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氟乙烯和乙烯共聚反应,由于它们的竟聚率接近零,且γ_1·γ_2也远小于1,故容易得到交替倾向很大的共聚物。其电性能与聚四氟乙烯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几乎相同,但有更佳的机械性能和抗辐射性。同时能用一般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型。七十年代,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简称F-40)已发展成一种通用产品,广泛地用作原子能工业中的抗辐射材料,电子计算机中的薄壁导线材料,化学工业中防腐蚀涂层衬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皿。共聚物的性能往往决定于单体的性质、共聚物组成和它们的链结构等因素。本文研究了  相似文献   

2.
聚偏氟乙烯(PVF2)至少有四种晶相结构,即α、β、γ和δ相,PVF2的压电性和热电性直接依赖其β相结构。 本工作报导以特殊的熔体拉伸方法制备不同组成偏氯乙烯(VF2)和四氟乙烯(VF4)的共聚物高取向薄膜与对其结构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on the higher order structure of a copolymer of vinylidene fluoride and tetrafluoroethylene (TFE 2.8 mol %) has been studied by various method, primarily dynamic mechanical, by also dielectric and microspic. The controversy on the origin of a relaxation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gher order struc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4.
聚偏氟乙烯(PVDF)及其一些共聚物,例如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PVDF/TFE)经过处理后呈现较强的压电性。许多研究表明它们是铁电聚合物,而且压电活性与样品的高次结构有关。松弛谱是研究结晶高聚物的高次结构的有力工具,近来,Koizumi等人报道了PVDF/TFE的热处理与松弛现象的关系。本文作者也报道了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室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_(24)),并通过浇铸与极化制成了热电薄膜. 实验结果表明F_(24)薄膜的热释电系数依赖于极化温度,极化电场,极化时间。选用适当的极化条件可以提高薄膜的热释电性。热释电系数还与共聚物组成有关,当共聚物中,偏氟乙烯的克分子百分数为80~85时,热释电系数最高.此外,还测定了F_(24)的电滞回线。  相似文献   

6.
对顺-1,4含量为100%的高顺式聚异戊二烯(HCPI)进行加氢反应,得到了序列结构高度规整的乙烯-丙烯交替共聚物(alt-EP).所用的HCPI有适当的分子量(Mn=41×104)和极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1.02).HCPI的加氢反应以环烷酸镍和三异丁基铝为催化剂,在60℃和4.0MPa氢压的条件下反应3h,加氢产物的加氢度为100%.GPC测试结果显示所得乙烯-丙烯交替共聚物保持了窄分布的特点,表明HCPI加氢后未发生交联和降解反应;NMR,FTIR和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此乙烯-丙烯交替共聚物具有高度规整的序列结构,为完全交替结构的乙烯-丙烯共聚物.并通过TGA和DSC对乙烯-丙烯交替共聚物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编制了一个简易计算机程序,测定了氟氯烷溶液沉淀聚合体系中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竞聚率:40℃:γC_2H_4=0.156±0.001,γC_2F_4=0.022±0.01670℃:γC_2H_4=0.197±0.001,γC_2F_4=0.055±0.020在此聚合体系中,聚合温度和共聚物组成比对链的规整性都有明显影响。当乙烯在45~55mol%范围内时,共聚物的IR随组成比而变化,利用此规律可简便地测定共聚物的组成比。  相似文献   

8.
利用2 MeV电子加速器, 在常温下采用预辐照引发接枝的方法, 在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上接枝丙烯酸(AA)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S), 制备了一种含羧酸基团和磺酸基团的接枝膜.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证明了磺酸基团和羧酸基团的成功引入, 并对接枝膜的热力学和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接枝率的增加, 接枝膜的结晶度逐渐降低, 接触角逐渐减小, 接枝膜的亲水性逐渐增强. 利用制备的接枝膜构建了电阻型湿度传感器, 并测定了传感器的电学特性. 在相对湿度(RH)从5%变化到98%时, 传感器电阻线性变化范围接近4个数量级, 具有响应速度快(吸附<1 min, 解吸<2 min), 湿滞小(<2%RH)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_(24))与偏氟乙烯(PVDF)都具有较高的热释电性,但F_(24)在一定组成范围内为β晶型,不像PVDF那样需要经过拉伸,所以制备热释电薄膜的工艺比较简单。本文比较了在无机及有机引发剂体系中所合成的F_(24)的热释电性,研究了不同极化方法对热循环曲线和热释电性的影响,并测定了F_(24)的TSC谱,由此观察  相似文献   

10.
聚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用聚氯乙烯(PVC)和脱氯化氢PVC树脂为基体,采用悬浮溶胀接枝共聚法合成聚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对脱氯化氢PVC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碱液为介质加热PVC能脱除少量氯化氢,得到以链节数为2,3,4的共轭双键为主的不饱和结构,而树脂的分子量变化不大;在相同接枝反应条件下,采用脱氯化氢PVC与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可以提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PVC接枝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其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均大于接枝所用的PVC树脂.  相似文献   

11.
为了碳桥限制构型催化剂(CpCN-CGC)的工业应用,为模试提供工艺参数,我们考察了用这种催化剂,以正庚烷为溶剂,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的乙烯与1-己烯共聚,考察因素包括聚合温度、乙烯压力、铝锆比、氢气压力和1-己烯浓度.研究发现聚合温度从100升高到140℃,共聚活性先升高再降低,聚合物分子量持续降低;氢气分压从0.1增加到0.8 MPa,共聚活性仍呈先升高再降低,聚合物分子量持续降低的趋势;乙烯压力从0.4升高到1.8 MPa,共聚活性先升高再降低,但聚合物分子量逐步增大;Al/Zr从500升高到1 000,共聚活性逐步增大,但聚合物分子量趋向减小.优化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10μmol,Al/Zr=700,聚合温度为110~120℃,乙烯压力为1.2~1.4 MPa,1-己烯加入量为20 mL,聚合时间为30 min.此时共聚活性最高达到106g/(mol-Zr·h),共聚物中1-己烯插入率达到了8.34%;用13C-NMR、GPC、DSC表征了聚合产物,计算了二单元组和三段组序列分布,并发现有交替共聚片段HEHE存在.最后还讨论了在聚合物中发现的多种支链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取代基效应(SCS)方法研究了乙烯-乙烯醇(EVA)共聚物,得到了羟基(-OH)在两种不同溶剂中的SCS参数:在苯酚+重水(80/20W/W)中参数为S_1=42.77±0.08ppm,S_2=7.155±0.06ppm,S_3(s)=-4.08±0.02ppm,S_3(t)=-3.09±0.02ppm,S_4=0.48±0.03ppm,S_5=0.26±0.05ppm,在以邻二氯苯为溶剂时参数为S_1=44.97±0.61ppm,S_2=7.40±0.00ppm,S_3(s)=-4.51±0.17ppm,S_3(t)=-3.13±0.00ppm,S_4=0.63±0.04ppm,S_5=0.36±0.00ppm,同时利用所得到的SCS参数对该共聚物的~(13)C NMR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3.
Ⅰ.引言过去的研究表明,偏氟乙烯与四氟乙烯共聚物可以通过暂时施加电场而使之成为压电性的与热电性的。当外施电压超过250千伏/厘米左右时,电响应就与外施电场无关,与在0°至60°之内的成极温度无关,并与在5分钟与7小时之间的成极时间无关。这种特性意味着极化的饱和,而造成压电响应所需的极化值根本不会超过根据共聚物结晶相内部偶极子排列所预时的极大值。目前在相似的薄膜上所作的测量表明,薄膜内部的极化分布是非均匀的,并与成极温度有关。本文将列出这些结果,并提出一个薄膜内部电荷转移的模型,以调和饱和极化与非均匀电荷分布二者的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14.
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研究了单体克分子比近于1:1的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F23)链结构。采用了居里点裂解器和裂解探针。质谱的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裂解器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的F23裂解产物非常相似。根据这些裂解产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推断F23中两种单体的键接方式,并确定F23中占优势的链段排列为:(?)  相似文献   

15.
16.
自从发现高分子液晶以来,对聚合物熔体中转变的研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巳在多种聚合物熔体中发现了转变。在刚性链聚合物中发现的转变大都具有液晶相转变的性质。最近我们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共聚物)熔体中也发现了这种转变。我们在研究熔体温度对FEP共聚物结晶形态及结晶性质的影响时,曾发现在310~320℃附近,FEP共聚物熔融结晶的形态明显地依赖于熔体温度~([1])。当熔体温度保持在320℃以上时,冷却结晶得到球晶形态;而当熔体温度低于310℃时,冷却得到晶片无规堆积形态;从310~320℃温度区间冷却结晶则形成棒晶。这些结晶形态的变化很易用小角光散射H_v图象来识别。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得的降温结晶曲线也随着熔体温度变化,发生突变的温度范围也在310~320℃之间。由于结晶形态和结晶性质的变化,均可以在同一试样中重复出现,因此,这种变化显然与熔体结构在此温度范围内发生变化有关,而不是由  相似文献   

17.
研究熔体温度对FEP共聚物结晶形态及结晶性质的影响,发现在310-320℃附近,FEP共聚物熔融结晶的形态明显地依赖于熔体温度。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的降温结晶曲线也随熔体温度在310-320℃范围变化时发生突变。这种结晶形态和结晶性质的变化在同一试样中可重复出现,它显然与熔体结构在此温度范围内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紫外光作用下,二苯甲酮、蒽醌和安息香能通过夺氢反应使异戊二烯在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中接枝,接枝反应按三重态自由基引发机理进行,接枝率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不会超过40%。和异戊二烯的自由基聚合反应不一样,接枝物中聚异戊二烯接枝链的微结构以3,4-和1,2-聚合为主,而前者以1,4-聚合为主。Ce+4及Fe+2-H2O2等氧化还原体系对该接枝反应不产生作用.极性溶剂四氢呋喃的加入,对接枝链微结构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熔融纺丝技术制备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初生纤维,在90°C下分别拉伸2、4、6倍,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拉伸试验等研究了纤维结晶、热性能、力学性能、弹性回复性能等.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晶区主要源于偏氟乙烯(VDF)链段,具有α和β2种晶型;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α晶型转变为β晶型并逐步增加,纤维结晶度提高;拉伸倍数为6倍时,P(VDF-HFP)纤维在氮气氛围下的热分解温度为452.3°C,熔融温度为126.9°C,断裂强度为502.6 MPa,定伸长为20%时,重复拉伸50次的弹性回复率为81%.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主设计的一套可进行微层共挤出的口模,分别制备了2层、16层、32层和64层丙烯-乙烯共聚物(PPE)/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交替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得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利用等效盒子模型(equivalent box model)描述了层状复合材料与相应的常规PPE/POE共混材料力学行为的区别.通过对共挤出材料和共混材料的拉伸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具有层状结构特别是多层结构的共挤出材料具有比共混材料更为优异的屈服和断裂伸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