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H=7.4)下,DEP对BSA主要为静态猝灭过程;298 K时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2.69×10~4 L·mol~(-1)和0.93;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与熵变(ΔS)均为正数,说明DEP与BSA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DEP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12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实验结果可知DEP诱导BSA分子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三种香豆素类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刘雪锋  夏咏梅  方云  邹鲁  刘玲玲 《化学学报》2004,62(16):1484-1490
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光谱(UV)法研究了三种香豆素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香豆素类小分子能够插入BSA分子内部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药物分子极性及体积增大对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效应增强,与BSA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空间距离r增大,表观结合常数KA增大且结合位点数n减少.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其中香豆素与BSA之间以疏水作用为主,而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与BSA之间则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表明药物分子极性同样影响其与BSA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周能  周振 《分子科学学报》2011,27(5):309-313
应用光谱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0)拉米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对BSA产生强烈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过程属于静态猝灭.在295K和299 K时,拉米夫定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1.80x104和1.17x105L?mol-1.BSA的结合力是疏水作用力.探讨了拉米夫定对BSA构...  相似文献   

4.
塞来昔布衍生物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治疗急慢性炎症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本文综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塞来昔布衍生物1-苯磺酰胺-3-羧基-5-苯基吡唑(BCB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行为。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表明:BCBP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所获取的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可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圆二色谱的分析发现BCBP引起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其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分子对接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相结合研究了那格列奈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考察了不同环境温度和酸度那格列奈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并对其热力学常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结合距离为4.29 nm,那格列奈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作用,造成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此外,乙醇会对二者的结合作用产生影响。为那格列奈在生物体内的储存、传输及药理作用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邻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邻苯二酚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邻苯二酚对BSA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两者之间生成了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确定邻苯二酚与BSA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可能位于Site I).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邻苯二酚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邻苯二酚改变了BSA的分子构象,使色氨酸残基的极性增加,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方法并结合紫外、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近生理pH 实验条件下新型抗血脂紊乱药物阿托伐他汀钙(A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BSA对AC峰电流的增敏和减敏效应. 实验发现, 在pH为7.17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 AC在静汞电极上产生一个还原峰, 加入BSA后峰电位发生移动且峰电流发生变化. 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疏水性AC小分子的芳香基团通过疏水作用镶嵌到BSA疏水微区内部, 使AC与BSA之间通过疏水作用力形成一种1:1的结合物, 结合常数为1.67×105. 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AC的加入使BSA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且有减色效应, 导致BSA 构象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小. 红外光谱结果显示, AC与BSA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蒂巴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化学》2006,34(9):239-242
  相似文献   

9.
恩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恩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恩诺沙星;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0.
孔雀石绿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在缓冲溶液中不同温度下孔雀石绿(M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MG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 测定了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 KA分别为7.69×104 L·mol-1(10 ℃)、5.31×104 L·mol-1(20 ℃)和4.85×104 L·mol-1(37 ℃), MG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 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求出了37 ℃时给体(MG)和受体(BSA)之间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分别为E=0.1635 和r=2.30 nm. 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 MG 和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相互反应的机理,在pH 4.2的条件下,随着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逐渐增加,反应体系在锌试剂吸收峰465 nm波长处的吸光度逐渐降低而在新出现的两吸收峰564 nm及60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逐渐增加.据此得出结论,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反应生成了复合物,而此复合物的形成乃由于两反应物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及相互之间的疏水作用,而以后者为主导作用.在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反应中与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进行了比较试验,其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解释.对这反应的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也作了试验并给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法研究了溴化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TBBPA对B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TBBPA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室温的循环伏安曲线,证实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运用位点模型计算出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说明TBBPA与BSA仅有1个结合位点。由ΔH0和ΔS0分别为-33.06 kJ/mol和-64.73 J/(mol.K),推断范德华力或氢键在二者结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并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光谱研究了TBBPA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TBBP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BSA疏水腔内疏水微环境,从而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氯苯酚(4-C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4-CP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依据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水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4-CP和BSA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点位数及热力学参...  相似文献   

14.
荷花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种光谱技术研究了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下,荷花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荷花碱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用Stern-Volmer和Line weaver-Burk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反应的结合常数在293K时为1.70×104L/mol,结合的ΔH°=-20.2kJ/mol,ΔS°=12.0J/(K.mol)。该药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荷花碱与BSA相互结合时,其供体-受体间的距离为2.59nm。用圆二色谱等手段表明结合对蛋白的构象产生了影响。同时考察了中药活性成分甘草次酸和脂肪酸对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吡蚜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吸收、荧光、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研究了吡蚜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吡蚜酮使BSA的紫外吸收峰强度降低, 峰位红移; BSA的特征荧光峰猝灭, 荧光猝灭常数KSV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表明吡蚜酮与BS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且吡蚜酮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体系的ΔH和ΔS值, 得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2.4 nm.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考察了吡蚜酮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环丙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了不同酸度条件下,环丙沙星(CPF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的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变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变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荧光猝灭常数,并判断由于与变色酸反应而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采用Lang-muir单分子吸附模型计算了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ΔH和ΔS推断了变色酸与血清白蛋白反应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8.
邻苯二胺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被用作农药的中间体,由于其毒性,已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它在体内的毒性机制至今未被报道。本研究中,在模拟生理条件下(pH=7.4),采用多光谱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邻苯二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邻苯二胺猝灭了BSA的内源荧光,其淬灭机制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298 K温度条件下,邻苯二胺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48×10~4 L·mol~(-1),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距离为4.58 nm。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邻苯二胺与BSA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的自发反应。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邻苯二胺更有可能结合在BSA上的site I位点。同步荧光光谱实验和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显示,邻苯二胺导致了BSA构象的变化。本研究将为理解邻苯二胺在体内的毒性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猝灭法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了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研究表明:IH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猝灭速率常数(Kq)为2.53×1013 L·mol-1·s-1,该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计算得结合常数为1.72×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表明:IH与BSA的结合常数为4.07×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  相似文献   

20.
芥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芥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新芥子碱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且荧光光谱有较大的红移,其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新芥子碱和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实验计算得到该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新芥子碱与BSA之间相互作用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根据能量转移理论求得新芥子碱与BSA的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