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 各版本教材有的没有提及而是直接给出结论, 或有的给出了实 验但在教学中不能被普遍采用. 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利用生活中的简单器材通过自制教具很好地探究了液体压强与 流速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输液装置和一次性注射器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这套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器材成本低且易得,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液体压强知识点.  相似文献   

3.
蒋敏  张小华 《物理通报》2022,(S2):107-108
通过观察饮料瓶侧壁小孔射出的水流,可以说明液体对侧面有压强;观察水流情况的不同,可以说明压强的大小.分析了液体压强实验原理,提出了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践中,为了全面、形象、直观地演示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效果明显.我们自制了一些液体压强实验教具.现在简单介绍液体压强实验教具制作方法和使用如下. 实验1 制作方法: 取一个空矿泉水瓶,在其侧壁上不同的高度位置刺3个小孔. 使用方法: 给瓶里充满水,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小孔的位置越靠近瓶底(即小孔的位置越低),水柱喷得越远.这一现象说明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梅长钊 《物理实验》1992,12(2):64-64
中师物理课本第一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一节,在讲述了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后,介绍了两个小实验:唇下放纸条,用力吹气时纸条飘起和朝下的漏斗里放乒乓球,用力吹气时球不掉下来。这里介绍一个学生容易做,且更为有趣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笔者到成都一所重点中学参观并与学生一起做了探索液体压强的相关实验,归纳了此组实验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中,通过横截面积判断液体流速,实验现象不直观.针对该问题,自制了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演示仪,该演示仪上设计了高压显示管、低压显示管、测压器和测速器,通过高压显示管和低压显示管中液体的高度直观地显示了液体的压强,同时通过测压器和测速器直接读出了对应的压强和速度,清晰显示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景霞 《物理通报》2022,(6):131-132+141
液体压强实验的创新在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完成教材实验,器材随处可见,体积轻小灵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于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学生树立废物回收的榜样,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旋转液体中的压强分布,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向轴心运动的原因,以及该规律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液体压强是中学物理重要的知识点.为更有效地进行知识整合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深度概念理解,本文以美国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应用》(第六版)和国内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对两版教材中液体压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编排、学习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考题目并对学生和初中物理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比两版教材各自的优势及差异...  相似文献   

11.
黄亮 《物理通报》2023,(9):63-68
在分析浸没物体表面所受液体压力类问题时,运用平均压强可避开繁难的数学计算迅速求解.但该方法有严格的应用前提,如果不注意物体几何形态与浸没姿态,贸然推广便缺乏必要的严谨性.文章对平均压强的确定方法及其在求解压力中的应用原理进行了理论思考,并结合教学中的3类常见实例探讨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北京市历届中考的热点,在中考题中这类题也常有难题出现.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这部分知识又涉及到密度、压力、重力、质量、深度、体积和面积等较多的知识,所以,“液体压强”必然形成学生学习的难点和中考拿分困难的考点.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市的考题中有关液体压强的考题题型在变化,这就更增加了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U形管压强计进行定性测量,验证了气体压强的改变对液体内部压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气压减小而液面上升的特殊情况下,实验得出的液体压强变化与利用液体平衡状态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围绕此话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对液体压强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降低了对知识层次的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对压强的概念没有终结性的要求.另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在实际问题中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一要求上的变化,体现了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去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对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原理、方法及仪器进行了研究,提出用螺旋活塞定量加压控制气泡的生成速度;用扩散硅气体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强,测得值数字显示;用双毛细管制作实验探头,消除了毛细管插入液体一定深度产生的静压强及待测液体密度等对计算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提高了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由于静电场的存在,在大气压力场中,静止液体内任意两点间的压强差与重力和静电场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图1所示是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演示器材,用于演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玻璃筒各端口都用橡皮膜封住,无法与外界大气压相通.当将实验器材置于水槽中时,玻璃筒内的密闭气体由于橡皮膜向内凹陷而被压缩,导致内部气体压强增大,影响橡皮膜向内凹陷的程度,从而影响了实验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爱生  佟岩 《物理通报》2006,(11):56-57
学生对液体静压强的大小,只与液体深度与密度有关,而与液体质量多少、不同形状无关,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加之,现行教科书中,液体压强公式是通过建立抽象的理想液柱模型后,理论推导得出,初中学生受知识储备和心理水平发展的限制,对这样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太适应,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成为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分化点,因而倍受一线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都体会和认识到增加这一演示实验是很有必要的,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尝试,努力研制过一些实验装置.但这些装置虽各有千秋,却都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李任重  武振伟  徐莉梅 《物理学报》2017,66(17):176410-176410
绝大多数物质的液态密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即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但存在一类物质,如水及第四主族的硅、锗等,其液态密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密度反常现象.此外,该类物质还存在动力学反常(密度越大粒子运动越快)、热力学反常(热力学量的涨落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等其他反常特性.这类材料的化学性质千差万别,但却具有相似的物理反常特性.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发现部分材料具有两种液态,即高密度液态和低密度液态,两者之间存在一级相变.因此,反常特性与液体-液体相变是否有直接关联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液体-液体相变的一类材料及其反常特性,包括高温高压下氢的液体-液体相变及其超临界现象,镓的反常特性及其与液体-液体相变的关联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液体浮力产生原因的问题,利用烧杯、石蜡等简易材料设计并制作了液体浮力演示装置.该实验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烧杯中石蜡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来操纵石蜡的沉浮,进而演示出浮力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