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LiH2PO4和廉价的Fe2O3为原料,葡萄糖为有机碳源,通过选择高价V5+进行铁位掺杂固相合成碳包覆复合改性的LiFe1-xVxPO4/C(x=0,0.01,0.03,0.05,0.07,0.1)材料。700℃下处理得到结晶性好、电化学性能良好、较高振实密度ρ=1.2g·cm-3的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掺入的钒为高价态V5+,能产生更多的过剩电子,从而提高了电子电导率,且V5+的掺入没有改变Fe的价态。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V5+的掺入降低了电荷迁移阻抗,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其中优化的材料LiFe0.95V0.05PO4显示了不同倍率下良好的充放电比容量,在0.1C、1C、2C和5C倍率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5、146.5、135.3和125.9mAh·g-1,5C循环500次后容量为119.5mAh·g-1,容量保持率为94.9%,材料循环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尝试对共沉淀法进行改进, 利用自制的加料装置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循环伏安(CV)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目标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得到的样品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 样品形貌规则, 粒径细小均匀. 改性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首放容量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0.1C倍率下充放电测试表明, 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超过145 mAh•g-1, 50次循环后, 容量没有明显衰减. 0.2C和0.5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容量分别为130及120 mAh•g-1, 循环过程中样品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阮艳莉  唐致远 《化学学报》2008,66(6):680-684
尝试对共沉淀法进行改进, 利用自制的加料装置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循环伏安(CV)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目标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得到的样品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 样品形貌规则, 粒径细小均匀. 改性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首放容量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0.1C倍率下充放电测试表明, 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超过145 mAh•g-1, 50次循环后, 容量没有明显衰减. 0.2C和0.5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容量分别为130及120 mAh•g-1, 循环过程中样品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三甘醇为还原剂,Li2CO3和三价铁源FePO4为原料,通过多元醇还原法在低于300℃下直接制备了结晶良好的纯相LiFePO4,无须后续热处理。0.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0.5mAh·g-1。为了进一步改善纯相LiFePO4的电导率,以聚乙烯醇为碳源,在700℃下热处理进行了碳包覆改性,获得了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合成的LiFePO4/C在0.1C下放电容量为155mAh·g-1,5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25mAh·g-1,具有很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并用高温固相法合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VPO4F。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对NaVPO4F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技术等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探讨了不同掺碳量对NaVPO4F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掺碳10wt%的NaVPO4F在0.1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51.5 mAh·g-1和113 mAh·g-1,充、放电平台分别为3.8 V和3.6 V,经过20次循环,放电比容量的保持率为初始的91.6%。循环伏安曲线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并分别与充、放电电位平台相对应。交流阻抗图谱显示,掺碳10wt%的NaVPO4F样品充放电阻抗较小,可逆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固相法和球化工艺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粉体.该粉体由直径为10-15μm的团簇体组成.以合成材料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伏安特性表明,在循环过程中,锂离子插入和脱出具有单一的可逆机制.在不同温度下,材料的交流复阻抗谱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池电化学阻抗明显减小.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17mA/cm2的电流密度下,材料工作电压平稳,电极极化效应较小,容量接近其理论值.在170mA/cm2的电流密度下,电池容量没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而在170mA/cm2电流密度以上时,电池容量迅速降低,且电极极化效应比较显著.经过较大的电流密度测试后,材料在小电流密度下仍然保持着接近理论容量的循环容量.  相似文献   

7.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离子掺杂的Li_(1-x)Na_xMn_2O_4(x=0,0.01,0.03,0.05)。X射线衍射图表明Na+取代Li+进入Li_(1-x)Na_xMn_2O_4晶格中,扫描电镜图看出产物是粒径为100~300 nm的颗粒。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Li_(0.97)Na_(0.03)Mn_2O_4在2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率比未掺杂的LiMn_2O_4从51.2%提升到84.1%。循环伏安测试表明Na+离子掺杂降低了材料极化且增大了锂离子扩散系数。10C倍率下Li0.97Na0.03Mn2O4仍有79.0 m Ah·g-1的放电容量,高于未掺杂样品的52.1 m Ah·g~(-1)。Na+离子掺杂可以稳定材料结构并提高锂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提高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0.08Mn1.92O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2O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 ℃是形成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的关键点温度,750 ℃是颗粒突然变大的突变温度。650 ℃优化焙烧温度下焙烧的LiAl0.08Mn1.92O4形成了较完整的包含(111)、(110)和(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 112.0 mAh·g-1,循环 5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 72.9%,在 5C 和 10C 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 107.1 和 100.4mAh·g-1,经 2 000次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52.2% 和 53.5%。并且具有最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p2,循环前后分别为 0.109和 0.114 V)、最小电荷转移电阻(Rct,循环前后分别 106.49和 125.49 Ω)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 =1.72×10-16 cm2·s-1),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快的锂离子扩散速率。Al掺杂和单晶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既有效抑制了LiMn2O4的Jahn-Teller畸变,又降低了Mn溶解,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CrxO4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尖晶石型Li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容量衰减,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所合成的LiMn2-xCrxO4(0相似文献   

10.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0.08Mn1.92O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2O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 ℃是形成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的关键温度,750 ℃是颗粒突然变大的突变温度。650 ℃优化焙烧温度下焙烧的LiAl0.08Mn1.92O4形成了较完整的包含(111)、(110)和(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 112.0 mAh·g-1,循环 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 72.9%,在 5C和 10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 107.1和 100.4 mAh·g-1,经 2 000 次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52.2% 和 53.5%。并且具有最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p2,循环前后分别为 0.109 和0.114 V)、最小电荷转移电阻(Rct,循环前后分别 106.49和 125.49 Ω)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 =1.72×10-16 cm2·s-1),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快的锂离子扩散速率。Al掺杂和单晶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既有效抑制了 LiMn2O4的 Jahn-Teller 畸变,又降低了Mn溶解,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变相法合成了锡掺杂的非整比锂钛氧尖晶石化合物,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Sn髧离子掺杂对锂钛氧尖晶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n髧离子掺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锂钛氧尖晶石作为负极材料时,不同的掺杂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不同,其中Li4-xTi5Sn0·3O12材料的性能为最佳,当电池在较低电流密度下(50 mA·g-1)充、放电时,Li4-xTi5Sn0·3O12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36 mAh·g-1,在随后提高充、放电倍率过程中(由1C增到4C进行充、放电),当循环105次后,Li4-xTi5Sn0·3O12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09.8 mAh·g-1,与纯样品或其它非整比掺杂样品锂钛氧尖晶石比较,Li4-xTi5Sn0·3O12表现优良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本文还对锡掺杂导致锂钛尖晶石材料性能改善的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水和乙二醇作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Mn掺杂量的LiFePO_4正极材料,并对其物相、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在LiFePO_4正极材料中存在积极作用,Mn的掺杂可以提高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一方面,少量Mn的掺杂可以拓宽锂离子扩散通道,减小电荷转移阻抗。但另一方面,当Mn的掺杂量过多时,其自身较差的动力学性质会导致电荷转移受阻,造成电池极化和严重的容量衰减。  相似文献   

13.
庞姝彤  赵辉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12):2185-2192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La2-xBixCuO4x=0、0.05、0.10),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2-xBixCuO4形成单一的类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且晶胞体积随着铋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950℃烧结24 h过程中,La2-xBixCuO4不与电解质Sm0.2Ce0.8O1.9(SDC)发生反应,表明这种电解质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化学相容性。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Bi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电导率。程序升温脱附测试结果表明,铋的掺杂显著增强了材料的表面氧吸附能力。不同氧分压下的交流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La1.9Bi0.1CuO4阴极在700℃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26 Ω·cm2,以电解质SDC支撑的单电池NiO-SDC/SDC/La1.90Bi0.10O4在700℃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08 mW·cm-2,电极反应的速控步骤为氧分子的扩散与表面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Sm2-xCexCuO4(SCC,x=0.0~0.25)。利用XRD和SEM对材料的结构、化学稳定性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明,该阴极材料与电解质Ce0.9Gd0.1O1.9(CGO)在1 000 ℃烧结时不发生反应;且烧结2 h后,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界面。利  相似文献   

15.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离子掺杂的Li1-xNaxMn2O4(x=0,0.01,0.03,0.05)。X射线衍射图表明Na+取代Li+进入Li1-xNax Mn2O4晶格中,扫描电镜图看出产物是粒径为100~300 nm的颗粒。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Li0.97Na0.03Mn2O4在2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率比未掺杂的LiMn2O4从51.2%提升到84.1%。循环伏安测试表明Na+离子掺杂降低了材料极化且增大了锂离子扩散系数。10C倍率下Li0.97Na0.03Mn2O4仍有79.0 mAh·g-1的放电容量,高于未掺杂样品的52.1 mAh·g-1。Na+离子掺杂可以稳定材料结构并提高锂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提高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LiH2PO4和廉价的Fe2O3为原料,葡萄糖为有机碳源,通过选择高价V5+进行铁位掺杂固相合成碳包覆复合改性的LiFe1-xVxPO4/C(x=0,0.01,0.03,0.05,0.07,0.1)材料。700℃下处理得到结晶性好、电化学性能良好、较高振实密度ρ=1.2 g·cm-3的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掺入的钒为高价态V5+,能产生更多的过剩电子,从而提高了电子电导率,且V5+的掺入没有改变Fe的价态。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V5+的掺入降低了电荷迁移阻抗,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其中优化的材料LiFe0.95V0.05PO4显示了不同倍率下良好的充放电比容量,在0.1C、1C、2C和5C倍率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5、146.5、135.3和125.9 mAh·g-1,5C循环500次后容量为119.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94.9%,材料循环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阴极材料2-xSrxFe2O5(x=0.00,0.05,0.10,0.15,0.20),利用XRD和SEM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阴极材料与固体电解质Sm0.8Ce0.2O1.9(SDC)在1000℃烧结时不发生化学反应,且烧结4 h后,二者之间可形成良好的接触界面.利用交流阻抗谱技术对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阴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为电荷的迁移反应,其中Ca1.95Sr0.05Fe2O5电极在空气中700℃下具有最小的极化电阻为0.95Ω·cm2.当测试温度为700℃时,阴极电流密度为74mA·cm-2时,阴极过电位为100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