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微纳光子学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和光学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规律,微纳光子学材料和器件,微纳加工技术,微纳光子学应用等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时间安排:全文投稿截止日期:2022年1月25日;专题出版时间:2022年第5期。特邀组稿专家:  相似文献   

2.
正微纳光学是研究极小空间尺度光场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新物理与新应用的重要平台。新世纪以来,得益于微细加工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可以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下对材料形貌进行有序设计和精准加工,由此实现对其光学响应的高自由度控制,进而获得小型化、集成化和动态可调的光学器件。  相似文献   

3.
正微纳尺度流动是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美国哈佛大学Whitesides院士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origins and the future of microfluidics"的综述论文,指出微流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将给未来带来革命性的新能力!近年来,微纳尺度流动  相似文献   

4.
光子晶体和纳米光纤是两种重要的微纳光子学材料,各自具有非常独特的控制光子传输状态的功能,是研究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新型微纳光子学器件的重要基础.文章简要介绍了超快速低功率光子晶体全光开关、纳米光纤传感器、干涉器和介质-金属纳米线复合结构器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龚旗煌  胡小永  童利民 《物理》2010,39(09):597-603
光子晶体和纳米光纤是两种重要的微纳光子学材料,各自具有非常独特的控制光子传输状态的功能,是研究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新型微纳光子学器件的重要基础.文章简要介绍了超快速低功率光子晶体全光开关、纳米光纤传感器、干涉器和介质-金属纳米线复合结构器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孙洪波  王雷  王海宇 《物理》2015,44(06):349-355
在光电器件的工作单元已经小到微米甚至纳米尺寸的今天,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单一元件及其复合系统的光物理性质,才能为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提出更好的可行性方案。将研究物质激发态过程的超快光谱技术引入微纳光子学,用来研究可能成为微纳光电器件中基本功能单元的纳米光电材料的光物理特性,探索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基本规律,便能为更好地理解现有微纳光电器件的工作机理提供重要的研究手段,为以后新型微纳光电器件的制备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文章简单介绍了超快光谱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超快光谱技术在半导体纳米晶和荧光碳纳米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微纳光子学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同时具有高时间分辨与高空间分辨能力的四维时间分辨显微光谱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8.
乔彦峰 《中国光学》2010,3(6):643-643
我国从50年代筹建第一个靶场武器试验场区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先后建立过多个试验基地及试验测量场区。光学测量设备也随着靶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援建到自建的全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测控技术、测控设备层出不穷,先进的光电测控技术已经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国防等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纳光电子技术是目前发展迅速、研究活跃、应用性强的前沿交叉领域之一.人们利用亚波长尺度微纳结构对电磁波振幅、偏振、相位、角动量等进行调控,设计出多种功能性器件,例如:完美吸波器、反射镜/偏折器、光学相控阵天线、超材料/超表面器件、超透镜、轨道角动量(OAM)器件、光频率梳、片上激光器等.可用于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0.
专题导读     

冯端,江苏苏州人,祖籍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第六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作为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冯端先生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从战略上把握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发展,创建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任实验室首届主任,开辟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为南京大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一生勤勉耕耘的他,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广受学界赞誉。冯先生终身执教于南京大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专题导读     
许怒  赵政国 《物理》2020,49(8):497-498
浩瀚宇宙中,我们都曾仰望过那片星空,或凝思,或伫立,也许曾经会和王勃一样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也会如苏轼一般吟唱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庄子也曾在浩瀚的星空下苦思冥想“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答案。一边是宇宙的“无穷与极大”,一边是物质无穷无尽分割的“极小”。李政道先生用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专题导读     
袁辉球 《物理》2020,49(9):569-569
重费米子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强关联电子体系,通常存在于含有f电子的镧系或者锕系金属间化合物中,近期在一些过渡金属化合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重费米子行为。在该类化合物中,局域电子与导带电子通过近藤效应杂化而形成复合费米子,其电子有效质量可高达自由电子的上千倍,“重费米子”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3.
专题导读     
王剑威  强晓刚 《物理》2023,52(8):523-523
人类对光的研究自古有之,早在公元前400年《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述便代表了人类对光直线传播的直观感知,公元1015年阿拉伯物理学家伊本·海赛木出版<i<Book of Optics</i<,代表着对光学系统性研究的开始。随着惠更斯、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光学研究逐渐从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发展到量子光学。从一束光到一个光子,人类对光的认识与操控能力不断发展。伴随着量子力学及量子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光子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承载量子信息技术的良好载体,随着人类对光子制备、操控及探测等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推动着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光子学报》1995,24(3):193-196
全国光子学专题研讨会纪要会议会务组编者按1994年8月,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两次光子学讨论会,1994年12月在上海又举行了一次,虽然从会议看到了光子学终将部分取代和超过电子学的光辉前景,起到了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言的作用,而从出席会议的成员界属来看,从事...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跨学科专业,涉及生物、物理、医学、光子学、材料学等方面。生物医学光子学是近年来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和光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简称IBOS。随着生物科技的逐步发展,基于分析的生物医学要求更加灵敏、快速和简便的操作,光子学因为它的非接触性和灵敏简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组织成像、分子影像、基因测序、生物芯片等多个领域,生物  相似文献   

16.
全国光子学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1994年12月6日至7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办,南开大学协办,在上海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全国光子学专题研讨会。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跨学科专业,涉及生物、物理、医学、光子学、材料学等方面。生物医学光子学是近年来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和光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简称IBOS。随着生物科技的逐步发展,基于分析的生物医学要求更加灵敏、快速和简便的操作,光子学因为它的非接触性和灵敏简便,具有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18.
微纳光学材料与器件是光通信、光传感、生物光子学、激光、量子光学等诸多光学领域的关键.目前微纳光学设计主要依赖传统数值方法,存在依赖计算资源、创新效率低、得到全局最优设计困难的难题,是当前微纳光学设计的瓶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目前已经在多个学科开展应用,带来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本文从微纳光学设计对象、数据集构建、学习任务与算法以及性能度量四个方面对AI在微纳光学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对AI在微纳光学研究中的难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光子学报》1994,23(5):385-388
主题为“光子学的前沿与趋势”的23次次香山科学会议于1994年8月10-12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会议执行主席为南开大学张光寅教授和董孝义教授。来自各地中国科学院所和高等院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包括物理、化学、电子学、光学、信息科学及材料科学等方面的30余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王守武、徐叙培、王启明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20.
几乎在集成电路起步发展的同时,在1950 年,巴丁(John Bardeen)和肖克利(W.Shockley)预言了单晶半导体在外力作用下形变,并会有相当大的电导变化。1954 年,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Reserve University)的史密斯(C.S. Smith)到贝尔实验室进行访问工作,报道了“掺杂硅和锗中,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具有相当大的压阻剪切系数”,由此,标志着在微尺度上硅的传感性能研究的开始,如应变计、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力/位移传感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