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乙酸镍、2-乙基己酸镍、二乙基氯化铝、倍半乙基氯化铝等组成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丁烯齐聚。测定了二聚物组成,讨论了活性物种的形成过程,推导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羧酸镍/乙基氯化铝催化体系催化1-丁烯齐聚反应,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该体系的催化活性物种。对2-乙基已酸镍/倍半乙基氯化铝体系,在~1H—NMR谱上,于—30.2——33.5 ppm处出现一组信号。对2-乙基己酸镍/乙基二氯化铝体系,在~1H—NMR谱上,分别于-30.2和-34.4ppm处出现信号,在IR谱上,在1955.7cm~(-1)处出现吸收峰。确证具有催化活性的物种为镍氢配合物。  相似文献   

3.
以系列直链脂肪胺为核的低代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和水杨醛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备系列新型超支化PAMAM桥联水杨醛亚胺配体;以无水Ni Cl2为络合试剂,通过络合反应合成系列超支化PAMAM桥联镍催化剂,采用FT-IR和1H NMR证实合成的系列新型配体和镍系催化剂的结构与其理论结构相符.对系列超支化PAMAM桥联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PAMAM桥联镍系催化剂配体骨架烷基链长度对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影响较小,助催化剂和溶剂影响较大;倍半乙基氯化铝为助催化剂,甲苯为溶剂时,聚合活性较高,产物中C8以上的高碳产物的含量最高;其中以十四胺为核的超支化PAMAM桥联镍催化剂为主催化剂、倍半乙基氯化铝为助催化剂、甲苯为溶剂时,催化乙烯齐聚活性高达1.96×106 g/(mol·h),齐聚产物中C8以上的高碳产物含量为98.77%.  相似文献   

4.
在钴、镍的湿法冶炼工艺中,溶剂萃取技术己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自1968年Ritcey等首次提出采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DEHPA)作为硫酸盐介质中分离钻、镍的萃取剂以来,又先后出现了2-乙基己基麟酸单2-乙基己基醋(EHEHPA)和二(2,4,4-三甲基戊基)磷酸(Cyanex 272、二(1-甲基庚基)磷酸等高效钻一镍分离萃取剂.  相似文献   

5.
六氟代戊二酮合镍/乙氧基二乙基铝催化丙烯的线性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烯二聚和齐聚生成高碳直链烯烃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Keim使用单组份催化剂六氟代戊二酮、1,5-环辛二烯镍络合物、Jones使用双组份催化剂β-戊二酮合镍/乙氧基二乙基铝、作者使用六氟代戊二酮合镍/三异丁基铝催化丙烯齐聚反应,都得到了直链烯烃含量较高的丙烯齐聚物.但是,上述各体系的催化剂活性相差很大.本文简要报道以甲苯为溶剂,六氟代戊二酮合镍/乙氧基二乙基铝〔简称(Hfacac)_2Ni/Et_2AlOEt〕为催化剂的丙烯齐聚反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辛基膦酸单丁酯萃取钴(Ⅱ)、镍(Ⅰ)的结构-性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钴、在钻、镍的湿法冶炼工艺中,溶剂萃取技术己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自1968年Ritcey等首次提出采用二(2一乙基己基)磷酸(DEHPA)作为硫酸盐介质中分离钻、镍的萃取剂以来,又先后出现了2一乙基己基麟酸单2一乙基己基醋(EHEHPA)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一元酸性磷(膦)酸酯类萃取剂(HL)二(2-乙基已基)磷酸(P-204)和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P-507)与钴(Ⅱ)、镍(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水含量测定、热重分析、红外和电子光谱及磁矩测定就二种萃取剂与钴、镍配合物的组成、性质和立体构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种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是相似的。深兰色的钴配合物CoL_2为四面体构型。棕色的镍的无水配合物NiL_2和绿色的含水配合物NiL_2·2H_2O对均为八面体构型。四面体钴配合物中键的共价性程度大于八面体的镍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前报报导了二氯化α,ω-双(二苯膦)代烷镍(Ⅱ)配合物与二氯乙基铝搭配后,对丙烯二聚反应的催化行为,得到了一些不同于单膦镍(Ⅱ)配合物的结果.本文进一步研究双膦配位体镍配合物对丙烯二聚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对-甲基苯磺酸镍/二氯乙基铝均相催化剂对1-丁烯齐聚反应的催化作用;考察了聚苯乙烯磺酸镍/二氯乙基铝固相化催化剂对1-丁烯齐聚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对产物组成、原料丁烯异构体分析及所发现的反应产物中微量C_6烯烃,作者对均相催化剂和固相化催化剂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溴α-二亚胺配体及其Ni配合物,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同时以二乙基氯化铝为助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反应,考察了温度、Al/Ni摩尔比和配体结构对聚合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Al/Ni摩尔比为600时,该催化剂活性最高,可达3...  相似文献   

11.
溶剂萃取;二(乙基己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膦酸对镉(Ⅱ)、钴(Ⅱ)和镍(Ⅱ)的萃取平衡  相似文献   

12.
环氧丙烷-三氯化铁、环氧氯丙烷-二乙基氯化铝和铝卟啉-环氧氯丙烷体系是合成分子量为10~4数量级晶态和10~5数量级非晶态聚环氧氯丙烷的比较理想的体系。利用合成产物的分级试样确定了非晶态聚环氧氯丙烷的Mark-Houwink方程。  相似文献   

13.
非负载镍催化剂的2-乙基蒽醌加氢活性及其氢吸脱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制备了金属镍粉、兰尼镍、Ni-B非晶态合金及镧掺杂的Ni-B非晶态合金(Ni-B-La)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氢吸附和脱附性质以及对2-乙基蒽醌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金属镍粉、兰尼镍和Ni-B催化剂表面均具有两种氢吸附位: 弱吸附位和强吸附位. Ni-B-La催化剂表面只有氢的强吸附位,其强吸附氢量与兰尼镍相当. 推测只有氢的强吸附位是2-乙基蒽醌加氢反应的活性中心,并且Ni-B-La催化剂上的强吸附氢较兰尼镍上的更活泼,因而Ni-B-La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对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高于兰尼镍.  相似文献   

14.
以N-苄基-4-哌啶酮、异丙胺为初始原料,经双Mannich反应、Wolf-Kishner还原、Pd/C脱苄基一系列反应得到3-异丙基-3,7-二氮杂双环[3.3.1]壬烷(9);化合物9再与4个叔丁氧羰基(Boc)保护的L-氨基酸反应生成相应酰胺,然后脱Boc保护基得到四个新的手性双哌啶α-氨基酰胺化合物12a~12d.它们与Ni(acac)2结合形成配合物,用作二乙基锌对a,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1,4-加成反应的催化剂.考察了手性配体的空间结构、配体与镍源的比例及用量、反应溶剂和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即:以乙腈为溶剂,12c(20%)为手性配体,7%的乙酰丙酮镍为催化剂,二乙基锌与查尔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5:1,二乙基锌(150%)与查尔酮1,4-共轭加成反应产物的收率为87%,对映体过量值(ee)为77%.探讨了产生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烯烃的共二聚反应中,丙烯与己烯的共二聚反应在文献中报道得很少.Gaillard用辛酸镍和二氯乙基铝为催化剂,将丙烯二聚生成的己烯再与丙烯反应得到壬烯和十二碳烯.但是,众所周知,在催化剂中使用氯代烷基铝时所得到的都是以支键烃为主的二聚和共二聚产物.为了获得高线性率的C_9和C_(12)烯烃,我们用戊二酮镍和有机铝化合物为催化剂对丙烯和1-己烯的共二聚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组成及其对二氧化碳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产物结构的影响,发现二乙基锌—助剂体系的催化活性按如次顺序递降:二乙基锌—连苯三酚>二乙基锌—间苯二酚>二乙基锌—对苯二胺>二乙基锌—亚乙基脲。若用三异丁基铝代替二乙基锌同连苯三酚构成催化剂,则失去对二氧化碳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反应的活性同时,著者发现二乙基锌—二元芳胺催化体系与二乙基锌—二元酚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规律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 通过加成和氧化反应将其3-位上的乙烯基转化为羟乙基、溴乙基、二羟乙基、二溴乙基和溴羟乙基, 再经过二甲亚砜/乙酸酐或者高钌酸四丙基铵(TPAP)/N-甲基吗啉-N-氧化物所组成的混合氧化剂的氧化反应, 得到多种C(3)-多酮基取代的二氢卟吩衍生物. 其单羟基作为离去基团与不同的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经过重排过程, 得到相应的酮基取代的二氢卟吩衍生物. 所得新叶绿素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UV, IR, 1H NMR及元素分析得以证实, 并对相应的反应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磷酸铝镍介孔催化材料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通过二水磷酸二氢钠、六水氯化铝与六水氯化镍的固相反应直接合成了磷酸铝镍(NiAlPO)介孔材料。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镜、N2脱附-吸附、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技术对材料进行了物相与表面织构表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材料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磷酸铝镍介孔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金属镍已进入了磷酸铝骨架,镍的含量为5.15wt%;所得介孔材料呈蠕虫状、无定形的六面体结构;其BET比表面积为157.3 m2·g-1,孔径分布中心为3.65和5.3 nm。P(Al)-O-Ni键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峰为983.7 cm-1。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研究了丁二烯在乙酰基丙酮镍-一氯二烷基铝体系中聚合的一般规律、聚合动力学及链转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主催化剂(镍络盐)浓度均呈一级关系,而对一氯二异丁基铝浓度呈二级关系,即 -(dM/dt)=k[M][NiA_2][Al(i-C_4H_9)_2Cl]~2对一氯二乙基铝浓度则呈1/2级关系,即 -(dM/dt)=k[M][NiA_2][Al(C_2H_5)_2Cl]~(1/2)对这二种体系反应级数的不同作了解释。 实验测得丁二烯在乙酰基丙酮镍-一氯二异丁基铝体系中聚合的总活化能为8.0±0.5千卡/克分子,而在一氯二乙基铝体系中为 8.9±0.5千卡/克分子。 研究了丁二烯在本体系中聚合时单体浓度、主助催化剂浓度、聚合转化率、溶剂以及某些添加剂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镍组份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体系中水分含量很低时,一氯二乙基铝浓度的改变对聚合物分子量基本无影响;在5—60%转化率及0—35℃范围内聚合物分子量变化不明显;庚烷中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比苯中所得者低;添加水、吡啶、三溴化铝、三乙基铝、甲基环己烷及蒽等都不能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计算链转移常数,得到对含镍组份为 84,对单体为 1.9× 10~(-3),终止常数为 2.3×10~(-3)。因而得知本体系中主要的链转移过程是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由两种α-二亚胺镍催化剂[Cat1:α-萘基-丁二亚胺二溴化镍,Cat2:2,6-二异丙基苯基苊二亚胺二溴化镍]组成的复式镍催化剂在MAO活化下催化单一乙烯聚合.可制备得到支化度高达上百个支链(每1000个碳),长支链的比例占到30%左右的聚乙烯.13C-NMR、GPC、DSC、WAXD、DMA结果表明此复式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可得到分子量较高、分子量分布较窄的长支链聚乙烯弹性体.在合适的条件下,此复式催化体系还具有促进提高催化活性的良好协同作用,其聚合活性比两种单一催化剂都高(4·6×105g PE/mol Ni·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