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ZrO2/Al2O3和ZrO2(MgO、K2O、CeO2、La2O3)/Al2O3催化剂.用XRD、BET、TPD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酸碱性等进行了表征;同时以CO2和CH3OH为探针用原位红外对催化剂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氧化物有效的阻止ZrO2晶粒的团聚,并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CeO2的添加有利于碱性中心数的增多,La2O3有利于酸性中心数的提高.原位红外结果表明CH3OH能在ZrO2(CeO2、La2O3)/Al2O3催化剂表面发生解离吸附,而CO2在催化剂表面均出现单齿态吸附.CO2和CH3OH在常压下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ZrO2(CeO2、La2O3)/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Ⅰ))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形式单层分散在ZrO2上(其中单斜ZrO2为主),在~950cm-1处出现特征拉曼宽峰,超出单层分散容量的部分以晶态MoO3形式存在.在MoO3/ZrO2(Ⅰ)中,活性相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的MoO3在550℃即与四方ZrO2发生反应形成体相Zr(MoO4)2.Mo—O—Zr表面物种中,Mo(Ⅵ)是四配位的,与四方ZrO2结合很强,它很可能与MoO3/ZrO2具有超强酸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振国  钱程 《应用化学》1998,15(6):6-10
研究了水溶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溴代十四烷基吡啶(TPB)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ZrO2上的吸附及对ZrO2水悬浮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2.4时SDBS在ZrO2上的吸附等湿线为LS型,pH=7.0时TPB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吸附等温线与ZrO2粒子ζ电势变化同线有大体一致的关系。在最大吸附量时ZrO2粒子ζ电势较大,且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形成大部分亲水基朝向水相的表面  相似文献   

4.
XRD,DTA,比表面测定等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MoO3/ZrO2结构有决定性影响.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经高温焙烧所得团体超强酸MoO3/ZrO2(Ⅰ)与浸渍晶态ZrO2所得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的载体形态有明显不同.(1)MoO3/ZrO2(Ⅰ)的比表面数倍于MoO3/ZrO2(Ⅱ);(2)MoO3含量增加时,MoO3/ZrO2(Ⅰ)的比表面逐步增大至一极大值再缓缓下降,而MoO3/ZrO2(Ⅱ)的比表面随MoO3含量增加而单调下降;(3)在MoO3/ZrO2(Ⅰ)中,ZrO2以介稳四方相存在,而在MoO3/ZrO2(Ⅱ)中则是稳定的单斜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事先引入的活性组分在载体织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延迟ZrO2晶化,阻碍晶粒长大及与之相关的相变等,并讨论了MoO3/ZrO2(Ⅰ)中MoO3最佳含量的科学含义.  相似文献   

5.
担载于Al_2O_3和ZrO_2上的三种金属羰基络合物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分解(TPDE)时,其羰基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能力的次序为NaRuCo_3(CO)_(12)>>Ru_3(CO)_(12)>>C_3H_7CCo_3(CO)_9。吸附于担载Ru_3和Co_3上的CO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时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在H_2气中,吸附于担载Ru_3上的CO力H_2生成CH_4,吸附于担载Co_3上的CO却生成Co_2,在担载RuCo_3上的CO几乎完全力H_2生成CH_4。以ZrO_2为载体的Ru_3、Co_3和RuCo_3催化剂上的CO吸附和反应能力均大于以Al_2O_3为载体者。吸附于以ZrO_2为载体的RuCo_3催化剂上的CO在TPD和IR谱上并不显示CO物种的存在,分析了C_(ads)和O_(ads)物种存在的原因。根据实验结果还讨论了金属、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和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CO2在Cu-Ni/ZrO2-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用IR和TPD技术,研究了CO2在其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Cu-Ni/ZrSiO催化剂CO2可形成线式吸附态、剪式吸附态和卧式吸附态;催化剂表面金属位M上的剪式吸附态CO2可与邻近的lewis酸位Zr^n+作用,形成CO2卧式吸附态M-(CO)-  相似文献   

7.
钱明星  黄勇 《分子催化》2000,14(1):29-32
合成了Ind2Zr(OC6H3-3,5-Me)2(A)、Ind2ZrCl(OCyH3-3,5-Me2)(B)和Ind2ArCl2(C)3个化合物,并在不同反应温度、陈化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分别考察了每个化合物与Et2AICl所组成的催化体系对乙烯剂聚活笥和选择性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催化剂活性顺序为A〉B〉C,在最佳反应条件下,Ind2Zr(OC6H3-3,5Me2)2的催化活必来1951g齐  相似文献   

8.
担载于Al2O3和ZrO2上的三种金属羰基络合物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分解(TPDE)时,其羰基发生表面岐化反应生成CO2能力的次序为NaRuCo3(CO)12>>Ru3(CO)12>>CCo3(CO)9。吸附于担载Ru3和Co3上的CO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时发生表面岐化反应生成CO2。在H2气中,吸附于担载Ru3上的CO加H2生成CH4,吸附于担载Co3上的CO却生成CO2,在担  相似文献   

9.
钙矾石3CaO·Al2O3·3CaSO4·32H2O是水泥熟料水化的重要产物.它易被空气中的CO2 分解,常温下的分解反应为3CaO·Al2O3·3CaSO4·32H2O 3CO2 →3CaCO3 Al2O3·xH2O 3(CaSO4·2H2O) (26 -x)H2O分解机理[1 ,2]是:H2O先吸附在钙矾石表面的活性中心上,吸附态水再吸收CO2 成为H2CO3 ,然后碳酸与钙矾石反应,实现碳化(即分解).其分解速率[3]为v=kpco2 pH2o(1)可见水的吸附是钙矾石碳化分解的关键步骤,因此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奕  吴立明 《结构化学》2000,19(5):371-377
采用从头算程序对MgO表面3种不同配位位置吸附Cl2的构型进行优化,并用扩展休克尔紧束缚(EHT)晶体轨道方法对MgO的缺陷和不规则表面只附C12的可能带计算,讨论了吸附前后能带组成和成键性质的变化。研究表明:MgO表面吸附Cl2将更超向于吸附在O原子上而非Mg原子上,而且在3种配位中MgO表面三配位氧最有利于吸附Cl2;吸附时,电子从O原子转移到Cl2分子的反键轨道,但是各种吸附的MgO表面对C  相似文献   

11.
制备高碳醇用Cu-Zn-Zr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制备高碳醇用新的催化体系CuZnZr.CuZnZr催化剂可用Cu(NO3)2,Zn(NO3)2,ZrOCl2和Na2CO3为原料,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研究结果表明,CuZnZr催化剂对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脂肪醇具有很高的活性.催化剂的活性测定结果及XRD和TPR表征结果表明,Cu和Zn都是该催化剂的活性组分,Cu0和ZnO是其活性物相,Zr组分以ZrO物相存在,对活性组分起着间隔分散作用.用ASAP2000型物理吸附仪测定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孔结构和孔径分布,揭示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uZnZr催化剂活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单斜及四方晶相ZrO2催化CO加氢反应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文  殷元骐 《分子催化》1999,13(3):186-192
研究了以纯单斜(m)和四方(t)晶相ZrO2为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尽管两种晶相催化剂均有较高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但是也发现了两者催化性能的显著差别.m-ZrO2催化剂对异丁烯有突出的选择性,而t-ZrO2催化剂,则只有乙烯和丙烯,几乎没有C4烯烃的选择性.室温下CO吸附的原位IR谱测试可见,只有在t-ZrO2催化剂上观测到不可逆含氧吸附物种.吡啶吸附的Raman谱显示出它们之间表面性质的差别,m-ZrO2催化剂表面存在等强度的Lewis和Bronsted酸中心,而在t-ZrO2催化剂表面几乎只有Bronsted酸中心.催化过程的一些模型分子电子结构计算也表明了ZrO2催化剂对低碳烯烃选择性内在的电子结构条件.我们推测CO在m-ZrO2催化剂表面的孪式吸附物种可能是导致异丁烯产物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4-CH3SC6H4NH2(MMA)插层的α-Zr9HPO4)2.H2O,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MMA的插层特性,发现插层反应与MMA和α-ZrP摩尔比R有关;(1)当R〉2时,有插层产物相产生,但是即使在MMA大大过量的条件下,仍然有部分α-ZrP颗粒大小等有关;插层产物的层间距约为2.36nm,,层间距的大小不随反应物浓度,温度等条件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XRD,TPR和TPD/TPSR方法研究了CuO/ZnO/Al2O3/ZrO2(及还原态)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还原状况、酸碱性质及吸附状况,并与其它催化剂作了比较.XRD结果表明,此催化剂在还原前有以晶相存在的CuO,还原后以铜晶形式存在,而Al2O3,ZnO,ZrO2在还原前后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TPR实验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基催化剂只有一个耗氢峰,对应CuO的一种分布状态,且催化剂中ZrO2的存在促进了催化剂的还原.NH3-CO2双组分共吸附结果表明,CuO/ZnO/Al2O3/ZrO2催化剂上有两种强度不同的酸中心(100℃,340℃)及弱碱中心(90℃).乙醇在催化剂上的TPSR结果表明,在110℃有乙醇的脱附峰,氢气及乙醛的生成峰在210℃,而在高温时则有CO,CO2及丙酮的脱附,整个过程中仅检测到微量乙酸乙酯的脱附(m/e=43)  相似文献   

15.
锰助剂对Co/ZrO2超细催化剂F—T合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宏伟  张永青 《分子催化》1997,11(3):196-202
制备了以气凝胶超细ZrO2为载体的Co/ZrO2及Co-MZrO2催化剂;考察了Mn助剂对Co/ZrO2催化剂结构、织构1还手、H2脱附及F-T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Co-4.7%Mn/ZrO2是合成重质烃(C2)的合适催化剂,每立方米合成气的C5收率可达150g。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变 Al/ Zr 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 分别考察了 Cp2 Zr( O Ar)2/ E A O ( Ar= C6 H5、p  C6 H4 M e、m  C6 H4 N O2、p  C6 H4 N O2) 4 种体系对乙烯齐聚的催化作用. 发现用 Cp2 Zr( O Ar)2 代替 Cp2 Zr Cl2 作为主催化剂, 对于 Kam insky 型体系 Cp2 Zr L2/ E A O 催化乙烯齐聚, 具有调变作用,在提高催化活性的同时, 可使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明显改善. 在 Cp2 Zr( O Ar)2/ E A O 的4 种催化体系中, 当酚基对位带有强吸电子基团时( Ar= p  C6 H4 N O2), 对乙烯齐聚的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I))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  相似文献   

18.
系列同三核铬、锰、铁羧酸配合物的FAB-MS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进行了系列同三核羧酸配合物〔M3O(O2CR)6Py3〕X(M=Cr,Mn,Fe;R=CH3,C2H5,C6H5;X=Cl-,ClO4-;Py为吡啶)的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研究。获得了包括配位吡啶在内的完整阳离子峰。在研究其断裂规律时,主要观察到4个系列碎片离子:Ⅰ.〔M3O(O2CR)n〕+,n=6~2;Ⅱ.〔M3O(O2CR)nO〕+,n=5~1;Ⅲ.〔M2O(O2CR)n〕+,n=3~1;Ⅳ.〔M2(O2CR)n〕+,n=4~2。通过对该系列配合物质谱断裂过程的比较和分析,获得了配合物稳定性随金属离子及配体的变化如下:金属离子,Cr>Mn>Fe;桥配基,-CH3CO2>-C2H5CO2>-C6H5CO2;端配基,Py>H2O。本研究及先前的工作〔1,8〕还为某些三核铬,铁羧酸配合物在以乙炔加水或加氢为探针反应中存在活性物种:〔Cr3O(O2CR)3~4〕,〔Fe3O(O2CR)3〕和〔Fe3O-(O2CR)O〕~〔Fe3O4〕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9.
吴泽彪  朱毅青 《催化学报》2000,21(2):129-132
考察了CO2加氢合成CH3OCH3反应中ZrO2含量对Cu-ZnO-SiO2-ZrO2催化剂的影响,采用TPR,XRD,BET和TEM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形态、表面性质和ZrO2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加入ZrO2能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CO2转化率和CH3OCH3产率,降低最佳反应温度;ZrO2含量以2%~3%为佳,催化剂中的CuO以种形式存在:小晶粒CuO,聚集的无定形CuO及均匀  相似文献   

20.
LRS,XRD,XPS结果表明,仲钼酸铵浸渍仅经干燥的Zr(OH)4,再焙烧制得的固体超强酸(MoO3/ZrO2(I))与浸渍晶态ZrO2制得的部分氧化催化剂(MoO3/ZrO2(Ⅱ)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在MoO3/ZrO2(Ⅱ)中,MoO3以二维聚钼酸根和Mo-O-Zr表面物种两种表面态存在于介稳的四方ZrO2上,后者在LRS谱中表现为~814cm^-1的宽峰,MoO3含量超过一定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