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青 《力学进展》2004,34(3):430-430
第24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于2004年7月11日至16日在意大利巴里市召开.会议主席为巴里大学化学系主任马里奥·卡彼特利教授.会议讨论的专题有:(1)Boltz-mann和相关方程;(2)内部流动和真空系统;(3)动理学与输运理论;(4)Monte-Carlo方法与数值解;(5)稀薄射流和羽流;(6)多粒子动力学;(7)态间动理学;(8)粒状结构气体;(9)等离子体中的输运;(10)稀薄等离子体;(11)微流动问题;(12)稀薄气体动力学中的实验;(13)气相分子碰撞  相似文献   

2.
1.概况第14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会议于1984年7月16—20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大学举行,14个国家173人出席会议,其中日本110人(正副教授39人,博士19人),中国2人,美国15人,苏联与意大利各5人,西德14人,法国7人,加拿大与荷兰各4人,澳大利亚3人,英国、比利时、挪威、保加利亚各1人(这些国家正副教授36人,博士23人),美国15人中有教授12人,博士2人,来自Princeton等12所大学,NASA Lanlcy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3rd InternatioalConference on Soil Dynamics and EqrthquakeEngineering)将于1987年6月22-24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会议主持人:A.S.Cakmak教授会议目的:介绍和讨论土动力学和土工技术工程中的一些新的研究思想。鼓励和加强与地震工程相关 ...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3rd InternatioalConference on Soil Dynamics and EqrthquakeEngineering)将于1987年6月22—24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会议主持人:A.S.Cakmak教授会议目的:介绍和讨论土动力学和土工技术工程中的一些新的研究思想。鼓励和加强与地震工程相关  相似文献   

5.
许春晓 《力学进展》2004,34(3):431-431
第十届欧洲湍流会议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挪威特隆赫姆举行,该会议由欧洲力学学会和挪威科技大学主办,约有250余人参加,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26个国家.本次会议共有8个大会报告、158个分组口头报告和65个墙展.8个大会报告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7.
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院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脉冲流体动力学特殊结构设计室、乌克兰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苏联理论与应用力学国家委员会等六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第2届苏联材料爆炸加工会议于1981年9月8—10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举行。中、美、西德、英、日、印度、南斯拉夫、保、捷、波、东德等13个国家约50名外国代表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温景嵩 《力学与实践》1984,6(2):0-封底
第16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1983年9月在波兰举行.有来自美、英、西德、苏联等20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英国剑桥大学Batchelor、苏联科学院Bar-anblatt、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吴耀祖、西德的Zierep、日本京都大学的Sone、荷兰的Van Kampen 等著名学 ...  相似文献   

9.
第16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1983年9月在波兰举行.有来自美、英、西德、苏联等20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英国剑桥大学Batchelor、苏联科学院Bar-anblatt、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吴耀祖、西德的Zierep、日本京都大学的Sone、荷兰的Van Kampen 等著名学 ...  相似文献   

10.
会议于1972年8月21—26日在莫斯科举行,由理论与应用力学国际协会和苏联理论与应用力学全国委员会共同组织。参加大会的有37个国家的2500多名学者。6天内在58个会议上共听取了250个报告(不包括3个圆桌讨论会)。在液体和气体力学方面,在28个会议上共作了2个总报告,14个分组(一小时的)报告,1个圆桌讨论会和111个正式宣读的(半小时的)报告。这些会议和报告大体上占本次   相似文献   

11.
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IUTAM)组织的会议于1976年8月30日—9月4日在荷兰的德耳夫特举行。约1400人参加会议,荷兰212人,美国150人,法国105人,西德84人,英国79人,苏联代表31人,由苏联格鲁吉亚科学院院长率领。向大会议程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有800篇。大会议程共42次会议计272篇报告,其中有4篇总报告和22篇大组报告。严格遵守公布的议程和章程,报告人缺席时,他的报告按规定取消。各国报告篇数的分布情况很不平衡,这与各国科学家的实际贡献很不相称,例如议程中美国为70篇,苏联为21篇。属于液体气体力学的有3篇总报告,13篇大组报告(占大组报告的一半以上)和106篇普通宣读论文。在液体气体力学方面,按性质来看,55%报告是理论性的,23%是纯实验,17%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结合,5%具有应用的性质。同第13次会议(参看,1973,№1,   相似文献   

12.
第20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RGD┐20)(1996年8月19—23日,北京)第20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20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RarefiedGasDynam-ics)于1996年8月19日至23日在中国北...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大脑的智能之谜,我们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大脑的智能牵涉到从量子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各种学科知识,从各种角度来进行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大脑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来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认识到为了研究脑,需要  相似文献   

14.
第六届国际高功率粒子束会议由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主持.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九日至十二日在日本神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到会的有十六个国家的二百五十多位科学家,会议分特约报告、分组口头发言和壁报展览。共发表文章240多篇,会议内容相当广泛.有以下一些主要专题:加速器、脉冲功率技术、二极管、束输运、惯性约束聚变.磁约束聚变、准分子激光、自由电子激光、内爆等离子体、微波产生及工业应用。会议基本上反映了高功率粒子束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是新型高性能材料,它能满足多种多样材料性能的要求,由于对节约能源及保存自然资源所起的作用而愈来愈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第四届国际复合材料会议(ICCM-Ⅳ)于1982年10月24日至20日在东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465人,遍及24个国家。大会主席、日本著名复合材料专家林毅教授作了"日本复合材料概况"的报告,另有6篇大会报告是:A.Kelly的"复合材料在工程上的应用"(英)、G.S. ...  相似文献   

16.
李家春  符松  詹杰民 《力学进展》2011,41(5):637-638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简称ICFM6)于201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挪威、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嘉宾有我国流体力学专家周恒院士、李家春院士、符松教授、佘振苏教授、林建忠教授、沈清教授、刘桦教授、曹志先教授、香港的W.Shyy教授以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诸委员,还有来自日本的 M.Yamamoto教授、挪威的John Grue教授、俄罗斯的V.V.Kozlov教授、 A.A.Maslov教授、美国的E.S.Oran教授、英国的N.D.Sandham教授、等等。   相似文献   

17.
第五届国际断裂会议已于1981年3月30日至4月3日在法国Cannes 城举行.共有32个国家约650名代表参加.会上宣读了特邀论文与分组论文约300篇,分为八个专题:断裂力学应用;裂纹尖端奇异性分析与计算;物理断裂过程--结构特点;弹塑性断裂准则;疲劳;环境对断裂韧性的影响;试验技术;高分子与组合材料.另有关于断裂力学进展与关于断裂与教育的两次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国际断裂会议(ICF6)已于1984年12月4日至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无论从代表人数或论文数量来看,ICF6都是历届ICF中规模最大的。会上宣读了荣誉报告一篇,邀请报告36篇。350篇分组 ...  相似文献   

19.
黄克智  余寿文  杨卫 《力学进展》1997,27(3):431-431
第九届国际断裂会议简介黄克智余寿文杨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1会议概况第九届国际断裂会议(9thInternationalConfer enceonFracture,ICF9)于1997年4月1日~5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会议由悉尼...   相似文献   

20.
薛鸿陆 《爆炸与冲击》1986,6(3):276-276
第八届国际爆轰会议于1985年7月15日至19日在美国新墨西哥洲阿尔伯克基市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美国海军研究局等9个单位联合主力办。出席会议共17个国家的四百三十多人,其中美国以外参加的一百多人。 这次提交会议的论文共124篇,其中大会宣读62篇,分会宣读和图片展览各31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