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物理化学课程中的“表面张力”一节教学为例,依据教学目标、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等3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各个教学环节的思政元素,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综合性作业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元化教学模式可较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讲一点化学史知识,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如何将这一知识内容融合在整个教学之中呢?多年来,笔者通过摸索和不断改进,总结出了“适时穿插”、“有机渗透”、“系统讲述”等运作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几个典型教学实例的介绍,展现了将化学、医药卫生、人文历史等3类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和课程思政性、科普性、趣味性的协调统一。这种“三知三性”的教学理念为化学与健康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突出有机化学在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特色,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以有机物红外光谱分析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探索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通过把化学、药学等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多层综合,学生自己明显感到学到的知识连贯了, 系统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化学学科教学的深层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思想和方法“三线合一”的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基础的分析,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思想发展线索以及方法线索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创设情境素材,设计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认知参与中主动构建知识、形成学科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久华  褚童  王璇  袁丽琴 《化学教育》2022,43(24):70-78
教学设计能力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教学设计知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态度与意识”等3个维度构建了师范生化学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模型及水平层级模型。开发了教学案例分析和问卷等2种测评工具对师范生化学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探查了师范生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化学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进阶。结果表明:师范生教学设计知识由单一发展为多样化,教学设计的技能从没有角度进阶到了多角度,教学设计态度与意识从不积极、不自信发展为积极且自信。  相似文献   

7.
将核心素养元素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体形缩聚和凝胶化作用”为例,围绕本节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通过类比联想、分析对比、感悟体会等融入与专业知识契合的“人文素养、科研精神、责任担当”等素养元素。对核心素养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浅析,同时对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反思。  相似文献   

8.
李振华  沈雷 《高分子通报》2023,(12):1740-1744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物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高分子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小分子,高分子在不同空间和能量上具有多尺度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均较弱。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痛点”问题,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课堂改革,以科研项目牵引“高分子物理”课堂的“课前思辨”“课堂体验”“课后实践”各环节,使学生在“探究式”“讨论式”“实践式”的“科教深度融合”过程中进行全身心学习,做到“知行”统一与学思结合,有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育人,本科生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原创能力大大增强,教学创新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仪器分析是化学研究乃至科学研究的眼睛。课程涉及诸多领域,体现多学科交叉的全局思想观和方法论,在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痛点在于内容繁杂,知识点联系不够紧密,枯燥乏味;仪器原理和构造抽象难懂;课程知识与灵活应用脱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有限。为解决这些问题,南开大学仪器分析课程创新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个方面展开,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资源,提升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型和有效教学模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科研融合,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情感滋养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0.
《大学化学》2021,36(7)
为落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我们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混合教学的实施,包括课堂翻转、主题研讨和趣味实验等活动,结合多维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CoRe工具对7名化学高级教师“化学平衡”的PCK进行表征研究,结果发现7位教师的PCK在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3个维度最为丰富和突出;在内容知识维度受教材内容的影响较大;在评价知识维度基于习题检测,强调课堂提问,重视形成性评价。该领域教师的PCK发展需在学生思维培养意识与相关教学策略方面相融合,以及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方法的系统整合方面进行有效拓展。  相似文献   

12.
周雪春 《化学教育》2005,26(Z1):180-181
传统的教学评测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而多元化教学评测则是积极探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笔者进行一些尝试:变“一考”为“多试”;实施对学生表现式评测、真实性评测、非正式评测;建立档案袋。致力于培养既有丰富化学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化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李小静  周文荣 《化学教育》2022,43(23):28-35
分析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主题内容、教学现状,针对已有复习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思想及创新点,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线,将第9章涉及能源、材料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内容有机串联,设计了“环保能源支撑‘绿色冬奥’、新型材料助力‘科技冬奥’、防污技术保障‘清洁冬奥’”等3个主要环节进行复习教学,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科核心素养,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徐超成 《化学教育》2023,(21):69-73
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以“铝和铝合金”知识内容为载体,将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内容有效融合,通过飞行之“铝”、安全之“铝”、低碳之“铝”、未来之“铝”等4个环节,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教学中,提升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慧  闫春更  高苗  何明泽  周青 《化学教育》2016,37(20):41-45
运用录像分析法,以Hannah Sevian和Lisa Gonsalves设计的教师课堂教学解释能力评价量表为工具,对职前和在职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解释能力(以“化学平衡”内容为例)进行测评。研究发现:职前化学教师和在职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解释能力在一般性教学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学科教学知识(PCK)等3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即职前化学教师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PK、CK、PCK,在职化学教师得分由高到低则分别为PK、PCK、CK;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事实性知识”“将知识运用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使用心智图像解释”“搭建解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需要改变目前分析化学教学中“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现状,提出“理论知识(Theory)–自主实验(Experiment)–实践应用(Practice)”融合教学模式(简称TEP)。TEP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任务”这条主线将三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构建一个递进式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任务和问题驱动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相对简单的实验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实践应用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意义有难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为了使TEP模式有效实施,还需做好课程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潘睿  杨燕  接文静  向卉 《化学教育》2021,42(16):26-32
以化学专业英语为载体,通过母语在词汇词源、共有性专业知识及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中的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共情,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专业性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学过程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一种特殊过程。它较之其它学科更突出了观察、思维和实践这三种重要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实验对学生智能培养的独特作用。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实验教学具有朴实的三大素质:科学性素质、兴奋性素质、教学性素质。知识、智力、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够体现观察、思维、实践的最优结合的完整过程;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何春兰  程萍 《化学教育》2018,39(21):28-33
论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顺序、教材编排顺序、学生学习顺序,并据此结合知识类型与认识兴趣理论,就教学中如何将“三序”融合安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拔尖计划”2.0背景下,以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课程以科研方法训练为教学主线,将基本操作、合成技术、开放实验、计算实验、文献研读、科学写作等教学模块充分融合。通过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次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也为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