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分析南京市国家气象站和其城市森林林区外(定点)气候站16 a的降水日记录资料,从月降水日数、各月最多一日降水量、暴雨等方面研究了南京城市森林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降水日数是林区少于市区7.3 d。两站各月最多一日降水强度按级分布的年变化趋势一致,且11至3月时期,各月日最大降水级可达大雨,中雨级的百分率为林区大于市区,而小雨级则相反。4~10月的各月都可能发生暴雨级降水,两测站暴雨发生的次数及雨量都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对研究16 a的南京市远郊森林区林外定位观测的日空气相对湿度与市区观测的资料,证实城市森林区域空气湿度的年进程及月均值异常等主要遵循当地大气候的韵律.林区旷地的多年年均空气湿度值比市区大2.2,空气湿度差值主要出现在日间高温低湿期,进一步凸显了城市森林对邻近空间的补湿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入手,建立一套分4层共30项指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发现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经历了缓慢发展、平衡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出向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南京城市森林的大气水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同期(1998~2002年)南京市远郊林区空旷地与市内气象站的日蒸发、降水记录,从两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月变幅、月际差、月极值等方面研究了南京城市林区的大气水分特征,并与市内常年值(1960~1990年)作比较。结果表明,同期年均蒸发量林区比市区低 19%,其中差值以秋季最大(25%),春季最小(16%);年均降水量则林区略多4%,又以冬季为最多(10%)。同时证实城市森林对近地层大气有补湿功能。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京市行道树及中山陵风景区森林资源的调查,对城市森林的生态价值进行了经济分析,计算了南京城市森林的生态价值,并从经济学角度为加快城市森林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南  刘挺 《科技与经济》2000,13(3):5-11
1 城市文化形象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的文化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城市行为方式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城市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文化现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综合印象。这种形象是一个综合认识的结果。一方面它是社会公众这个认识主体对于某特定城市这个认识客体文化现状的一种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并不是指单个人或小部分人对城市文化现状的认识,而是绝大多数人认识的一种综合提炼,即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主观印象。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大体上讲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城市的文化精神、行为表现和视觉外观。在这三者之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南京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城市化过程直接改变了城市区域的景观结构,引发了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利用3期的TM图像,运用核心景观指数研究南京市自1985年以来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等自然或半自然景观向城市、农村居民地、工矿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转变;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斑块的平均面积增大,破碎度和孔隙度减小,城市的开发趋向有序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地区城市森林区林外定点气象观测站和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同期(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4个气候要素(降水量、蒸发量、空气湿度、空气温度)记录值为依据,对两测站各要素值的年际变化趋势及气候反常(定量化)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小气候对中气候波动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1)两测站相同气候要素间的年际变化趋势吻合率平均达90%以上;(2)两测站各要素的月、季、年值中均出现过"反常",其中达"异常"程度的概率未超过"反常"总数的15%.在实际气候反常事件中,林区站比市区站单一要素"反常"的概率多26%,但在3和4个要素"反常"方面少约30%.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森林对气候反常有协调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作地与居住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居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居住选择的自由度增大,移动性和出行需求不断提高,个人偏好和主观能动性在居民活动行为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因此,解释城市活动空间的视角有必要拓展到经济、社会及文化这一更广的层面上来.本文以南京城市居民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居民个人情况、家庭属性特征、迁居时空过程和迁居原因的分析,评价南京城市住宅区开发现状,提出未来开发方向,以供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居住空间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6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蓄积量方程及土壤调查数据计算了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098 Tg。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1357 Tg和1741 Tg。碳储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城区大于城郊区(p<005);不同林龄从大到小排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仅中熟林与过熟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型从大到小排序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且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人工林碳储量显著大于天然林(p<005)。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3869 Mg/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1692 Mg/hm2和2177 Mg/hm2,除了街道林分的碳密度明显低于其他3个功能区外(p<005),不同林型、林龄和起源林分之间的碳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中校园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森林的组成、分布和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校园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有91科、245属、603种(含29变种),12变型种,15栽培变型种。与1952年、1976年和198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植物种类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人工林的植物种类较少,且层次简单;草本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以草本层较高,灌木层次之,乔木层较低,树木径级主要集中在8~24径阶。在此基础上提出校园森林的发展对策:(1)丰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2)完善校园绿化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协调的统一性;(3)提高绿地系统质量,发挥校园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4)通过高效优质的管理实现校园森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校园周边区域城市森林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城市森林土壤温度场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南京林业大学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片林分和空旷地(1992.1-1998.12)的日土温观测资料为依据,采用多项土温指标研究城市森林中自地而往下20cm深处土壤温度场的特点,以各月土温的日垂直梯度分布范围及其百分率确定土壤中热流量主导流向,并从理论上计算出土温年恒温层的起始深度林中比空旷地降低2-5m。  相似文献   

13.
利用40年南京地区各标准等压面上逐月和年的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其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在对流层40年来年平均气温以增温为主,但逐月平均气温则不然,其中在初夏及深秋到冬季有明显增温,而在仲春和梅雨期则有明显降温;在平流层则该变化趋势与对流层不同;在利用距平累加和信噪比法来探讨气温的突变中,发现在1972年,1978年和1983年三个年份附近各等压面上逐月平均气温有突变现象,而全年平均气温在对流层则在1972年有突变,还利用功率谱分析了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周期变化,发现年平均气温存在2-4年、5-7年,6-7年及8年的短周期振荡和10年的中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4.
基于40年南京地区1000hPa上逐月和全年的平均气温资料,首先分析了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发现40年来平均气温有明显增温趋势,但逐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则与年平均气温不同,在初夏及深秋到冬季有明显增温,在3月和7月有降温;然后利用距平累加和信噪比法探讨了气温的突变,发现逐月平均气温在1972年4月和1976年6月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而全年平均气温则在1972年存在一次弱突变;最后利用功率谱分析了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周期变化,发现年平均气温在2.2年的短周期振荡和10年的中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拉萨市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在城市建成面积不断拓宽、人口快速增长、以私家车为主的各类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工程等建设施工频繁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文章分析了拉萨城市空气污染现状、管理举措及研究状况,并从高原环境的地位、当地发展战略和综合防治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