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亚雯 《物理》1993,22(10):614-618
掠入射、全反射技术应用于化学的微量及超微量元素分析和表面分析,给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带来了突存性的发展。目前,利用全反射X荧光分析技术对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其检测限已达到pg级,硅片表层杂质分析的检测限达到10^9个原子/cm^2。文章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发展情况及应用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催化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催化化学发光是分子通过催化剂表面时被氧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里,催化化学发光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传感器方面快速发展,成为一项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在公众安全、排放检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催化发光技术设计的传感器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快速、仪器简单易操作、易实现小型化,便携等优点,在无机小分子气体及易挥发有机物的分析检测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应用于催化发光的催化材料发展至今已达上千种,囊括了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金属盐类、有机物、陶瓷玻璃类等各类材料;复合材料的应用丰富了催化材料的种类;纳米新材料的引入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材料的形貌等也得以深入研究。催化发光新技术也不断发展,催化发光与其他技术(雾化、分离富集、等离子体等)联用的发展,静态催化发光技术、多级催化发光技术、循环催化发光技术等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催化法光分析系统的灵敏度与选择性,拓展了催化发光的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催化发光的催化材料、联用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用单分子探测技术对液体中的染料分子R6G和R110进行高灵敏探测。以3σ为标准,达到的检测限分别为3.8×106-14mol=L(R6G)和1×10^-13mol/L(R110),灵敏区内染料分子的平均数目〈1。  相似文献   

4.
俞鸣人  侯晓远 《物理》1994,23(12):715-719
90年代安发展起来的发光多孔硅材料在发光的全色性,电致发光的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不少重要进展。介绍了几种多孔硅发光二极管结构及有关的电致发光机理,从共进展的速度以及目前已达量子效率>10^-^4的水平来看,其进入实际应用的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电威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技术(ICP-AES)的建立是发射光谱分析(AES)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ICP 激发光源使得用于联合测定的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检测限可以低至 Ppb 量级;精度可达1—10%;浓度测定的线性范围宽达5个数量  相似文献   

6.
紫激光作用下四甲基硅多光子电离TOF质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德恒  熊永建 《光学学报》1994,14(2):54-158
本文采用超声分子束技术,以飞行时间质谱仪,在396~387nm内的紫激光作用下对四甲硅进行了多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研究,在较高在激光能量作用下检测到了Si(CH3)^+n(n=1,2,3,)、Si^+及C^+2等多种离子的信号,在较低的激光能量作用下只检测到了Si^+、C^+2等离子的信号,表明四甲基硅在不同激光能量作用下经历了不同的多光子电离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采用Nd:YAG1064nm激光器作为发光源并改进银胶制备方法获得了核黄素的工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NIR-SERS)。发现少量的氢氧化钠可提高核黄素的NIR-SERS增强因子,其检测限可达3.2×10^-10mol·L^-1。证实核黄素在近红外区比可见区有更强的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8.
曾秉斌  徐德衍 《光学学报》1995,15(5):23-627
在研究了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理论及测量技术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用干涉测量光束质量因子M^2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文中概述了该技术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适用性强,测量简便等优点,有可能进一步仪器化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除氧条件下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测定喹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除氧条件下,10mL含喹啉/β-CD溶液中只需加入15μL1,2-二溴丙烷(DBP)作重原子微扰剂,就能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信号。最大λex/λem=273/496nm。喹啉浓度在5.0×10^-7 ̄5.0×10^-5mol/L,5.0×10^-4mol/L,两段三个数量级范围与室温磷光信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7.4×10^-8mol/L。本体系的特点是DBP用量少,从而减少了因过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反射原理的X荧光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目前我国应用很少但很有竞争力的新兴元素分析方法——全反射X荧光(TXRF)分析技术,我们自行研制的分析装置的最低检测限,对于Cu靶、Mo靶达到pg级,其相对检测限达到ng/g。作为应用范例,还叙述了一种海洋软体动物“牙齿”的定量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X荧光谱图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快速准确的金属离子检测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课题,文章综述了液体电极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在金属离子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首先介绍了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极法,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及阳极溶出法,及基于原子吸收或发射光谱等检测金属离子常用方法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然后阐述了基于等离子体的液体电极光谱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包括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光谱特点以及其检测技术的优势;并按照液态电极数目及放电系统结构分成单液态电极及双液态电极放电系统两类,重点介绍了液态电极发射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其中详细说明了ELCAD、SCGD、LS-APGD及毛细管放电等电解质放电系统的结构及特点;利用液态电极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对铜、汞、银等重金属以及钠、钾、镁等活泼金属离子的检测限可达μg·L-1。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检测金属离子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自由基和激发态原子分子反应装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由基和激发态原子分子反应装置是一台综合了分子束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及质谱和化学发光光谱测量技术相结合的功能比较齐全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装置。利用稀有气体(He,Ar,Xe)亚稳态与N2,CS2等分子碰撞传能发射光谱测量及C(^3P)+N2O(X^1Σ^+)反应产物CN(X^2Σ^+,V^n)的激光激发谱测定证实了这台装置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并将装置分为超音束源,质谱室及激光  相似文献   

13.
KAlF4:Ce,Tb磷光体的发光特性及Ce^3+对Tb^3+的敏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溶液反应法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KA1F4基质化合物及KA1F:Ce,Tb磷光体,测定了磷光体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在碱金属氟铝酸盐基质中Ce^3+对Tb^3+的能量传递,根据Ce^3+,Tb^3+在KAlF4中的能级关系,分析了其发光特性和Ce^3+对Tb^3+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与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方法(CTMC)不同的方法,利用精确的量子力学氢原子的波函数,抽样氢原子中电子的位置及动量分布,而不是用经典轨道抽样的办法。仔细计算了H^+,He^2^+,Li^3^+,C^6^+,O^8^+,Ne^1^0^+,Si^1^4^+等全裸离子与氢原子碰撞过程中的电子俘获及电离截面,并给出被俘获后的电子在入射裸离子中的壳层分布图象,实际计算表明,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俘获截  相似文献   

15.
碘钙片中碘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ICP发射光谱测定碘的分析方法。利用过氧化氢和高氯酸将I^-氧化为易挥发的I2,溶液中磺的检测限可达到1ng/mL。碘钙片样品用水溶解,在不分离沉淀情况下直接测定。碘钙片样品中碘的检测限度为0.4μg/g。  相似文献   

16.
邓宏贵  林榕 《光学学报》1998,18(10):464-1466
用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检测钠分子X^1∑^+g→2′Пg在16574.5cm^-1~16590.5cm^-1之间的共振电离信号激发谱,根据有关分子常数和德哈姆展开式,标识了其中三条谱线,借助于电流时间衰减曲线,测量得出上述三条谱线对应的振动能级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三聚氰胺是豆、乳类制品中的非法食品添加剂,曾作为蛋白质的廉价代替物被非法添加进奶粉等食品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极大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光谱技术已成为识别和定量检测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有效手段,为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方法和鉴定依据。光谱检测技术的时效性、无损性和准确性提高了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效率,促进了精准化、自动化食品质量检测的发展。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围绕着三聚氰胺的光谱检测新技术,如开发新型增强底物或传感器,降低三聚氰胺的检测限,提高检测精度;开发更加便携的自动化光谱快检设备,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这些光谱技术各具优势,但很难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的检测规范,使得各种光谱检测技术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无法应用于实战。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光谱数据分析方法在近年来也有着长足的进步,各种光谱预处理和数据建模方法被不断提出,大大提高了光谱检测技术的灵敏性和稳定性。综述了近十年光谱技术(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光谱成像等)在三聚氰胺检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不同仪器检测限、定量范围和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了各种光谱预处理和光谱数据建模方法在不同光谱数据中的适用性,归纳出这些方法的优劣与适配的仪器,并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绿原酸乙酯的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婷  侯捷 《波谱学杂志》1997,14(5):387-391
从西南忍冬中分离得到了绿原酸乙酯,该化合物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我们应用^1H NMR、^13C-NMR、HSQC、HMBC等核磁共振技术明确归属了其碳信号及氢信号,并订正了文献中对部分信号的错误归属。  相似文献   

19.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种表面灵敏度极高的“指纹”光谱技术,检测限可达单分子级别。它可以实现痕量物质的特异性识别及快速、无损检测,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电化学、环境安全等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种子生长法成功地实现了形貌均匀、尺寸可调的球形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并以此作为增强基底进一步探索其粒径对尿酸拉曼谱峰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的尺寸显著影响其拉曼增强能力。在研究范围内,随着金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加,其拉曼增强能力逐渐增加。在激光波长为638 nm时,150 nm的金纳米粒子具有最优的拉曼增强能力。这使得它们可适用于尿酸溶液的快速高灵敏度分析,检测限可达0.01 mmol·L-1。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痕量尿酸的定量检测。在0.01~0.5 mmol·L-1范围内,尿酸的浓度与其特征拉曼峰640 cm-1处的峰强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0.98。将该方法用于真实样品(正常人体尿液)的快速检测,发现该方法不受尿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可以实现人体尿液中尿酸含量的快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以金纳米粒子作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可方便、快速地对尿液中尿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极大地拓展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搭建的水体细菌微生物多波长透射光谱快速测量实验系统,实验获取了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下220~900 nm范围内的多波长透射光谱,研究建立了三种细菌基于不同波长点及全光谱波段的浓度校准曲线,计算了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限,并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系统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光谱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 8以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且30次光谱信号采集时间仅需15 s;基于实验系统分析得到三种细菌在220,258,300,350,400,450,500和550 nm不同波长点以及全光谱波段的检测限结果均优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且利用多波长透射光谱全光谱波段计算得到的细菌检测限均最低,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限分别为1.60×104,1.06×104和1.16×104 cells·mL-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水体细菌微生物的多波长透射光谱快速定量检测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