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赣南脐橙果皮和果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脐橙果皮和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脐橙果皮中共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果肉中共鉴定出42种化学物质;脐橙果皮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依次为烯烃类、醇类、酯类,脐橙果肉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依次为烯烃类、酯类、醇类;果皮与果肉主成分均为柠檬烯;相对含量分别为41.87%与49.32%。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4种植物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别出1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山茶油和大豆油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菜籽油和花生油共检测出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烷烃类、酯类、醇类、杂环类、酮类、烯烃类、酚类等物质。由于4种不同植物油的挥发性成分差别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4种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前3种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0.8%,4种不同的植物油能通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被完全区分开,这些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形成不同品种植物油各自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3.
SPME-GC/MS法分析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了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烷烃13种、烯烃20种、苯系物2种、醇类14种、醛类3种、酯类6种、吗啉类1种、酚类1种。在这些化合物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总出峰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动固相微萃取提取啤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快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样品分析时间仅为10min,并且整个分析过程实现了自动化。通过检索NIST谱库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10种酯类、10种烃类、9种醇类、7种酸类及一些其他类化合物。对不同产地的啤酒进行主成分分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投影图上得到很好的聚类。通过载荷分析,发现对鉴别厂家贡献最大的是卡必醇以及乙酸、辛酸、癸酸三种有机酸。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干玫瑰花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玫瑰花的挥发性物质,测得玫瑰花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为8.60%(w/w)。利用GC—MS法分离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的相对含量,约占总成分的82%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鱼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鱼露中的挥发性物质,利用自动质谱解卷积系统,结合相对保留指数对所获图谱进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97种物质,包括酚类(43.36%)、酯类(16.49%)、醚类(12.69%)、醇类(12.49%)等13类物质。结果表明:利用自动质谱解卷积系统可以鉴定出更多的挥发性物质,相对保留指数的应用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蒸汽蒸馏萃取法提取龙井茶的香气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对龙井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出7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24种,醛类8种,酮类10种,酯类6种,杂环类16种,其他11种.采用气相色谱-嗅闻(GC-O)结合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AEDA)技术分离出49种活性香气成分,其中对龙井茶香气贡献较大的有橙花叔醇、二氢猕猴桃内酯、2-乙基吡嗪、2-乙酰基呋喃、芳樟醇、1-乙基-2-甲酰基吡咯、环氧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苯乙醇、吲哚、2-乙基-3,5-二甲基吡嗪、β-紫罗兰酮、顺式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香豆素.  相似文献   

8.
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蒸馏萃取(SDE)提取6种龙井茶(西湖龙井商品1、西湖龙井商品2、西湖龙井评比优质品、龙井村、钱塘、龙坞)的香气成分,采用色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香气成分,分离出100个峰,鉴定出62种香气成分,分别占香气总量的41.73%,32.11%,24.26%,29.73%,22.13%,33.36%. 分析比较6种茶香气总量和各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龙井茶样的香气总量和成分含量差距较大,以龙井村产区的龙井茶香气总量最多,钱塘和龙坞香气总量相对较少,6种茶共有成分有18种,但各自含量不同,每种茶中发现有其他茶中不含有的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9.
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西藏酥油中的风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出酥油中的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西藏酥油中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共确定了34种化合物及其它们的相对含量.其中羧酸9种,酯11种,酮6种,醇2种,烯类化合物4种,苯胺类化合物和苯酚类化合物各1种.其中主要成分为己酸和辛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0.35%和33.22%.  相似文献   

10.
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鉴定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批柳叶蜡梅叶中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1)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2批样品均分离了29个峰并鉴定出其中25个组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其相对质量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陆英抗肝炎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从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陆英中提取分离出5种成分,经鉴定分别为乌索酸、齐墩果酸、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含量较高的乌索酸为陆英抗肝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对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SGPT及肝甘油三脂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脂及肝糖原含量增加,并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临床应用乌索酸治疗病毒性肝炎121例,治愈率91.2%,明显优于同期齐墩果酸对照级的疗效(P<0.01)。  相似文献   

12.
以靖安白茶与安吉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香气物质进行提取,三重串联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QQQ-MS)对香气组分进行鉴定,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对2种名优白化茶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30μm DVB/CAR/PDMS萃取纤维头,85℃条件下平衡30min,萃取30min可获得最佳萃取结果。2种白化茶共鉴定出51种香气组分,其中靖安白茶47种,安吉白茶34种,共有组分30种。在香气成分的组成上两者较为类似,均是由醇类、酮类、酯类、醛类、碳氢化合物类组成,但2个茶样在各类物质的具体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茶叶产地、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兰属不同种兰花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本研究以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多花兰(C.floribundum)、兔耳兰(C.lancifolium)和建兰(C.ensifolium)为实验材料,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HS-GC-MS)和主成分分析(PCA)与聚类分析(CA)方法,对6种兰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兰花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萜烯、醇类、酮类、酯类、酚类、烷烃和杂环类、炔类等化合物,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和壬醛等醛类物质共同存在于6种兰花;戊醛共同存在于建兰、墨兰和多花兰中,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在墨兰、兔耳兰和春兰中有少量存在;苯甲醛和癸醛存在于建兰和兔耳兰,β-环柠檬醛和甜瓜醛等存在于春兰和墨兰。PCA能很好地区分6种兰花,PC1,PC2和PC3累积贡献率为95.9%,表明6种兰花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CA将6种兰花分为三组,兔耳兰、春兰和建兰为一组,墨兰和多花兰为一组,蕙兰单独成组。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兰花花香的化学组成差异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乙醇提取法、酶法、索氏提取法从低次烟叶中制备浸膏,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浸膏中挥发性成分差异;其次通过测定DPPH·、ABTS+·、铁离子还原能力3个抗氧化指标来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低次烟叶浸膏中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总糖含量的相关性;最后将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浸膏添加在卷烟中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中酶法得率最高;经GC-MS分析,3种浸膏共检出了70种组分;3种浸膏均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醇提浸膏的清除效果最佳;在总酚、总黄酮、总糖的测定中,醇提浸膏中的含量更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酚类和黄酮类的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有密切关系;3种浸膏对卷烟都有明显的增甜增香和降低刺激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白花茵陈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白花茵陈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为3.2%.利用GC—MS—DC联用方法,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51个峰.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45个化学成分,鉴定率为88.24%.其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thymol)58.43%、香荆芥酚(carvacrol)19.29%、异己烷(isohexane)2.74%、甲基香荆醚(methyl catvacryiether)2.67%、乙酸牦牛儿酯(geranylacetane)0.96%、甲基百里醚(methyl thymyiether)0.73%、对-聚伞花素(p—cymene)0.34%等.并对白花茵陈挥发油的部分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还原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MR)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以核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进行MR, 检测其中间产物含量、褐变程度和感官品质, 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 结果表明, 核糖MR产物的中间产物含量最高, 褐变程度最大, 且色泽明亮、澄清均匀, 带有浓郁的虾香味. GC-IMS显示不同MR产物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明显差异, 通过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 GC-MS则表明不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特征化合物造成MR产物的风味差异, 其中糠醛、2-环戊基环戊酮、2,5-二甲基吡嗪、顺-2-甲基-2-丁烯醛和吡嗪分别是5种还原糖MR产物的特征挥发性成分, 它们赋予了不同MR产物不一致的风味特征. 通过聚类热图可以直观展示不同MR产物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情况. 综合表明, 两种技术相结合, 互补优势, 获得了不同还原糖MR产物更全面的风味成分信息, 更加全面地反映不同还原糖MR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可为南极磷虾粉MR还原糖的选取和风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将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发酵乳杆菌RC4应用于咸肉制作中, 研究其对咸肉亚硝酸盐含量、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 对添加发酵乳杆菌RC4的实验组咸肉制作工艺进行优化, 比较接菌组和未接菌发酵对照组在感官评分、亚硝酸盐含量、pH、色差、水分、硫代巴比妥值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实验组咸肉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显著, 降解率为78.60%; 实验组咸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2.0%(μL·mL-1)的发酵乳杆菌RC4菌液, 18℃发酵10d.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咸肉pH降低; 色差及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TBA值的变化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在鉴定出的87种挥发性物质中, 庚醛为RC4发酵产生, 苯甲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这几种醛均为特征风味化合物. 由此可知, 在咸肉制备工艺中, 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显著降低咸肉的亚硝酸盐含量, 提高咸肉保质期, 增加其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从秋季特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出40株酵母菌,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子囊孢子进行观察分类,并结合26S rRNA分子学鉴定筛选出8株酵母菌,分别命名为阿萨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NCUF 301.1、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NCUF 302.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svisiae)NCUF 303.1、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NCUF 304.1、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NCUF 305.1、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NCUF 306.1、粉状毕赤酵母(Millerozyma farinose)NCUF 307.1及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NCUF 308.1。对这8株酵母菌发酵力、酯化力和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S.cersvisiae NCUF 303.1发酵力(5.22 U·g-1)显著高于其它酵母菌,W.anomalus NCUF 304.1酯化力(60.00 U·g-1)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含量(7.73 mg·kg-1)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具有高发酵性能的酿酒酵母及产香酵母用于实际酿酒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复合酵母菌(东方伊萨酵母(Io)和酿酒酵母(PY01))接种方式对水蜜桃果酒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采用3种不同接种方式(同时接种Io和PY01、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接种PY01 48h后接种Io)发酵水蜜桃酒, 并以单菌种发酵为对照, 发酵期间比较产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差异, 一个月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差异. 结果表明, 5组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别, 样品中共检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 其中酯类及醇类物质含量较高.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有效增加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 感官分析结果表现也最优, 而且该组酯类物质种类最为丰富, 相对含量高达93.16%, 香气组分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 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能有效解决水蜜桃酒口感单一的问题. 综合结果, 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水蜜桃酒具有差异明显的风味质量特征, 接种Io 48h后接种PY01组能有效促进挥发性风味物质释放, 增加水蜜桃酒香气物质的复杂性, 提升水蜜桃酒香气质量, 可为水蜜桃果酒品质提升提供新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由基交联和溶胶-凝胶技术,成功制备了乙烯基单苯并-15-冠-5(AB15C5)新型固相微萃取(SPME)涂层.用其对葫芦巴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4-乙基苯酚、丁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双(1,1-二甲基乙基)苯酚、苯甲酸苄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二氢-5-苯基-2(3H)呋喃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在固相微萃取实验中对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解吸时间、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商用PA涂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