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乡村旅游通过集聚效应、结构效应、投资效应、生态效应等动力共同作用,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通过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拉动,带动乡村旅游在规模、品质、效益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构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模型,对2010—2016年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互动性、协调性强,在年际变化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其中苏南地区两系统互动性最强,其次是苏中地区,最后是苏北地区,三大区域历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其中苏南地区最高,属高度耦合,苏中、苏北地区属中度耦合;江苏省大部分城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耦合、良性发展阶段,并且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高,根据各市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优势互动型、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滞后发展型四类;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推动二者深度耦合,各地均衡发展,并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6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结论: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表现出严重两极分化局面。长期以来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代表的三角形发展模式,使其在资源获得、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势显著,尽管以此3个城市为中心,实现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但范围有限,新城市群发展模式有待形成。另外,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较高水平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沿海分布特点。由此,如何实现浙江省域范围内沿海经济、城镇发展向内陆扩散,是实现全省经济、城市共同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的西北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计算其综合水平指数,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耦合交互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1年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指数不断提高,上升幅度比较大,新型城镇化水平增长略快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始终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虽有上升态势,但程度一直偏低,属于严重失调阶段;作为土地稀缺的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够充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兰州市应积极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益,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两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2006—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时序上,北京两系统同步发展,天津、河北科技创新系统存在滞后;在空间上,各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线性拟合显示,北京耦合协调态势良好,天津耦合协调趋同且潜力巨大,河北协同效应不明显;未来天津、河北两地区应重点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我国西部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交互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具有空间分异性和动态波动性。进而提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宝鸡市城市发展优势条件,认为宝鸡市是陕西省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末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中等城市.同时对宝鸡市今后城市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对策.对宝鸡市城市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揭示市域城乡协调时空特征,为实现乡村振兴寻求策略.通过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1、2016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河南省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愈发显著;(2)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差异鲜明,呈...  相似文献   

9.
徐玉霞  王华斌 《河南科学》2012,30(9):1353-1358
为了对宝鸡市耕地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依据其2000—2009年粮食总产量、总耕地面积、人口等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SPA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宝鸡市2000—2009年的耕地压力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选择指数模型、多项式模型和GM(1,1)模型对耕地压力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得组合预测模型的最优权重.结果为:宝鸡市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状况不乐观,未来10年粮食耕地压力指数呈现良好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已经超过警戒值,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未来10年内,应抓住时机制定相应的政策缓解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研究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效应对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及判别标准对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近15年来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评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年份占多数,不协调的年份较少。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还处在初级和中级协调等级。3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制约因素来分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5,(1):26-29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如何在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下突破三农问题的基本课题之一。作为县级市,青州市努力在加快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县域层面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面临诸多共性问题,为此需健全城乡资源互动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加快完善农业现代化的融资体系、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打造职业化农民等。  相似文献   

12.
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0—2019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融合发展质量及时空差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系统间存在“高耦合、低协调”的现象,甘肃和青海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宁夏、陕西、山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而内蒙古、四川、河南、山东则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2)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中下游大于上游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厘清了城镇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间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模型,以及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模型.通过将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对20082013年我国整体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说仍然较低.同时,也显示出经济发展是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过程耦合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超大型城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其他城市目前更多地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磨合时期.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关联性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平顶山市城镇化和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作用、多层次旅游网络的构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平市绿色化与城镇化水平及其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南平市绿色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017年均达到峰值;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且绿色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处于颉颃阶段,正往磨合阶段迈进;绿色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变化曲线呈现出皮尔曲线特征,先后经历低协调阶段、中协调阶段和高协调阶段;森林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绿色化指标、人口城镇化率和城市经济占比等城镇化指标与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关联度较高,对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系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宝鸡市区域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宝鸡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根据宝鸡市的具体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三大因素及八项因子作为研究的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量化法,判断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结果宝鸡市旅游业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结论宝鸡市目前的环境资源状况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是地域综合体的有机组成.本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测度2000-2019年20年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及城镇化水平变化,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东高西低”的差异;2)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呈现“一核多点”的圈层结构,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化水平高,但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后发优势明显;3)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城镇化水平整体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从中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表明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趋于良性;4)当前阶段下,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则是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层面上重新认识和界定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然后以宝鸡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发展过程,又是城乡关系演变的最终目标;(2)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3)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互动是宝鸡市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