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通过晶体结构和稀土-3d过滤金属化合物中的三种相互作用分析,解释了磁性特点,同时介绍了矫顽力的两种模型。 相似文献
3.
富铁ThMn12型R(Fe, M)12(R=稀土,M=其他元素)和Th2Ni17/Th2Zn17型R2Fe17金属间化合物通常被命名为1-12和2-17型化合物;它们已被开发成为稀土基磁性合金中重要的系列化合物。随着以Sm2Fe17Nx和R(Fe, M)12Nx(R=Pr, Nd)等氮化物为代表的“间隙原子效应”的发现,以及稀土资源的绿色开采和综合利用的发展,对富铁稀土-过渡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Sm(Fe, Co)12化合物和间隙原子调制的R(Fe, M)12N(R=Pr, Nd), Sm2(Fe, M)17Nx等富铁材料的内禀磁性能与作为当前主流应用的高性能永磁材料Nd2...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热稳定性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RE(BTC)(H2O),(RE=Y,Tb,Eu,Yx-Tb1-x,Yx-Eu1-x),除去端基水分子后可得到具有一维孔道的空旷结构RE(BTC)。其中,Y(BTC)具有良好的氢气以及甲烷储存性能。在77 K,1 atm条件下,氢气的吸附量高达1.73wt%;在室温,4 MPa条件下,Y(BTC)的甲烷储存量达到饱和,可以达到97.7 cm3.g-1(STP),在美国能源部规定的安全储运压力(3.5 MPa)下,甲烷储存量也能达到96.0 cm3.g-1(STP),与其它同类多孔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骨架中掺杂了微量金属铽(Tb),铕(Eu)的Tbx-Y1-x(BTC)(H2O),Euy-Y1-y(BTC)(H2O)与单一金属的Tb(BTC)(H2O)和Eu(BTC)(H2O)相比,不但降低了材料的成本,而且减小了浓度淬灭对材料荧光性质的影响,优化了材料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5.
RFe12—xMx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磁测量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1:12型RFeM(M=V或Ti)的结构和内禀磁性。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它们属ThMn_12型体心四方结构。晶格常数的变化与形成结构的各元素的大小变化规律一致。居里温度主要由3d-3d、3d-4f原子的交换作用决定,用平均场拟合的数据与实验值符合较好。从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来看,铁与轻稀土磁矩为铁磁耦合,与重稀土磁矩为反铁磁耦合。在低温各向异性场由稀土子晶格决定。文章中还研究了钴、镍替代部分铁后对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ICON8(EHMO)分子轨道方法,讨论了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离子「M3(CO)9CCO」^2-(M=Fe,Ru,Os」的结构异性及配体在金属原子基平面上的取向,并表明了二级化学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8.
9.
10.
新型RE—Fe—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纯二元RE(稀土)-Fe(铁)金属间化合物有两个弱点:一是居里温度低,如Y_2Fe_(17)的T_c只有330K;二是不具有易磁化轴,如RE_2Fe_(17)室温时皆为易磁化面。因此它们不可能作为永磁材料。Nd_2Fe_(14)B的问世,是研制RE-Fe永磁体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Nd_2Fe_(14)B仍未完全摆脱RE-Fe金属间化合物的通病,它的居里温度不够高,温度稳定性不好,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近来作为新型RE-Fe永磁材料的研究对象SmTiFe_(11),其居里温度与 相似文献
11.
12.
在惰性气氛氩气保护下,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得到了一个二元极性金属间化合物MgIn2。经X-射线单晶衍射与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MgIn2属立方体系,空间群为Fd3m(No.227),晶体学参数a=0.956 13(16)nm,V=0.874 1(3)nm3,Z=8,R1=0.035 3,wR2=0.082 8。MgIn2属于CaAl2结构类型,其结构特征为[In4]四面体通过共用顶点In原子链接而成的三维框架结构,Mg原子填充在三维框架的空隙中。能带结构计算表明MgIn2属于金属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用SCF-Xa-SW方法非相对论和相对论方案计算了Cp_2YbC_2H_2和Cp_2Yb(OC)_2.非相对论计算HOMO是Cp的π轨道,相对论间接效应的作用,使得Yb的4f轨道能级上升而成为HOMO,相对论结果与Yb二价化合物不稳定、易氧化的实验结果一致,也表明了研究重稀土化合物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必要性.计算共价键强度与Cp_2Yb相近,比YbF_3和Cp_3Sm弱,再次表明二价稀土化合物共价键比三价化合物弱.同时也证实了σ型配体(CO)与稀土元素的配位作用比π型配体(C2H_2)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添加0.1%Ce对Sn-3.0Ag-0.5Cu焊料与铜基板间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n-3.0Ag-0.5Cu-xCe(x=0,0.1%)焊料合金与Cu基板250℃钎焊及170℃恒温时效时对基体和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形成与长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Sn-3.0Ag-0.5Cu焊料中添加0.1?后,能够抑制基体和钎焊界面反应及随后时效过程中IMC的形成与生长。焊点最初的界面IMC为Cu6Sn5,时效5 d之后,该两钎焊体系中均发现了Cu3Sn薄层的生成,且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各IMC层厚度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与Sn-3.0Ag-0.5Cu/Cu焊点相比,Sn-3.0Ag-0.5Cu-0.1Ce/Cu钎焊体系焊点界面处的IMC层更为平整和细薄。时效过程中,界面IMC的形成与长大受扩散机制控制。 相似文献
15.
16.
在惰性气氛氩气保护下,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得到了一个新的二元极性金属间化合物LuSn2。经X-射线单晶衍射与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LuSn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m,晶体学参数a=0.435 11(10)nm,b=1.601 6(4)nm,c=0.427 80(8)nm,V=0.298 12(11)nm3,Z=4,R1=0.017 0,wR2=0.032 4。LuSn2属于ZrSi2结构类型,其结构中包含有一维"之"字型Sn链与二维四方格子状Sn层,Lu原子排列在Sn链与Sn层的空隙中。能带结构计算表明LuSn2呈金属导电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系列层状及链状金属化合物能带结构的计算和理论分析,指出其分子结构的低维性是导致金属原子与主族桥原子间离域d-pπ键的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阐述了其所形成的d-pπ(π)能带的性质。通过对该能带的研究,建立了以d电子数判断固体导电性的简便方法,阐明了电荷转移现象及其对导电性的影响,并指出了d电子巡游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稀土化合物的铝热法还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稀土铝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混熔法(又称对掺法)、以铝为液态阴极的熔盐电解法和铝热还原法等三种。从能源和经济效益考虑,铝热还原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在适当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稀土收率,是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稀土铝合金制备方法。鲁化一等曾采用铝热还原法成功地制取了RE-ZL104合金,并已投入了工业生产。通常在铝合金中应用较多的是混合稀土,对单一稀土化合物的铝热还原法制备稀土铝合金的报道很少。本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LaCo13的电化学储氢性能,分别考察了LaCo13电极的活化、电化学容量、温度特性、电位特性、循环寿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并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LaCo13电极过程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LaCo13在电解液中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和良好的循环寿命,温度由30℃升高到60℃时,LaCo13电极的电化学容量从339升高到388 mAh·g-1,但放电平台压较低,高倍率放电性能不如AB5型合金.LaCo13电极过程动力学性能表明,其吸放氢是由电化学反应和氢的扩散混合控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简单的化学基团描述符,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了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黑呆头鱼的毒性构效关系,并与多元线性回归相比较,结果显示了人工神经网络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