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周如强 《化学教育》1983,4(2):52-52
按《化学教育》1982年第6期刊出的“甲酸的银镜反应”一文所介绍的步骤进行实验,确有产生同甲醛或乙醛同样光亮的银镜。可是我又以同样的步骤只是用了3滴碱液来代替3滴混有甲醛的碱液,即不加甲酸,结果同样析出光亮的银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次试验,证实只要是碱性较强的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均有析出银镜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周学工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9,40(15):71-75
一次验证镁与NaHCO3溶液反应得到H2的实验中,发现镁能与饱和Na2CO3溶液作用持续释出H2,为此通过分析Mg/H2O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和研究其动力学机理认为实现镁与水溶液作用能持续释出H2的有效方法:在溶液中加入能破坏氢氧化镁保护层的某些离子。并设计有关实验证明:在碱性溶液中,若加入能与Mg2+形成稳定配合物的其他阴离子(如甘氨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EDTA等),则镁就能与碱性的盐溶液持续反应。  相似文献   

3.
严宣申 《化学教育》1994,15(4):35-36
把光亮的镁带置于蒸馏水(室温)中,看不到持续不断氢气的生成,一般认为这是在镁的表面生成了难溶的氢氧化镁之故。Mg+2H2O=Mg(OH)2+H2(1)若把光亮的镁带放入氯化铵溶液,则有氢气逸出。  相似文献   

4.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4,15(7):39-40
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在锌粒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粉状物。通过实验证实,黑色粉状物是铜、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氧化铜的生成,是硫酸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要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就要抑制水解,把硫酸铜配成饱和溶液。  相似文献   

5.
氧化银的氨溶液在化等研究及某些工业生产上是很有用处的,例如在有机化学中对醛类性质的研究、醛基的检验;在热水瓶及制镜等工业生产中的镀银操作等,银氨液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根据我们已往配制这种溶液的体验看来,银氨溶液是非常不稳定的危险试剂。去年在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就曾发生过两次银氨溶液的爆炸,因为工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同时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也未注出,所以第一次爆炸并未引起注意,也未作讨论与钻研,认为这可能是在银氨液中混入了其他药品引起了偶然的爆炸。事实证明,我们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接着又发生了第二次的银氨溶液爆炸,这次除损毁了药品及容器外,还造成管理员同志的轻伤,损污了衣服。幸亏是由于溶液的量少,爆  相似文献   

6.
胡筱婷 《化学教育》1984,5(4):41-42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在干燥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普通水一滴,转动试管,使试管底部涧湿,将适量黑色氧化铜倒入,与涧湿的试管底部充分接触,试管底部就附上了一薄层氧化锏,将多余氧化铜倾出,按课本要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得到光亮的红色铜,若强火加热,还可得到铜镜。  相似文献   

7.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12,33(8):82-83
学生做实验时偶然发现,表面擦去氧化膜的镁片可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经过进一步的探究实验,认识到镁片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Mg(OH)2和氢气,生成的Mg(OH)2再与NaHCO3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镁、碳酸钠和水。  相似文献   

8.
侯传斌 《化学教育》1985,6(4):43-43
甲酸还原银氨溶液的实验,已有几篇文章论及。现将笔者多次试验的结果介绍如下。 1.试剂 5%AgNO3溶液稀氨水(1:4) 甲酸浓溶液(~80%) 2.配制银氨溶液取约5ml5%AgNO3溶液于一支洁净试管里,滴加稀氨水(1:4),边加边振摇,至黑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溶液的pH值近于11。  相似文献   

9.
将市售硝酸银试剂配成溶液,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保持澄清,初步认为这种异常实验现象是由硝酸银试剂中含有少量硝酸铵杂质引起的。测定了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氧化银沉淀的质量,指出制取银氨溶液时只有少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生成中间产物氧化银,大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直接生成银氨络合物。探析了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澄清或生成白色沉淀的异常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0.
In the course of frontier orbital theory,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nitric oxide formation reaction, by using this theory. In an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students testifi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btained from the course by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s. The course practice improve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eories and their abilities to apply them to exploration of chemic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1.
赵琦  林肃浩 《化学教育》2018,39(15):78-81
用电压传感器测得使用铝、镁作电极,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作电解质的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说明铝片不仅能与强碱反应,也能与氨水反应。该结论和铝片和氨水反应的试管实验的结果一致。换用碳酸钠溶液作电解质的原电池不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结合试管实验中铝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分析,发现有难溶于水的碱式碳酸钠铝生成,推测其覆盖在铝片表面,避免了电极极性翻转。  相似文献   

12.
周开雄 《化学教育》2005,26(4):53-53,55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许多学生认为镁能够与氯化铵溶液剧烈反应的原因是:氯化铵水解呈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 NH3·H2O+H+,Mg+2H+Mg2++H2↑;这种观点也为许多教师所认同,在有些教学参考资料上也有类似的解释[1],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符合反应事实,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5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3.0mL1.0mol/LNH4Cl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形成。实验2:在盛有3.0mL1.0mol/LCH3COONH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生成,…  相似文献   

13.
周晓宏  张冬临  刘晓渝 《化学教育》2007,28(8):55-55,62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NH4+是一种可提供质子的酸。铵盐溶液在与Mg反应中,根据具体的实验事实可以证明氧化剂不是H2O,而应是NH4+氧化了Mg,NH4+自身被还原为H2和NH3。  相似文献   

14.
张婷 《化学教育》2015,36(21):70-72
通过实验探究了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并不单一的复杂反应,反应生成的棕褐色不溶物不只是单质铜,还含有氧化亚铜,生成的蓝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相似文献   

15.
对钠与乙醇反应装置进行了改进,省略验纯气体的步骤,实现对生成氢气的快速检验。实验现象明显,装置简易,操作方便,实验时间短。此装置也同样适用于钠与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程瑶琴  熊言林  信欣 《化学教育》2019,40(23):75-76
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新制的氨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只能看到暗棕色的氧化银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实验现象;氨水与空气接触时间较长时,部分氨水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铵,这样的氨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便有白色的碳酸银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银负载量及反应气预处理对银催化剂上CO选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O2转化率、CO的转化率及选择性都随着银负载量的增加而升高,CO氧化的选择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低温下的选择性可达70%~80%.CO-TPR谱显示,产物CO2脱附量及脱附温度的次序与CO选择氧化活性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当反应气处理温度为300℃时,催化剂上CO氧化活性最高;随着反应气处理温度的继续升高,CO氧化活性及选择性反而降低.金属银的粒子尺寸随着银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温下反应气处理后,金属银粒子的尺寸明显减小.催化剂上CO氧化活性及选择性与银粒子的大小及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沈彩娣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9,40(21):86-89
“镁|NaOH (aq)|铝”所形成的原电池,反应开始镁电极为负极,几秒钟后铝电极为负极,其原因是什么?从原电池形成理论以及通过对Mg和Al分别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角度,详细阐述上述原电池电极性质发生反转的理论基础,体验原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在微观层面无实质性差异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定温度下,平衡常数K值表示反应按书写方向进行的程度.K>>1,如H2+Cl2=2HCl ,K≈1033(298 K)表明生成HCl的反应非常完全;K<<1,如AgI+2NH3·H2O=Ag(NH3)+2+I-+2H2O, K≈10-9(298K)表明AgI不可能显著溶于氨水;K≈1,如高温下CO+H2O=CO2+H2 .  相似文献   

20.
胡祖韶  秦启宗 《化学学报》1984,42(8):753-758
本文以多晶铂-10%铑丝为催化剂,研究了氨催化氧化生成氧化亚氮的反应动力学.在静态反应体系中,采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连续监测反应过程中NH_3和N_2O的压力变化,测得仅生成N_2O(无NO或N_2)的热丝温度范围为250~350℃.在NH_3和O_2混合气体总压力为20~300 Torr范围内,测得反应速率对NH_3分压呈一级,对O_2分压呈半级关系.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v=k_(app)P_(NH_3)·P_(O_2)~(1/2).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氨催化氧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求得表观活化能为25kcal/mol.用Eley-Rideal机理对该催化反应进行了解释,认为控制反应速率的主要一步可能是气相中氨分子与化学吸附在表面上的氧原子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