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光谱法研究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染料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染料木素与H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1.00×106(27 ℃),1.66×106(37 ℃)和5.25×106(47 ℃)。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染料木素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59 nm(27 ℃),2.65 nm(37 ℃)和2.90 nm(47 ℃)。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染料木素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研究三种二茂铁衍生物[Fc(COOH)2(λmax=286 nm), Fc(OBt)2(λmax=305 nm), Fc(Cys)(λmax=289 nm)]与血红素(heme, λmax=386 nm)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定heme浓度时,heme的吸光度随着Fc(COOH)2和Fc(Cy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heme的吸光度随着Fc(OBt)2的浓度的增加几乎没有增大;当分别固定Fc(COOH)2, Fc(Cys)和Fc(OBt)2的浓度时,Fc(COOH)2和Fc(Cys)的吸光度随着heme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Fc(OBt)2的吸光度随着heme浓度的增加没有变化,说明Fc(COOH)2和Fc(Cys)与heme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于Fc(COOH)2和 Fc(Cys)与heme能形成氢键,分子链增长,吸收的能量增加,导致吸光度增大;而Fc(OBt)2与heme没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于Fc(OBt)2没有自由的氢,不能与heme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同时考察了三种二茂铁衍生物与heme 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Fc(COOH)2和 Fc(Cys)与heme的吸光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而Fc(OBt)2与heme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几乎没有变化。Fc(COOH)2与Fc(Cys)和heme的反应时间为0.5,18和48 h,当固定Fc(COOH)2浓度时,在λmax=384 nm处的吸光度由2.64分别变为2.53和2.51;当固定heme的浓度时,在λmax=384 nm处的吸光度由1.76分别变为1.72和1.68;当固定Fc(Cys)浓度时,在λmax=397 nm处的吸光度由2.74分别变为2.63和2.55;当固定heme的浓度时,在λmax=397 nm处的吸光度由1.82分别变为1.58和1.49。 相似文献
3.
4.
可见光谱法研究肌红蛋白血红素铁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哺乳动物细胞主要是肌细胞贮存和分配氧的蛋白质, 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其血红素铁在氧气的传递和运输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肌红蛋白的血红素铁和外加金属离子M(Ⅱ)[Cu(Ⅱ), Zn(Ⅱ)和Co(Ⅱ)] 的直接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金属离子M(Ⅱ)与肌红蛋白活性中心的Fe(Ⅱ)发生了直接相互作用,外加金属离子将铁离子从肌红蛋白中“拖拽”出来,形成部分空位肌红蛋白衍生物。同时研究了外界条件,如离子浓度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随着外加金属离子量的增加这种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其作用强度依次为Co(Ⅱ)>Zn(Ⅱ)>Cu(Ⅱ)。 研究证实了肌红蛋白的血红素铁与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且离子浓度对这种相互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不同浓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含Schiff碱基的单链两亲性化合物在C16SBC6N^+OH水溶液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两亲性分子在高温低度水溶液中处于较为分散状态,而在低温高浓度水溶液中呈聚集状态。同时,通过量化计算比较,得出了不同聚集态时Schiff碱基的构象。 相似文献
6.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细胞色素C活性中心金属离子与硫酸铜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细胞色素C(Fecyt-C)活性中心铁离在pH7.1的磷酸缓冲液中与无机CuSO4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CuSO4中的Cu(Ⅱ)与Fecyt-C中的Fe(Ⅱ)有交换作用,形成部分的Cucyt-C,并且随着外加CuSO4量的增加,这种相互作用增强,首次证实了细胞色素C这种直接相互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番茄红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图,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番茄红素在正己烷、石油醚、丙酮、乙酸乙酯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中的特征吸收带波长非常接近,但在较高折光率的溶剂苯、二硫化碳中的特征吸收带与以丙酮作为溶剂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红移。番茄红素溶于丙酮与水的混合溶剂,当丙酮与水的体积比达到3∶2时,吸收光谱在紫外区出现一新的吸收峰,在可见区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消失。用荧光光度计采集不同溶液的番茄红素的荧光光谱,番茄红素的荧光峰位于580—590nm,在极性溶剂中荧光发射增强。 相似文献
8.
提出可见光谱技术对染料浓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重复染色的一致性.在定量分析单一三原色活性染料光谱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线性回归、双波长法、联立方程等方法,对混合组分染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谱法可以实现染料组分的精确测量,相对误差小于士3%(单组分)和士4%(混合组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新合成的化合物IBOP.经在多种染料激光器上测试表明,其激光转换效率高,光化学稳定性好,能溶于多种溶剂.性能优于DPS等相同波段的常用激光染料.IBOP在各种溶剂中的激光调谐范围为388~428nm,激光峰值波长在400nm左右.本文给出了IBOP的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激光特性、溶剂效应和浓度效应等数据,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黄芩有效成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对从中药黄芩中分离得到的3种黄芩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黄芩有效成分在甲醇溶液中及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等5种诊断试剂后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讨论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推断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及取代基位置的方法,为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吡唑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吡唑类化合物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3位和5位的取代使吡唑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3~4 nm,而4位的取代能够引起较大的红移(>10 nm).甲胺酰基的引入可使吡唑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20~26 nm,最大消光系数提高2~3倍.基于此,建立了快速测定吡唑类化合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测定了长效尿素中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的含量为尿素-N的1.15%,1-甲胺酰基-3-甲基吡唑(CMP)在水溶液中水解的半减期在20,25和30℃下分别为48,30和16 h,应用不同提取剂对三种土壤中硝化抑制剂3-甲基吡唑磷酸盐(MPP)的提取率为63.2%~89.2%. 相似文献
12.
Photoacoustic phase is the time delay that occurs from light to acoustic signal. the phase includes two components: one is the time delay that occurs dur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light absorbed by a sample converts into heat; the other is the time delay caused from heat to acoustic signal. a modified formula of PA phase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R-G theory considering the phase caused by non-radiative relaxation processes. the phase is associated with absorption coefficient (β), thermal diffusion length of sample (μs), the longest lifetime of all excited states (r), and the ratio of rapid to slow heat component (R). When the photoacoustic signal is saturated the phase is associated with only T and 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are earth ions on the PA phase spectra of the ligand (oxine) in the rare earth complexes are reported and are well explained by using the phase formula of PA saturation. 相似文献
13.
紫外光谱法研究环糊精/精噁唑禾草灵超分子复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部分甲基化β-环糊精(RAMEB)与精噁唑禾草灵(FE-p)间的超分子作用。在体积比为1:4的乙醇水溶剂中,在298.15~318.15K的温度范围内,3种环糊精均能与FE-p形成稳定的1:1型的超分子复合体,其结合常数值大小依次是KRAMEB〉KHP-βCD〉KβCD,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经过计算,热力学参数AG,△H和△S均为负值,说明结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焓变是形成超分子复合体的主要驱动力,符合熵焓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阶微商吸收光谱观测到了紫外一可见区C60更为丰富捐收跃迁结构,基于 伦兹线型假设,实验上拟合确定了相应迁能量和寿命加宽参数,并对跃迁结构进行了初步指认,给出了部分振动模的频率。与常规吸收光谱比较,表明了三阶微商光谱是分析C60等团簇光物理特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法研究了十二羰基三铁簇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在簇合物存在下,DNA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了明显的增色效应.荧光光谱表明簇合物的荧光强度随DNA的加入其荧光强度增加,说明簇合物与DNA之间发生了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子轨道法计算三苯二恶嗪类分子的电子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1):9-11
采用改进的半经验分子轨道法 (PPP SCF MO)计算了 15种三苯二恶嗪类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和电子光谱 ,计算得到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与实验值较好的一致 ,计算得到的荧光跃迁能 ΔEfl 与荧光峰波数νfl 存在如下关系 :νfl =11 6 837ΔEfl+3 34 85 (k·cm- 1 ) ,r=0 95 47,并讨论了电子结构与光谱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NH4Cl-NH3.H2O为缓冲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荧光增强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采集槲皮素、槲皮素-Sn(II)配合物溶液、槲皮素-Sn(II)-NH4Cl-NH3.H2O、槲皮素-Sn(II)-NH4Cl-NH3.H2O-CTAB溶液以及将其溶液分别静置7h和21h后的荧光光谱,并对光谱进行分析。在不加CTAB的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加入缓冲液前后的紫外光谱。用漫反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缓冲液的作用下,槲皮素-Sn(II)配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与缓冲液发生反应的主要基团为酚羟基,红外光谱中酚羟基的消失和NH4+基团的出现,说明了配合物中的酚羟基与NH4+发生了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8.
以NH4Cl-NH3·H2O为缓冲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荧光增强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采集槲皮素、槲皮素-Sn(Ⅱ)配合物溶液、槲皮素-Sn(Ⅱ)-NH4Cl-NH3·H2O、槲皮素-Sn(Ⅱ)-NH4Cl-NH3·H2O-CTAB溶液以及将其溶液分别静置7h和21h后的荧光光谱,并对光谱进行分析.在不加CTAB的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加入缓冲液前后的紫外光谱.用漫反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缓冲液的作用下,槲皮素-Sn(Ⅱ)配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与缓冲液发生反应的主要基团为酚羟基,红外光谱中酚羟基的消失和NH 4基团的出现,说明了配合物中的酚羟基与NH 4发生了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9.
新疆家蚕抗菌肽Cecropin-XJ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肽的抗菌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作用方面,抗菌肽是否与细菌的染色体DNA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讨新疆家蚕抗菌肽Cecropin-XJ抗细菌的作用机理,利用紫外光谱及以溴化乙锭(Ethidium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方法研究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在体外的相互作用,计算获得抗菌肽与DNA的结合常数和成键位点数。结果显示,抗菌肽使DNA发生了明显的增色效应,并使DNA的荧光强度增强,抗菌肽能与EB竞争性的结合DNA,表明抗菌肽可能与DNA双螺旋的沟槽结合;在抗菌肽存在下,DNA与EB作用的结合常数和成键位点数都发生变化,表明抗菌肽以嵌入和非嵌入两种方式与DNA相互作用。文章从分子水平上初步阐述了抗菌肽与细菌DNA的作用模式和结构特征,为深入研究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