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温下直接裂解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小球时,因热分解而得不到球形碳化树脂。用浓硫酸处理后,树脂内磺酸基与邻近苯环发生了脱水反应,形成稳定的砜基,从而提高了树脂耐热性,裂解后得到球形碳化树脂。 高温下,微量氧、水蒸汽等被碳化树脂吸附后,使树脂发生活化作用,将一部分闭孔打开,增加树脂的毛细孔,改变了它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不同结构的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共聚物小球,通过磺化、高温裂解和水蒸汽活化得到一系列球形碳化树脂。测定了它们的比表面、表现密度、骨架密度、孔隙率、孔体积及平均孔径。研究了它们对肌酸酐、尿酸和B_(12)的吸附率,以及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它们对上述四种物质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
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小球经浓硫酸处理后进行高温裂解,得到球形碳化树脂。测定球形碳化树脂的诸物理性质及其对肌酸酐、尿酸的吸附性能,并研究物理性质与吸附性能间的关系。裂解产品比表面可达800M~2/g以上,对肌酸酐和尿酸的吸附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酸法制浆的木质素磺酸盐废液合成的球形木质素阳离子交换树脂,直接制备水质素碳化树脂;考察了碳化条件,运用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仪器对木质素碳化树脂的结构、碳化失重、孔结构、比表面和吸附量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锌法制备球状木质素碳化树脂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碳化时间0.5h、碳化温度400℃、活化时间1h、活化温度500℃。碳化树脂的比表面为 382.3m2/g,亚甲基兰吸附量为 132.6mg/g。球形木质素碳化树脂具有丰富的孔结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酸法制桨的木质素磺酸盐废液合成的球形木质素阳离子交换树脂,直接制备木质素碳化树脂;考察了碳化条件,运用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仪器对木质素碳化树脂的结构,碳化失重,孔结构,比表面和吸附量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乙基苯乙烯与二乙烯苯球形共聚物PED-9吸附树脂,粒径3~7μm,用作薄层色谱固定相,对板效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离实例说明它对硝基苯酚及芳胺具有优良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乙基苯乙烯与二乙烯苯球形共聚物PED-9吸附树脂,粒径3 ̄7μm,用作薄层色谱固定相,对板效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离实例说明它对硝基苯酚及芳胺具有优良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8.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胶束的不同形状与嵌段共聚物的结构、溶剂和浓度有关.无定形嵌段共聚物通常形成球形胶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其它形状的胶束,关于结晶性嵌段共聚物在无定形链段选择性溶剂中的胶束结构和形状的报道非常少.由于结晶和相似相溶两种作用力的竞争,使得这类胶束的形状丰富多变.通常结晶作用较强时,结晶性嵌段共聚物形成片状的胶束,当结晶组分比较少时,可形成棒状胶束,尽管理论上已经指出存在球形胶束,但尚无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聚苯胺碳化产物表面和体相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测试分析了聚苯胺树脂碳化产物表面和体相结构。结果表明聚苯胺树脂碳化产物比表面积随碳化温度升高而下降。在700℃和1000℃还原性气氛中碳化处理的样品与620℃处理的样品相比,比表面积分别下降了约8.3%和33.7%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惰性气氛中碳化处理的样品比表面积低于还原性气氛中碳化处理的样品。聚苯胺树脂碳化产物表面中的氮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基团结构形式存在,并且树脂碳化产物表面的氮含量随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逐渐降低。聚苯胺620℃碳化处理时主要是树脂中的含氮基团发生变化,而其他结果基团变化较小。700℃碳化处理后则开始大规模碳化裂解。但1000℃碳化处理后的样品仍含有少量的碳氢键和氮氢键。1000℃碳处理的树脂碳化样品开始形成多碳稠环,并向有序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 ,对其进行碳化处理 ,分析了树脂碳化产物的组成和结构 ,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样品相比 ,3种非C元素H ,O ,S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H ,O含量有所提高 ,而S含量则有所降低。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在碳化过程中更易形成直径较大的层片石墨微晶结构。电化学实验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 :La3 掺杂有效地提高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掺杂La3 的树脂碳化样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与未掺杂La3 的树脂碳化样品制备的碳电极材料相比 ,充放电容量平均提高了约 30mAh·g- 1。  相似文献   

11.
聚偏二氯乙烯球体经185℃预裂解后,进行960℃高温裂解,得到0.6—0.8mm粒径的球形碳化吸附树脂,碳收率为74%以上。碳化吸附树脂机械强度好,比表面为1,000M~2/g以上,对肌酸酐吸附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12.
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石墨化度和微观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在1000℃以下碳化处理的样品,石墨化程度都很低,属于在中低温条件下较难石墨化处理的树脂样品;H型树脂碳化产物的晶面层有着碳化处理温度升高而依次减小,并且(002)晶面层间距减小速度快于(100)晶面;H型树脂在低温碳化处理条件下,主要是在二维平面结构上演变成石墨微晶,只有碳化处理温度较高时,平面结构的石墨微晶才相互调整,形成纵向平行有序的微晶体;树脂掺杂金属离子后,有利于树脂在碳化过程中形成的石墨微晶层片纵向有序排列;掺杂不同金属离子的树脂碳化样品,在结构参数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未掺杂的H型树脂碳化样品。  相似文献   

13.
以聚苯乙烯配合其它溶剂作致孔剂,制备了特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部分共聚物经氯甲基化及季铵化后,制得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测定了它们的孔结构,并探讨了某些制孔理论。  相似文献   

14.
将粒径为0.8-1.2mm的大孔聚丙烯腈小球在氧气氛下热处理后,于高纯氮保护下,进行高温裂解,得到粒径为0.40-0.63mm的球形碳化吸附树脂,该树脂比表面为588m~2/g,对肌酸酐、尿酸及维生素B_(12)的吸附量可达98%以上。碳化聚丙烯腈(下称碳化球)收率为20%。降低裂解温度或未经活化处理,碳化球收率可达50%,对尿酸及维生素  相似文献   

15.
以新型吸附剂—球形碳化树脂为载体,用三价铁盐作催化剂,在醇介质中,用水合肼法还原4,4’—(二硝基)二苯醚制备4,4’-(二氨基)二苯醚。详细研究了载体结构,载体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抚顺烟煤用甲苯作溶剂,在半连续抽提装置上,于350℃、20MPa条件下,进行超临界气体抽提。抽出物先分离成油、沥青烯及前沥青烯三个族组份,再用离子交换树脂、硅胶柱色谱作进一步分离。GC和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油段分中存在正构烷烃(C_(13)—C_(31))、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及长链烷基苯系列,这些化合物可提供抚顺烟煤的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La^3+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其进行碳化处理3,分析了树脂碳化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La^3_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样品相比,3种非C元素,H,O,2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HO,含量有所提高,而含量则有所降低。La^3+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在碳化过  相似文献   

18.
将粒径为0.8-1.2mm的大孔聚丙烯腈小球在氧气氛下热处理后,于高纯氮保护下,进行高温裂解,得到粒径为0.40—0.63mm的球形碳化吸附树脂。该树脂比表面为588m~2/g,对肌酸酐、尿酸及维生素B_12的吸附量可达98%以上。碳化聚丙烯腈(下称碳化球)收率为20%。降低裂解温度或未经活化处理,碳化球收率可达50%,对尿酸及锥生素B_12仍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但对肌酸酐的吸附率很低。  相似文献   

19.
发展简单、高效、可控的方法来制备中空介孔微球是介孔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工作结合嵌段共聚物的三维受限自组装(3D-CSA)和自模板碳化策略,建立了一种构筑中空介孔微球的新方法 .首先,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实现嵌段共聚物与全氟辛烷(PFO)在3D受限空间的分级组装,获得了核-壳结构微球,其中壳层由微相分离的嵌段共聚物构成.然后,在壳层的连续相选择性地复合氧化硅,既实现了无机框架的负载,又实现了对连续相聚合物链选择性交联.对复合微球进行煅烧处理后,实现了壳层连续相聚合物的选择性碳化,获得了中空介孔氧化硅/碳复合微球.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核-壳型分级结构微球的形成机理和必备条件,研究了氧化硅前驱体添加量和嵌段共聚物分子量对中空介孔氧化硅/碳复合微球形貌的影响,为制备中空介孔微球材料提供了一种简便、可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磺酸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D072为模板, 设计合成了球形的多孔氧化铝, 利用XRD、SEM和氮气吸附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这种球形多孔氧化铝作为分离材料, 考察了其在非水体系中对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吸附选择性, 在最佳分离条件下, 制备了纯度为58.5%, 且不含任何黄酮的银杏内酯. 利用红外光谱法证明了吸附机理为配位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