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锥疣星蔓蛇尾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锥疣星蔓蛇尾(Axtroclarus coniferus)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从采自于广西涠洲岛的锥疣星蔓蛇尾分离得到4种甾类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确定出它们的结构为胆甾-5(6)-烯-3β-硫酸酯钠(1)、3,5-胆甾二烯(2)、24-乙基胆甾醇(3)、麦角甾醇(4),化合物1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南海肉芝软珊瑚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采自海南岛三亚湾的一种肉芝软珊瑚Sarcopyton sp中分离到1个新的对苯二甲酸二酯衍生物,通过波谱方法和化学转变测定其结构为对苯二甲酸-1-异丁基-4-(2′-乙基-正己基)-二酯(1);另外,还分离鉴定得2个多羟基甾醇,24α-甲基一胆甾-5(6)-烯-3β,7α-二醇(2),24-亚甲基-胆甾-3β,5α,6β-三醇(3)和α-十六酸-鲨肝醇酯(4);化合物2和3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具有升白血球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4-雌甾烯-3,17-二酮(5)为原料,经四步得到17β-羟基-△~(4,6)-雌甾二烯-3-酮(4),(4)与二甲基铜锂试剂经1,6共轭加成合成了目的物7α-甲基-17β-羟基-雌甾-5-烯-3-酮(2b)。经药理试验表明2b具有明显的抗着床及抗早孕活性。  相似文献   

4.
南海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sp.中两个新孕甾醇苷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sp.中,分离得到3个甾类化合物:孕甾-5,20-二烯-3β-醇-3-O-α-L-吡喃岩藻糖苷(1)、孕甾-5,20-二烯-3β-醇-3-O-β-D-吡喃木糖苷(2)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孕甾醇苷具有抗早孕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2,4-二羟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Knoevenagel反应得到7-羟基-香豆素-3-羧酸乙酯(2);再经曼尼希反应、酯水解、酸化,得到7-羟基-8-氨甲基-香豆素-3羧酸(4a~4e);利用其羧基与不同碳数的二溴烷烃反应得到相应的溴代酯(5a~5i),再与硝酸银反应得到9个有机硝酸酯类一氧化氮(NO)供体型7-羟基-香豆素-3羧酸衍生物(6a~6i)。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受试的两种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6c的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海南岛三亚附近海域采集的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分离得5个结晶化合物。通过化学和波谱方法鉴定出他们的结构分别是:24亚甲基胆甾-1α,3β,5α,6β-四醇(1);24-亚甲基胆甾14-烯-3β,6β-二醇(2);2.十六碳酰胺基-十八-4(E),8(E)-二烯-1,3-二醇(3);(2S,3S,5R)-2-十六碳酰胺基-十八-1,3,5-三醇(4);柳珊瑚甾醇(5)。生理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1对人体鼻咽癌(CNE2)和胃癌(NGC-803)细胞有强抑制活性;化合物2对P-388肿瘤细胞有强抑制活性;柳珊瑚甾醇(5)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和减慢心率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1)与2-氨基-4-取代苯基噻唑(2a~2b)反应,生成糖基硫脲衍生物3a~3b,再在伯胺存在下经氯化汞脱硫,得到一系列新的N-烷基/芳基-N′-(4-芳基噻唑-2-基)-N″-糖基胍类化合物(4a~4e,5a~5e).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MS谱和元素分析证实,所得产物均为β-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b和5d对HIV-1 PR表现出了较高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Nephthea属软珊瑚中19-羟基甾醇Nephalsterol A及B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海软珊瑚Nephthea albida及N.tiexieral verseveldt中分离到2个含19-羟基的多羟基甾醇Nephalsterol A(1)及 B(2),通过波谱方法测定了1及2的结构依次为:24-亚甲基-胆甾-3β,5α,6β,19-四醇及24-亚甲基-胆甾-5-烯-3β,7β,19-三醇。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从中国南海海绵Polymas tia sobustia中分离得到5个纯化合物,经过MS,IR,1H NMR,13C NMR (DEPT),HMQC和HMBC等波谱技术鉴定为:豆甾-5-烯-7-羰基-3β-甾醇(1 ),N-(1-羟甲基-2,6-二羟基)十七烷基-5-羟基二十四脂肪酰胺([ ST5”HZ 2),胸腺嘧啶(3),尿嘧啶(4[ ST5”BZ ),对羟基苯甲酸(5);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 物2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现代分离手段,从采自中国南海硇洲岛的软珊瑚Chromonephthea sp.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甾醇化合物,经过MS,IR,1H NMR,13C NMR(DEPT),HSQC,HMBC和NOE等光谱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为:24-甲基胆甾-5-烯-3β,12β,16β,20-四醇(1)和24-乙基胆甾-5-烯-3β,12β,16β,20-四醇(2),这两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肿瘤活性实验表明两种甾醇化合物显示微弱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海绵Polymastia Sobustia的化学成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报道从中国南海海绵Polymastiasobustia中分离得到5个纯化合物,经过MS,IR,1^HNMR,13^CNMR(DEPT),HMQC和HMBC等波谱技术鉴定为:豆甾-5-烯-7-羰基-3β-甾醇(1),N-(1-羟甲基-2,6-二羟基)十七烷基-5-羟基二十四脂肪酰胺(2),胸腺嘧啶(3),尿嘧啶(4),对羟基苯甲酸(5);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耳壳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耳壳藻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分析确定为3-十六烷酰氧基-2-(11Z)-二十碳烯酰氧基-丙三醇-1-β-D-半乳糖甙(1)、马尾藻甾醇(2)、岩藻甾醇(3)、α十六烷酸甘油酯(4)、二十一烷酸十八烷酯(5).其中(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以3α-羟基-6-羰基-5α-胆烷酸甲酯(3)为原料经六步反应合成了油菜甾醇类似物25,26,27-三失碳-B-高-7-氧-6-酮-5α-胆甾-3α,24-二醇(9a).总产率14%.9a的促进植物生长作用是24-表油菜甾醇内酯的60%.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活性指导下,从一株来源于药用红树尖瓣海莲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J41221)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包括4个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和2个甾醇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1-羰基-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2α,3β-二醇(1),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单烯-3β,11β-二醇(2),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3β,11β-二醇(3),12α-乙酰氧基-4,4-二甲基-24-甲烯基-5α-胆甾-8,14-二烯-2α,3β,11β-三醇(4),啤酒甾醇(5)和(3β,5α,6β,22E)-6-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5-二醇(6).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生物中获得,且1和2的波谱数据迄今未见任何报道.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四联球菌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5和4.86μmol/L.  相似文献   

15.
以去氢表雄酮(1)为原料,经过氯铬酸吡啶(PCC)氧化得到雄甾-4-烯-3,6,17-三酮(2),然后在Co2+存在下用NaBH4还原,得到芳香酶的强效抑制剂3β-羟基雄甾-4-烯-6,17-二酮(3)。与文献合成方法相比,反应步骤缩短,反应产率提高。化合物3的结构经NMR和IR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与文献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魏柏松  徐徐  杨益琴  曹晓琴  王石发 《有机化学》2012,32(12):2287-2293
以(-)-α-蒎烯为原料合成了系列新型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α-蒎烯经选择性氧化得到(+)-2-羟基-3-蒎酮;在碱催化作用下,(+)-2-羟基-3-蒎酮与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和糠醛等芳香醛缩合,得到系列光学活性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a~g.采用1H NMR,13C NMR,GC-MS和FT-IR等分析手段对合成所得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们的紫外吸收特性及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化合物a,b,e对UVB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而化合物c,d,f,g兼具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的吸收性能.化合物a~g的光稳定性顺序为d>c>e>f>b>a>g.  相似文献   

17.
24-亚甲基-胆甾-3β,5a,6β,19-四醇(1)和24-亚甲基-胆甾-5-烯-3β,7β,19-三醇(2)首先是从南中国海软珊瑚Nephtheaalbida及M tiexieralverseveldt中分离得到[1],化合物1对人体直肠癌细胞、人体肺癌细胞、人体口腔癌细胞以及鼠类淋巴癌细胞均具有强烈的毒活性,EDso值分别是0.81,0.93,0.39和0.34μg/mL;化合物2对以上4种癌细胞的EDso值分别是0.69,0.72,0.58和0.24μg/mL[2].1和2在海洋生物中的含量极低,作为我们对海洋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的进一步扩展,我们以豆甾醇为起始原料,通过10步反应合成得到化合物1,总产率9.3%;以豆甾醇为起始原料,通过14步反应合成得到化合物2,总产率3.1%(Scheme 1).  相似文献   

18.
通过活性追踪的方法,从一株来源于药用红树尖瓣海莲的内生真菌Phomopsis longicolla HL-2232中分离鉴定了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个色原酮类化合物以及4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氨基嘌呤-9-羧酸甲酯(1),腺嘌呤核苷(2),尿嘧啶核苷(3),N,N'-二苯基尿素(4),(2S,2'R,3R,4E,8E,3'E)-2-(2'-羟基-3'-十八碳烯酰胺)-9-甲基-4,8-十八碳二烯-1,3-二醇(5),2-(2'S-羟丙基)-5-甲基-7-羟基对氧萘酮(6),fortisterol(7),(22E)-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8),啤酒甾醇(9),β-谷甾醇亚油酸酯(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其碳谱数据至今未曾报道.细胞毒活性表明化合物1~3对肿瘤细胞A549,B16F10,HL-60,MCF-7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新化合物1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为14.9μmol·L-1、化合物3对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为8.6μmol·L-1,两者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顺铂.  相似文献   

19.
从豆甾醇出发,通过10步反应,合成得到具有显著细胞毒活性的24-亚甲基胆甾-5-烯-3β,19-二醇(1),总产率为16%.目标产物1的熔点、[α]值和波谱数据与天然产物一致.化合物1的合成是首次报道,它对人体鼻咽癌(CN2)和胃癌(Mgc803)细胞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5α-雄甾-16-烯-3β-对甲苯磺酸酯的溶剂解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广甸  朱莉亚 《有机化学》1987,7(1):067-069
5α-雄甾-16-烯-3β-对-甲苯磺酸酯(1a)和亚硝酸钠在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热反应,可生成5α-雄甾-16-烯-3α-醇(2a)及其甲酸酯(2b)和5α-雄甾-16-烯-3-酮(3)等产物。由于 DMF 参与了反应,所以推测这是一种溶剂解反应,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