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药的相似性。主成分综合得分越近,中药就越相似。  相似文献   

2.
优化了水蒸汽蒸馏法对藿香正气水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条件,选用Rxi-5ms(30m×0.25mm,0.25μm)色谱柱,五阶程序升温由初始温度50℃升至240℃,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离出7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5个化合物。该法可以推广到其它酊剂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茴藿香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中药党参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乙醚冷浸-索氏提取-水蒸汽蒸馏”方法对党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GC分离,加标定性和GC-MS联用鉴定其组分。分离出268种化合物,鉴定出64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香水百合的头香成分,通过保留指数与质谱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E)-罗勒烯、芳樟醇、苯甲酸甲酯、(E)-2-甲氧基-4-(1-丙烯基)-苯酚、4-甲基-2-甲氧基苯酚、月桂烯和(Z)-罗勒烯等35种化合物.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预测模型,并对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化合物的保留指数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计算值与预测值接近,QSRR方程预测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草类中药微量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通草类中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其功效间的相关性。以微量元素含量为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1种通草类中药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因子含有通草类中药材微量元素含量84.50%的信息。利用3个主因子模型和聚类分析谱图,解释了11种通草类中药中药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初步得出11种通草类中药的微量元素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为该类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探讨降脂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与其药用价值的相关性。以常用的10种降脂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其所含微量元素进行测定,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信息解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因子含有降脂类中药微量元素含量88.96%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得分图和聚类分析谱图,可将10种中药分为两类。找出了与每类中药相关性密切的微量元素,解释了10种中药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初步揭示出10种降脂中药的微量元素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为该类中药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法提取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挥发性成分,用自动质谱去卷积鉴别系统对数据进行解析。采用质谱谱库检索结合化合物保留指数定性分析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藿香正气口服液中共分离出103个组分,定性鉴定了其中的80个,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4.03%。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倍半萜烃类(51.71%)、萜醇类(24.70%)、单萜烃类(10.59%)和醛类(2.49%)等。  相似文献   

9.
紫外联机卡尔曼滤波用于多组分混合物同时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IBM PC/AT微机与DMS200UV/vis分光光度计联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利用这一联机系统,借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了2种多组分混合物体系的同时快速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FI溶剂萃取与ICP—AE 联机的研究: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大元 《化学进展》2009,21(1):24-29
中药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中医药在我国民族生存和繁衍的几千年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和发展。中药现代化可以有多种模式,只要有利于人民健康,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均应得到鼓励和欢迎。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一些活性成分能直接或作为先导化合物间接发展成药物;另一方面,活性成分又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这体现在活性成分既在现代化中药的制造和生产中起到标准化作用,同时活性成分也是中药复方专利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正十四烷为内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中药甘草(GUF)、甘遂(EKL)单味药材,以及其组成的药对(GUF-EKL)的挥发成分进行测定,基于一种新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转换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和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产生的二维色谱/质谱数据同时进行分辨和解析,获取各个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根据分辨得到的纯质谱在质谱库中进行相似检索以实现对组分的定性。利用AMWFA对组合前后的成分进行归属分析,然后采用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别在甘草、甘遂及其药对中鉴定出52、51和63个成分,占各自挥发油成分的84%、90%和75%。  相似文献   

13.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中的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材是复杂的体系 ,通常一个样品中包含了几十甚至几百种组分 ,而各组分之间的含量差别很大。由于这些特点 ,中药材通常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后才可以进行各种仪器分析。否则 ,不但不能得到稳定而可靠的测定结果 ,而且还会污染仪器。所以在进行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检测时 ,样品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样品预处理技术也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前沿课题。随着对分析方法灵敏度、选择性和分析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样品预处理技术也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但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很难同时高效地完成样品提取、净化、浓缩和预分离的任务 ,而且通常存…  相似文献   

14.
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技术研究了传统中药(秦皮)有效成分七叶内酯与BSA在金属离子Cu2 、Ni2 、Zn2 和Co2 分别共存时的相互作用。发现七叶内酯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七叶内酯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常数KP增大,按KA和KP数值改变程度,四种金属离子的排序与Irving-William s稳定性序列部分相符:Co2 >Cu2 >N i2 >Zn2 ,但结合位点数n、结合空间距离r和分子间作用力类型基本未变。推测金属离子可能在七叶内酯与BSA之间以“离子架桥”方式直接参与七叶内酯-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药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药分析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主要特点有:中药分析的对象更集中于针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中药分析不再局限于提供化学分析的工具,而是将各种新方法、新技术整合使之成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新体系;中药分析已经不再局限于分析中药的物质组成,更注重解决的是物质的组成及其功能的相关性.本文从中药信息表达模式的改变、成分研究策略的改变、分析对象的改变和药物效应分析模式的改变等四个方面对中药现代分析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麝鼠香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新  刘志强 《分析化学》1998,26(9):1142-1145
用常规化学分析法测得麝鼠香含脂肪93.0%,含水分6.8%,GC/MS联机分析麝鼠香醚提物,共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主要是大环酮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环十七烷酮,环十七烯酮,环十五烷酮和环十五烯酮的含量较高,色谱峰面积分别占13.50%,6.32%,7.21%和4.15%7种大环酮的EI电离质谱图有相似的谱态和一些相同的碎片离子,烯丙基离子(m/z41)和烯羰基离子(m/z55)是基峰。  相似文献   

17.
介绍近10年来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成分检出中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中药药效基础研究提供现代分析技术的方法与思路。以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为代表的色谱分析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离效能优等特点,在中药药效成分检出中应用甚为广泛,但是由于缺少物质结构分析功能,检出的中药药效成分中有很多未知物质;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为代表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既可以实现对中药药效组分的检出,也可以对未知药效物质进行结构分析和确认,是未来中药药效成分检出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趋势;光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定性和定量功能,同时也可以进行结构分析,但是同毛细管电泳法、高速逆流色谱法等现代分析技术一样,应用成果较少。  相似文献   

18.
19.
川芎浓缩颗粒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川芎浓缩颗粒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水蒸气蒸馏法工艺制备的浓缩颗粒(样品I)中分离鉴定了12个成分,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制备的浓缩颗粒(样品Ⅱ)中分离鉴定了32个成分,主要为藁本内酯、亚油酸。用面积归一化测定了样品Ⅰ、Ⅱ中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色谱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汪海林  邹汉法  孔亮  倪坚毅  张玉奎 《色谱》1999,17(2):123-127
报道了近期工作进展,首先阐述了分子生物色谱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然后介绍了分子生物色谱对多种中药、不同产地的同种中药活性成分谱图模式的比较,结合已有的工作对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相互作用研究、质量控制方法发展做了细致的说明,并讨论了其发展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