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十八醇的混合单分子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6和12-2-12分别与十八醇(C18H37OH)在空气-水界面上混合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 在相分离表面压以下, 比较了不同表面压下和不同混合比单分子膜的混合表面过剩自由能ΔGMexo, 分析了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脂肪醇在空气-水界面上混合膜中的相容性. 结果表明, 12-2-16与C18H37OH在所有混合摩尔比下随着表面压增高, 自由能增大. 12-2-12与C18H37OH混合膜体系的相容性取决于两者的混合比, ΔGMexo随所加入C18H37OH摩尔分数的增加逐渐增大, 从异种分子间净的吸引作用转变到相互排斥作用体系, 转变点为C18H37OH加入量的摩尔分数0.65. 当混合为热力学自发过程时, 增大表面压将有利于混合; 而对相互排斥体系, 增加表面压将使体系内异种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
李娟娟  高歌  李金芳  谢莉 《合成化学》2017,25(5):422-424
以N,N′-二甲基十八烷胺和1,6-二溴己烷为原料制得单头季铵盐(1);以1-溴十八烷和N,N,N′,N′-四甲基-1,6-己二氨己烷为原料制得单头季铵盐(2); 1和2反应合成了一种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3),其结构经1H NMR和IR确证。采用电导法和吊环法研究了3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25 ℃下,3的cmc为0.01 mmol·L-1; γcmc为14.904 mN·m-1; C20为0.003 mmol·L-1。  相似文献   

3.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聚集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芘为荧光探针,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 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 根据芘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 测定了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TTTA的cmc值, 测定值与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值一致;当猝灭剂CPC的浓度取0.1~0.3 mmol·L-1范围时, 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CTTTA的胶束聚集数. 实验数据表明,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6~10倍cmc时, 胶束聚集数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 并用外推法得到CTTTA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相似文献   

4.
当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剂中具有合适溶解度时, 它可使该极性溶剂与另一种非极性溶剂形成的混合溶剂自发分相, 形成稳定的两相界面. 借鉴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现象的概念,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活性剂非水双相(NSTP), 也可简称为双油相.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被归结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剂中达到合适的溶解度时, 从而逐出与之不亲合的非极性溶剂.  相似文献   

5.
甘氨酸酯衍生物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甘氨酸酯衍生物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6.
单吡啶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杀菌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开发和产品应用得到了较快发展。吡啶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可作为沥青乳化剂、织物柔软剂、抗静电剂和杀菌剂。本文以吡啶为母体,通过吡啶的烷基化,季铵化合成了一系列的单吡啶季铵盐,并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与四种细菌作用,从杀菌率、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al concentration)得出了此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和杀菌性能,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复配剂。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吸附膜与单分子不溶膜的相似性,在不溶膜研究中引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用以讨论不溶膜中的非理想性问题,对“6201”/C18SO4Na体系得到了一个与临界值2.0接近的β值,进一步验让了该体系存在相分离的推测。  相似文献   

8.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杀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N,N,N',N'-四甲基乙二胺和溴代烷烃为原料合成了系列对称型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n-2-n(n=8,10,12,14),其结构经1H NMR表征.研究了n-2-n对油田污水中常见的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FB)和腐生菌(TGB)的杀菌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杀菌剂1227相比,n-2-n对SRB,FB和TG...  相似文献   

9.
质谱法分析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子轰击质谱法(EI/MS)与电喷雾质谱法(ESI/MS)相结合,分析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离解成正离子,可用电喷雾质谱的正离子模式(ESI /MS)对其结构及组成进行鉴定,同时可判别季铵盐所含的Cl-、Br-、NO3-等阴离子。  相似文献   

10.
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囊泡结构改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动态光散射技术以及荧光探针方法, 研究了不同连接基长度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影响, 并借助理论模型和临界堆积参数理论探索了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囊泡结构改变的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诱导囊泡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嵌入到囊泡的双分子层中, 从而改变了囊泡的表面电荷强度以及嵌入后的表面活性剂在囊泡双分子层中分布的不均匀性. 此外,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不同连接基长度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结构改变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但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新型易降解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N-二甲基丙二胺与脂肪酸(癸酸、月桂酸或肉豆蔻酸)反应制得长链酰胺(3a ~ 3c);3与1,4-二溴丁烷反应合成了新型易降解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1a ~1c),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测试结果表明,1具有极低的临界胶团浓度、较强的乳化和增溶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振  黄焜  杜林  刘会洲 《化学学报》2019,77(6):506-514
液-液两相萃取过程中,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界面行为决定了其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界面萃取反应中.为了阐明萃取剂分子界面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Langmuir单分子膜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膜中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聚集行为随亚相pH、有机溶剂极性的变化.通过测定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并采用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分析表征气-液界面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随亚相pH的降低,P507单分子膜质子化程度提高,P507分子极性端水化能力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单分子膜中形成含有分子间氢键的聚集体.但采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和氯仿)铺展P507单分子膜,膜内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发生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单分子膜内会含有更多极性端水化能力强的P507分子单体,并且亚相pH降低,单分子膜不会出现类似正己烷条件下的π-A曲线收缩和P-O-H基团峰位红移现象.这证实了有机铺展溶剂极性可以改变P507单分子膜中分子界面存在形式和聚集状态.本工作为深入理解溶剂萃取过程中水油两相界面处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聚集行为变化及其对界面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环氧大豆油为基本原料合成了一种季铵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4.
以水杨醛和1,2-二溴乙烷为原料,经Williamson反应、氧化反应、酰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制得酰胺化合物(3); 3与溴代正癸烷经季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4),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表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具有优异的抗酸、抗盐性能。在0.1 mol·L-1NaCl溶液中, γ=36.8 mN·m-1, CMC=0.20 mmol·L-1;在HCl(pH 1)溶液中, γ=32.5 mN·m-1, CMC=0.16 mmol·L-1。  相似文献   

15.
以松香基季铵盐(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标记为D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碱性介质成功合成出具有纳米片状形貌的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模板剂添加量、硅源添加量、碱性介质添加量、晶化温度、搅拌时间对前驱体的有序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物质的量之比为nSi O2∶nDTAB∶nNH3·H2O∶nH2O=1.0∶0.1∶11.3∶924.0,晶化温度为373 K,搅拌时间为24 h,所得样品有序度最高。经煅烧后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 024 m2·g-1)和孔容(0.56 cm3·g-1),以及狭窄的孔径分布(集中于1.80 nm)。  相似文献   

16.
以松香基季铵盐(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标记为D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碱性介质成功合成出具有纳米片状形貌的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模板剂添加量、硅源添加量、碱性介质添加量、晶化温度、搅拌时间对前驱体的有序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物质的量之比为nSio2:nDTAB:nNH3·H2O:nH2O=1.0:0.1:11.3:924.0,晶化温度为373K,搅拌时间为24h,所得样品有序度最高。经煅烧后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024 m2·g-1)和孔容(0.56 cm3·g-1),以及狭窄的孔径分布(集中于1.80 nm)。  相似文献   

17.
韩波  陈维  陈应春  吴勇 《合成化学》2005,13(5):498-500
将羧酸或胺类化合物与季铵盐进行简单的混合加热,便可直接得到O-或N-烷基化产物。季铵盐中烷基的转移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优先顺序为:苄基〉伯烷基〉仲烷基。  相似文献   

18.
将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分别接枝到1,3-二溴丙烷的两端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N1,N3-二羟乙基-N1,N1,N3,N3-四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1)和N1,N1,N3,N3-四羟乙基-N1,N3-二甲基-1,3-丙二胺二溴盐(QAS-2)。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以抑菌圈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评价了两者对5种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它们对所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0 mg·L~(-1)和50 mg·L~(-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QAS-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机理可能为,带正电荷的季铵盐吸附在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质外流从而杀灭细菌。细胞毒性显示QAS-1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IC_(50)值分别为110.34 mg·L~(-1)和92.68 mg·L~(-1),细胞毒性显著低于阳性药。该研究说明该类季铵盐在抗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2-萘胺和碘甲烷为原料,首次合成了N,N,N-三甲基-2-萘基季铵盐,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