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指导在塔中地区发现大规模的志留系黑油 ,通过分析塔中低凸起的演化过程、油气显示分布特征、沥青砂的成因、油气的运聚规律 ,结合宏观的地质背景 ,对塔中地区志留系的成藏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认为 ,本区志留系主要存在斜坡背景上的构造型、构造背景岩性型、地层超覆型、沥青封堵地层型 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成塔中地区输导网络格架的输导体包括断裂、不整合面、裂缝和孔隙等。利用分形方法,对塔中地区4个重要构造面的断裂体系进行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顶(Tg5′)的分形维数最高,为1.39;其次是寒武系膏盐岩层顶(Tg7),为1.24;最小的是石炭系生屑灰岩顶(Tg2″),为1.05。按其流体运动特点,塔中地区不整合面上、下输导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动场,不整合面以下输导体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不整合面以上输导体为层状渗透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孔隙型介质。根据塔中地区输导网络的特征,提出了以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和以非限制性纵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成塔中地区输导网络格架的输导体包括断裂、不整合面、裂缝和孔隙等.利用分形方法,对塔中地区4个重要构造面的断裂体系进行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顶(Tg5′)的分形维数最高,为1.39;其次是寒武系膏盐岩层顶(Tg7),为1.24;最小的是石炭系生屑灰岩顶(Tg2"),为1.05.按其流体运动特点,塔中地区不整合面上、下输导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动场,不整合面以下输导体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不整合面以上输导体为层状渗透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孔隙型介质.根据塔中地区输导网络的特征,提出了以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和以非限制性纵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探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根据勘探资料分析 ,奥陶纪时期 ,发育了下奥陶统以白云岩为主 ,上奥陶统以灰岩为主的巨厚碳酸盐岩沉积 ;同时 ,在中、上奥陶统与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下奥陶统之间和上奥陶统顶部发育两个不整合面 .在构造、沉积和后生改造的共同作用下 ,碳酸盐岩发育有下奥陶统白云岩层系和中、上奥陶统灰岩层系两套储集岩系 ,以及白云岩内幕型、风化壳岩溶型、构造裂缝型、沉积相带控制型和深部流体改造型 5种主要储集体类型 .根据储层的发育与分布特征 ,提出今后塔中地区应重点加强塔中北斜坡、塔中西部和西北倾没端区域上的油气勘探 ;在纵向上 ,应加强对深部下奥陶统以白云岩内幕型储集体为储层的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中部二叠系火山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火山岩的岩性及电性特征,对塔里木盆地中部(简称塔中)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以岩流组作为该区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单元,确定了塔中地区西部有6期火山喷发,中部有4期火山喷发,东部无火山喷发。该区二叠纪火山以断裂式喷发为主,火山活动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火山通道和伴生裂缝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塔中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类型有古潜山型和超覆披覆型。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显示丰富,成藏条件复杂,研究其油气成藏模式对推动塔中油气勘探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志留系沥青砂和可动油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混源,可动油气主要存在晚海西期和喜山期两期成藏,运移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有限运移;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来源于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沥青砂岩为油气边运移边破坏的产物;塔中志留系油气为两期成藏、两期改造的多点垂向输导,有限侧向输导成藏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塔中4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分析塔中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藏形成与改造均具有一定的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塔中4油田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4油田的油气来自于满加尔坳陷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石炭系自上而下有含灰泥岩段与CI储集段、中泥岩段与CⅡ储集段、下泥岩段与CⅢ储集段3套储盖组合。塔中4油田最初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成藏过程,喜山期还有一次改造再分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塔中4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分析塔中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藏形成与改造均具有一定的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塔中4油田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4油田的油气来自于满加尔坳陷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石炭系自上而下有含灰泥岩段与CⅠ储集段、中泥岩段与CⅡ储集段、下泥岩段与CⅢ储集段3套储盖组合。塔中4油田最初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成藏过程,喜山期还有一次改造再分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常规组合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的测井相序列特征以及利用神经网络岩相处理结果,对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类型及有利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和古水流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该区潮坪沉积划分为潮下带砂坪、潮间带砂泥坪和潮道、潮上带泥坪4个微相,与其他取心井段(或未取心井段)岩屑录井的对比符合率较高;该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下砂岩段)主要物源来自西北方向,次要物源来自东北方向.利用常规测井解释的岩性剖面、岩心刻度测井处理解释的沉积学倾角结果(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和神经网络岩相处理解释成果,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关键井的测井沉积亚、微相解释模型.该模型为工区关键井垂向旋回叠置关系和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提供了连续的、较准确的岩相剖面,对于海陆过渡相的层序划分对比和在塔里木盆地寻找隐蔽油气藏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activities of deep fluid are regionalized in the Tarim Basin. By analyzing the REE in core samples and crude oil, carbon isotope of carbon dioxide and inclus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the west of the Tazhong Uplift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all the evidence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deep fluid. The deep fluid below the basin floor moved up into the basin through discordogenic fault and volcanicity to cause corrosion and metasomatosis of carbonate rock by exchange of matter and energy. The pore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were improved, making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 excellent type of deeply buried modification. The fluorite ore belts discovered along the large fault and the volcanic area in the west of the Tazhong Uplift are the outcome of deep fluid action. Such cap bonate reservoirs are the main type of reservoirs in the Tazhong 45 oilfield.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well YM 7 are improved obviously by thermal fluid dolomitization. The origin and territory of deep flui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ordogenic fault and volcanicity in the basin. The discordogenic fault and volcanic area may be the pointer of looking for the deep fluid modified reservoirs. The primary chap 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deep fluid reconstructed carbonate rock are summarized as accumulation near the large fault and volcano passage, late-perio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fter volcanic activity, and subtle trap reservoirs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北地区多个碳酸盐岩露头的深入研究,认为该区域碳酸盐岩依次经历了硅化→热液白云石化→方解石化3个主要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通过对包裹体、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硅化流体具有高温度、高盐度特征;热液白云石化流体具有相对基质白云石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更高的轻重REE的分异度,而对方解石化流体的平衡水的计算可知,δ18OSMOW主要分布在+5.5‰~+12‰区间内,与岩浆热液流体的同位素值相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存在岩浆热液对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的后期成岩改造。此外,通过对各露头碳、氧、锶同位素等的分析发现,后期成岩流体具有复杂性和叠加性,存在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大气淡水、壳源富87Sr地层水的混溶。岩浆活动为热液循环提供了大量的热源,异常的热事件驱动成岩流体进行广泛的循环流动,对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热液成岩改造,同时岩浆热液也为成岩流体提供了诸如Si,REE等物质组分。晶洞内大量石英、硬石膏的发现说明研究区域的碳酸盐岩经历了广泛的酸性溶蚀作用,具有岩浆活动背景的开启性断层发育带成为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3.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油藏靠近古油藏运移并聚集。推断东河塘和哈得逊具有不同的油气运移模式:东河塘构造型油藏原油来源于下伏的奥陶系油藏,借助纵向断裂运移至此;哈得逊为北倾的地层型圈闭,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的古油藏,运移通道为石炭系和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结合近5年来新钻井揭示的地质现象,认为塔北南部东河砂岩相变尖灭带油气成藏比较困难,后续勘探应当谨慎且尤需重视次生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跃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能谱分析及主量元素分析等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手段, 对塔里木盆地跃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 二叠系火山岩储层中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 孔隙度可高达14%, 渗透率最高可达13.1×10?3 μm2, 可以作为有利的储层。风化作用是次生孔隙和裂缝的主要成因, 风化作用强度由深到浅逐渐增大, 储层物理性能与之呈正相关关系, 风化作用在跃南1井中影响范围达220 m左右。风化过程中, 火山岩在冷却阶段产生的大量原生孔隙、冷凝收缩缝、隐爆裂缝及矿物本身具有的解理缝、双晶缝等薄弱面是优先发生溶蚀、淋滤的部位。在流纹岩中发现长石斑晶及基质的风化序列, 确定风化产物以伊利石为主, 含少量蒙脱石, 并且保存了黏土矿物整个序列的生长过程。风化作用能在原生孔隙和裂缝的基础上改善火山岩的孔隙结构, 使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 大大提高了储层物理性能, 是塔里木盆地跃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哈拉阿拉特山石炭系裂缝发育特征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紧邻玛湖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区
域。针对该区石炭系油气藏主要赋存于火山岩构造裂缝中且富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开展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控
制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利用钻井岩芯、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石炭
系火山岩构造裂缝的产状、密度、发育次序、主控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主要为高角
度裂缝,裂缝发育的优势倾向为北西-南东向,影响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岩石力学性质及所处的构造位置。同时,
由于高角度缝充填程度低、形成时间晚、发育程度高,且与油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期匹配较好,因而成为研究区石炭系油
气主要勘探目标。该研究结果对于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东地区断裂发育,早期发育的断裂与晚期断裂之间存在相互改造、叠加、复合的过程,深大断裂沟通多套地层,断裂活动期形成的挤压破碎带和断裂裂缝带作为岩浆热液上升通道,为热液溶蚀作用改造储层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识别出热液期次对塔东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钻井岩芯、岩屑及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分析,在区内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识别和发现了钠长石化作用和自生羽毛状伊利石沉淀,也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首次发现,并通过对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等地化特征研究,揭示其成岩流体源于岩浆热液,丰富了区内热液作用的矿物学标志,进一步识别出区内存在3期热液作用,通过对3期热液作用的机制及其储渗空间意义的研究,总结出第I期热液作用对于储层形成意义不大,第Ⅱ期热液作用主要发育在局限的沉积环境,第Ⅲ期热液溶蚀形成溶蚀缝孔洞,与天然气运移聚集匹配良好,构成了区内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储渗空间。  相似文献   

19.
根据钻井资料及构造分析, 对塔东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和塔中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解释, 在该地区震旦系之下识别出断坳二元结构的陆内裂谷, 该裂谷由4个断陷沿纬向形成一个裂谷带, 其平面分布形态与高磁异常范围极为吻合。结合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认为: 裂谷期断陷中发育典型陆内双峰式火山岩, 是航磁异常带上磁力高的直接表现; 高磁异常带轴线与断陷的边界断层位置吻合, 异常源具有垂直向下的通道, 与基底断裂及深部岩浆上涌有关。正演计算验证了南华纪裂谷带模型的磁异常结果。高磁异常带东段为裂谷成因, 向中部、西部裂谷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至巴楚段高磁异常主要由二叠纪玄武岩造成, 异常带西段则属于塔南古陆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