactose, which may link via 1,4-linked Gal(p)-UA, 1,4-linked Ara(f) and 1,4-linked Gal(p). Supplementation with PCRCP not only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weight gain, adiposity and hyperglycemia, but also regulated the key metabolic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de novo synthesis and β-oxidation of fatty acid in high-fat diet (HFD)-fed mice. Furthermore, PCRCP treatment caused a significant normalization in the intestinal barrier and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mice fed by HFD. Notably, PCRCP selectively enriched Lactobacillus johnsonii at the family-genus-species levels, a known commensal bacterium, the level of which was decreased in mice fed by HFD. The depletion of microbiome induced by antibiotics, significantly compromised the effects of anti-metabolic syndrome of PCRCP in mice fed by HFD, demonstrating that the protective phenotype of PCRCP against anti-obesity is dependent on gut microbiota. PCRCP is exploitable as a potential prebiotic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obesity and it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建立陈皮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控制其质量.以橙皮苷为对照品,采用ZrOCl2比色法测定陈皮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波长为312.5nm.在浓度0.0044-0.022mg/mL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69%,RSD为1.64%(n=6).本法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适用于陈皮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精油中挥发性成分GC/FTIR与GC/MS联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获得了香紫苏(Salvia sclarea L.)精油,利用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相结合的手段,对其挥发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着重讨论了GC/FTIR在精油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不同波数官能团(Gram-Schmidt)重建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差谱技术及质谱等相互验证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香紫苏油挥发成分的定性分析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石膏红外图谱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硫酸盐类矿物药材石膏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并建立三种硫酸盐类矿物药材的聚类分析模型。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煅石膏、石膏、芒硝等矿物药的红外光谱,以一阶导数光谱图谱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三种硫酸盐类矿物药材的内在组合关系;通过测定不同产地和批次石膏药材样品的红外光谱,并以存在的共有峰为基准建立石膏的对照红外指纹图谱,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夹角余弦法评价药材样品红外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中红外区间,三种硫酸盐类矿物药材的原红外光谱谱图和一阶导数光谱谱图的峰数、峰位、峰形和峰强存在差异,结合一阶导数红外光谱和聚类分析,成功划分石膏和煅石膏一类,芒硝为一类;24批石膏样品红外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80 0。本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利用红外指纹图谱法结合聚类分析,为石膏的规范监管提供快速准确的新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6.
4种活血祛瘀类中药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活血祛瘀类4种中药材的指纹图谱,初步分析了4种药材共同的吸收峰及归属。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活血祛瘀成分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初步得出4种药活血祛瘀的生物活性可能与2928、1516、1375、1075、860、760、574、528cm^-1附近的吸收峰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FTIR的芝麻油真伪鉴别和掺伪定量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低价油掺入到高价油是食用油脂中的常见掺伪现象,芝麻油由于品质好价格高,市场上时有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应用FTIR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了芝麻油的真伪和掺伪的快速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芝麻油与大豆油、葵花籽油在4 000~650 cm-1范围的FTIR谱图,由于食用植物油都是不同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混合物,其谱图极为相似,很难发现芝麻油与其他油脂的明显差异。但是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不同,其1 800~650 cm-1红外指纹特征区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选择该区域,对红外光谱数据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簇类独立软模式识别(SIMCA)模型,进行了芝麻油的真伪鉴别,该模型聚类效果较为理想,识别正确率达到了100%;采用标准正态化校正(SNV)和偏最小二乘法(PLS),经过PCA分析计算,芝麻油中掺入大豆油、葵花籽油的掺伪检测限均为10%;利用FTIR和PLS,建立了芝麻油掺的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预测相对误差为-6.87%~8.07%之间,说明定量模型可行。本方法能够实现芝麻油的快速真伪鉴别和掺伪定量分析,其优点是模型一旦建立,分析简便、快速,可以满足大量样品的日常监测。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奶粉的FTIR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获得了六种婴幼儿奶粉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 奶粉中的脂肪(1 747, 2 854, 2 926 cm-1)、蛋白质(1 658, 1 540 cm-1)和糖(1 200~900 cm-1)等主要营养成分具有明显的红外指纹特征. 麦芽糊精、蔗糖和乳糖同样具有明显的指纹特征, 随着添加量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厂家不同类型的婴幼儿奶粉, 脂肪、蛋白质和糖含量差异较大, 红外光谱差异较显著;不同厂家相同类型的婴幼儿奶粉的红外光谱差异较小, 但其二阶导数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征.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直观的评价奶粉的品质优劣.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内燃机油指纹信息采集的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ATR)中红外光谱法,并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等因数;对98个不同品牌、不同产地、不同质量等级的内燃机油样品进行扫描,建立了内燃机油的中红外指纹谱库;以欧式距离法、相关命中率指数法、相关系数法等3种算法对未知内燃机油进行鉴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