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一根直径约7毫米,长250毫米玻璃管。将一端放在喷灯火焰上加热至红钦,用镊子(先予热)夹其红软处使之封闭,再继续加热并迅速吹起直径约10毫米的玻璃泡,将其一侧加热,并从玻璃管另一端吸一口气,使软化处凹陷进去,即成匙状,继续加热并弯曲成直角,回火冷却后即制成一支简易玻璃燃烧匙。  相似文献   

2.
实验装置用一段外径为1.1厘米的硬质玻璃管在喷灯上弯曲并吹制成如图1的“双球U形管”(简称U形管)。将U形管装配在双孔橡胶或软木塞上,其中一个孔安装一个小分液漏斗。实验时将塞装配在100毫升园底烧瓶上(见图2)。  相似文献   

3.
首先,取一只已经用过了的电池里面的炭棒作为阳极,以径为0.2厘米左右的粗铁丝作为阴极,在粗铁丝外再套一个口径约为1厘米的玻管,然后将此二电极用导线缠好,把它们分别固定在铁架台的两根支杆上,导线的他端分别联接在一个6伏特的蓄电池的两极上,同时取一个坩埚或蒸发皿作为电解池,并把它适宜的装在铁架坏上。以后取十克的亚硝酸钠装入电解池中,在电解池下用喷灯加热,三、四分钟后即可融化。此时取一个穿孔的石棉钢,把十克的氯化钠放在穿孔石棉网的周围,然后把它小心的盖在电解池上,并且慢慢的把氯化钠加入电解池中,这是为了防止氯化钠向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进行用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都是按照书上的方法把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热进行实验。这样由于氧化铜和碳粉混合在一起了,所以还原出来的铜就渗杂在碳粉中很难看见,即使仔细去找也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颗粒,效果不好。我在今年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一下方法,不把碳粉和氧化铜混合,先把碳粉均匀的放在试管的下端,然后再把氧化铜均匀的撒在碳粉上,按书上的装置装好,用喷灯加热3—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层红棕色的纯铜浮  相似文献   

5.
李德玉 《化学教育》1986,7(2):38-38
钠和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1.装置 (见右图) (1)、取一支废旧的U形管,在U形管一侧,距弯曲部位30毫米处截断。 (2)、把用铝箔包好的一小块钠穿在大头针上,将针尖插在装有玻璃尖咀和止水夹的橡皮塞上。然后按图组装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蔡先进 《化学教育》1987,8(4):21-21
初中化学课本P.169[实验5--2]熔化的硝酸钾导电实验很不直观,教参及化学刊物介绍用U形管代替瓷坩埚,但受热面积宽,加热时间长,U形管一般加热易炸裂。我作了如下改进,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贾绍明 《化学教育》1996,17(10):29-29
角形试管可以弥补直试管的某些不足。特介绍如下:一、制作方法将硬质直试管在酒精喷灯上加热至红软,均匀用力使其从距管底1/3处弯曲成钝角(约120 。)形,再移至石棉网上冷却即成。  相似文献   

8.
孙树彭 《化学教育》1984,5(4):42-43
一、水的电解现行四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化学课本第一册第319页水的电解实验,从电解液中取出试管和检验气体,都不方便。我们做了以下改动。将12×120mm小试管底部在酒精喷灯火焰上加热至红软,用嘴吹出一个小尖嘴。用氢氟酸腐蚀试管,制成若干刻度。使用时先用肥皂将尖嘴封佳,使之不漏气。其它按书中要求做。检验两极产物时,先用大头针刺破肥皂封膜,迅速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
石乃常 《化学教育》1986,7(6):37-37
用最大号的打孔器将厚滤纸打成圆片(直径比U形管内径稍稍大一点点),然后将滤纸片(单层或双层都可)斜着插入管内Fe(OH)3胶体液面以下。再用比U形管稍细一点的玻璃管将滤纸片压平并卡在管中。注意要使两管中的滤纸片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且纸下不要有气泡,装置如左下图。  相似文献   

10.
我們制作了三种气体发生器,详见附图。所需材料少,制作簡便,使用方便,現簡述如下: 第一种:用噴灯把U形管一边的中下部逐漸加热烧紅,用圆头镊子在其周围按几个坑(五、六个即可,不能打穿),这样管内玻璃的突出部分正好可把所加入的金属块架住。再配上紧密的皮塞和导管便可使用。第二种:在一长約12—15厘米,直径此錐形瓶口略小的玻璃管或破試管的下半截,如上述一样烧紅按上小坑。装上严紧的胶塞和导管,放入錐形瓶中即可。  相似文献   

11.
1954年第4期“化学通报”所刊登朱银福同志自制氧炔吹管的经验,经我们试作效果不够好,在起初几十秒钟时可得到良好的结果。时间再长则通入氧气的玻管就被烧熔,并且由于通入氧气的尖嘴管的管口距离瓷管的管口(外端)太远,这样将火焰引入瓷管内燃烧,氧气流要相当大其火焰才能露出管口,由于火焰在瓷管内燃烧,这样很快将瓷管烧红,橡皮管燃烧起来,瓷管同时也被烧坏,另一方面氧气流不好控制,气流小时火焰不能露出管口,气流过大时又将火焰冲熄,再一方面由于这种装置在演示时还得临时加热,不能采用储气瓶,是不很方便的,鉴于这些缺点,我们仅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孙克福 《化学教育》1984,5(2):44-44
本刊1983年第一期发表的“石油催化裂化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文,实验效果虽较课本要好。但有两处仍需改进:1.用喷灯加热试管易破裂。2.催化剂制作过程中硅酸铝沉淀的洗涤采用倾泻法比较复杂。为此,可考虑再做如下改进。一、将喷灯加热改为电加热电加热装置的制作过程如下。将废旧电子管底座的外边用钳子夹去,在砂轮上磨光滑,使其恰好能放入25×200毫米试管中。  相似文献   

13.
李云 《化学教育》1994,15(7):34-34
1.如图所示,将氢气通入大试管中,稍等片刻,在导管A处用小试管收集氢气验纯,证明氢气纯净之后,在A处点燃氢气,用该氢焰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钢。2.待黑色氧化铜被还原成光亮的铜时,移开A管,并将A管举起让学生观察火焰,再将一干燥烧杯扣在火焰上,观察烧杯上出现水珠同时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到烧杯变热。  相似文献   

14.
孙克福 《化学教育》1985,6(1):34-35
取多股导线内的细铜丝,卷成螺旋状、浸入AgNO3溶液,使铜丝表面覆盖一层灰黑色的银。将铜丝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后烘干,再在喷灯火焰上灼烧,使它表面呈黑色,冷却后备用。  相似文献   

15.
王志成 《化学教育》1984,5(4):40-40
将一支大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底部,在试口吹气,使其鼓出。再在试管中部加热,也使其鼓出(如图)。实验时,在试管底部凸处装KClO3,中部凸处装MnO2,并取配有平头滴管(内装MnO2伸入试管底部)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后,于中部MnO2处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受热无氧气产生。然后将酒精灯移至KClO2处加热至溶化,再做检验,说明有少量氧气产生。  相似文献   

16.
罗畅  杜元珍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10,31(6):69-69,73
学生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电解饱和食盐水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意外现象:有一实验小组连在电源负极导线上的铁钉脱落掉在U 形管底,当时未取出铁钉而在导线上重新连接了一个铁钉,通电时U 形管底部铁钉的一端有气泡生成。  相似文献   

17.
我校理化实验室是这样把已经损坏了的试管,修理成短小试管的。试管的损坏情况,一般多是管口破碎和管底破裂两种。现在就这两种情况来分别谈谈我们的修理方法: 1.管口破碎——在破碎最低处附近用三角锉锉一条纹,锉纹的长度至少应有管壁圆周的三分之一,然后将玻棒一端烧红,迅速的放在锉纹上,试管即沿着锉纹较为整齐地裂为两段。再将断裂的管口放在酒精灯上烧红,并使其徐徐冷却,变为光滑,即可。 2.管底破碎——是将破碎处放在酒精喷  相似文献   

18.
杨金月  朱静  高卫  淳远 《大学化学》2017,32(11):45-50
在希托夫法测定Cu~(2+)离子迁移数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目前常用直形和U形两种类型的迁移管,其中使用U形迁移管从阴极区溶液浓度变化算出的迁移数误差较大。以CuSO_4为电解质,Cu电极为电解电极,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通电后直形、U形和n形三种迁移管中CuSO_4溶液浓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迁移管的形状对中部区溶液的浓度有较大影响。对于U形和n形迁移管,由于阴极位于迁移管底部,主要受重力作用引起的对流因素的影响,通电后中部区浓度会发生明显改变,并影响到阴极区溶液浓度,导致误差较大;使用直形迁移管受该因素的影响很小,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锂、较化学分析法简易、快速。本文采用自己改装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微量锂进行了有关条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高Li的灵敏度的关键为:①采用较宽的狭缝宽度;②火焰吸收位置靠近喷灯火焰口的还原焰中心;③提高光电倍增管的高压。在满足并适当选择上述三条件时,灵敏度可达到0.0002 ppm。在样品中加入铝盐可抑制碱土金属的干扰,消除碱金属的增感作用,经过大批样品的分析。质量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需要用玻璃细工装置修复或者自制一些玻璃仪器。以前玻璃细工装置采用本生煤气灯,由于它有很多弊端,已被酒精喷灯所取代。酒精喷灯分为挂式和座式两种。挂式酒精喷灯因火焰温度低,使玻璃工件难以加热至所需温度;座式酒精喷灯,虽然火焰温度高,但喷口易被玻璃渣堵塞,有时因酒精含杂质较多,燃烧时易在喷口处残存残渣,造成喷口堵塞,并且不安全。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制了石英煤气喷灯,组成了一套高效、经济、安全的玻璃仪器细工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