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机盐对β-环糊精空腔微环境影响的荧光探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3.
以乙基紫(EV)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了两种维生素(V)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特性.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影响了包合物的稳定性.包合能力β-CDHP-β-CDSBE-β-CD.  相似文献   

4.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在25 ℃时,pH=10.5缓冲液中与两种印楝素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6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印楝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HP-β-CD> en-β-CD≈dien-β-CD>β-CD> DM-β-CD≈TM-β-CD.对印楝素A和B给出相似的键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相溶解度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对苏丹红染料Ⅰ~Ⅳ的增溶。紫外可见光谱数据表明,β-CD与DM-β-CD浓度的增加对于苏丹红I~III的溶解度并无影响,但可以增加苏丹红Ⅳ的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β-CD或DM-β-CD能够与苏丹红IV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从而增加苏丹红IV的溶解度。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可知,疏水与氢键作用是苏丹红IV同β-CD或DM-β-CD形成复合物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在TiO2上的吸附及其对光催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酚酞法测定TiO2悬浮液中β-环糊精(β-CD)的量以及用β-CD溶液平衡的TiO2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进行漫反射红外光谱和XPS能谱表征.结果表明:β-CD分别在纳米和P25型TiO2表面通过羟基间作用形成化学吸附,吸附量与溶液pH值有关,且最大吸附量在TiO2等电点附近.β-CD可提高两种TiO2对甲基橙光催化脱色速率.提高的效率与溶液pH值有关.实质上,提高的效率与β-CD在TiO2表面吸附量和甲基橙在TiO2表面的静电吸附量有关,即与甲基橙-β-CD—TiO2三元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环糊精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串级质谱(MS/MS),并结合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一种芳烷醇哌嗪类抗抑郁化合物SIPI5358与α-、β-、γ-环糊精(CD)制备得到的非共价复合物.质谱分析结果显示,SIPI5358分子可以和α-CD生成配合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而与β-、γ-CD生成不同配合比的非共价复合物.串级质谱的结果进一步验证β-CD与SIPI5358非共价复合物的组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对液相中非共价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辅助研究,结果均再次验证了非共价复合物的生成.荧光光谱实验测得SIPI5358与β-CD反应的生成常数Kf=3.45×103 mol.L-1.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探讨了华法林与HP-β-CD的包合特性.并与β-环糊精(β-CD)对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和包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P-β-CD的荧光增强作用强于β-CD.基于HP-β-CD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测定华法林的新方法.华法林在10.3~2266μ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92μg/L.此法已应用于华法林钠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对二甲基胺基苯甲醛(DMAB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微环境效应。在纯水及β-CD水溶液中均观察到了DMABA的TICT的典型的双重荧光发射,β-CD对DMABA的TICT荧光性质有显著影响。实验还观察到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与DMABA浓度有线性关系,β-CD的引入使该线性斜率提高。结合吸收光谱结果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性质,DMABA与β-CD的作用方式和β-CD微环境效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用聚氧乙烯辛基酚醚(OP)作荧光探针研究了OP和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OP分子的正辛基基团和苯基基团被包络在β-CD空腔内;用1-溴代萘(BN)分子作磷光探针进一步考察了OP与β-CD分子的缔合方式及对BN分子所产生的空间效应,OP分子的正辛基以绕曲的方式位于β-CD空腔中,因空间效应使β-CD空腔进一步包络BN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基于β-环糊精(β-CD)与D-和L-色氨酸对映体形成包结物的光谱差异,利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和二级散射光谱(SOS)进行分析,采用双组分信号响应形成的两条同原射线进行计量分析,建立了同时测定β-CD包结的D-和L-色氨酸对映异构体的新方法。RRS和SOS对D-和L-色氨酸对映异构体的β-CD包结物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5×10-5mol/L,方法的检出限均在3.1×10-8~2.8×10-7mol/L范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1%~3.0%之间。本法与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方法对照,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水杨醛和联肼通过一步反应制得聚集诱导发光分子—肼二水杨腙,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纳米粒度分析对β-环糊精(CD)对肼二水杨腙的包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β-CD对肼二水杨腙具有明显的包覆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显示在不良溶剂水,以及在0.1 mL良溶剂DMF的存在下,β-环糊精(CD)均可包覆肼二水杨腙分子。荧光光谱表明,β-CD包覆作用会直接减缓AIE分子聚集,使荧光强度下降;同时,肼二水杨腙分子与β-CD空腔尺寸更匹配,表现在β-CD包覆肼二水杨腙分子后荧光强度降至59.5%,下降幅度大于α-CD(69.5%)。  相似文献   

13.
魏丹毅  蒋春跃  戚文彬 《化学研究》2000,11(2):31-32,36
以芘为模拟荧光探针 ,研究了甲苯对γ -环糊精 (γ -CD) -芘 (Py)包合体系的影响。发现Py -γ -CD -甲苯形成 1∶1∶1的包合物 ,并测出该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 :甲苯的加入 ,大大增强了γ -CD内腔与Py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单-[6-(氨基)-6-脱氧]-β-环糊精(NH2-β-CD)、单-[6-(乙二胺)-6-脱氧]-β-环糊精(DEN-β-CD)、单-[6-(二乙烯三胺)-6-脱氧]-β-环糊精(DETA-β-CD)和单-[6-(三乙烯四胺)-6-脱氧]-β-环糊精(TETA-β-CD)在磷酸缓冲溶...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作为手性识别试剂对薄荷醇对映体的手性识别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气相条件下,DM-β-CD可以与薄荷醇形成特异性结合复合物,化学计量比为1∶1。对复合物的串联质谱研究表明,DM-β-CD对薄荷醇对映体有较强的手性识别能力,手性识别率为Rchiral=1.81。DM-β-CD与(-)-薄荷醇形成的复合物比与( )-薄荷醇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相似文献   

16.
8-羟基-1,3,6三磺酸芘的钠盐(简称HPTS),亦称HOPSA。我们在研究它在各类表面活性剂和环糊精等溶液中的发光特性时发现,它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随CTMAB浓度增加,HPTS荧光光谱512nm处出现峰由猝灭到回升,并伴随着435nm附近新峰的形成,该荧光峰红移并稳定在530nm处。而当在HPTS-CTMAB体系中引入β-CD时,出现与上述变化相对应的逆变化过程。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荧光光谱法研究α-溴代萘与β-环糊精2:2重叠包络物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黄贤智 《化学学报》1997,55(1):69-75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溴代萘(α-BrNp)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中与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反映了两个1:1的α-BrNp-β-CD包络物分子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一种2:2的重叠包络物。  相似文献   

18.
薄涛  杨学东  贡素萱  李克安  刘虎威 《色谱》2003,21(6):535-540
研究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中以β-环糊精(β-CD)和磺酸化β-CD为添加剂时10个山酮类化合物电泳行为的差异,并用毛细管电泳求得β-CD 和磺酸化β-CD与山酮类化合物间的结合常数。在分子动力学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了β-CD 、磺酸化β-CD与山酮类化合物的包合过程,从而求得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同时,运用量子化学计算了山酮分子的物化参数,并选择相互作用能(INE)、疏水常数(log P;其中P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和山酮分子总能量(TE)作为分析结构-电泳迁移定量关系的物化参数,用以研究分离机制及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芬苯达唑(FBZ)与β-环糊精(β-CD)包合物(FBZ-β-CD)。通过JOB曲线和相溶解度法确定了FBZ-β-CD的包合比为1∶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核磁共振(NMR)等表征手段证明了FBZ-β-CD包合物的形成。与FBZ相比,FBZ-β-CD水溶性增加了约10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相溶解度法,测定1,2-二氨基蒽醌、1,4-二氨基蒽醌和1,8-二羟基蒽醌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以及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中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曲线,并进行回收率及稳定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2-二氨基蒽醌、1,4-二氨基蒽醌和1,8-二羟基蒽醌的溶解度均随3种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蒽醌与环糊精形成的包合物类型为1∶1型,3种环糊精对蒽醌均有增溶作用,增溶效应顺序为HP-β-CDHE-β-CDβ-CD,与HP-β-CD作用顺序为1,2-二氨基蒽醌1,4-二氨基蒽醌1,8-二羟基蒽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