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北仑港区的水文资料,运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初步的冲淤计算。计算成果与北仑港区地形测量资料比较一致。分析了水动力条件,床面切应力以及地形等资料,认为目前本区是处于稳定阶段,水流足能把来沙带走。  相似文献   

2.
曹娥江径流特性及其对河口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娥江径流具有浙闽山溪性强潮河口的若干特征,径流年际、年内变幅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洪枯比极大,年内存在两个汛期,即梅汛期和台风汛期. 根据曹娥江径流特性,本文讨论了曹娥江河口河床洪冲枯淤变化特性,径流对潮汐大小的间接影响以及径流对曹娥江口门外主槽出口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防波堤后岸线演化的数值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假定来波波峰线与防波堤平行的基础上,研究了防波堤后任意形状岸线的演化,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岸线冲淤的数值模型.该模型的数值解与MugnusLarson等在1997年的解析解比较,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4.
2008年底曹娥江河口大闸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大闸的兴建阻挡了钱塘江潮流的上朔.平时大闸关闸挡潮,阻挡外海泥沙进入上游江道;洪水期开闸放水,逐步带出建闸前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闸上江道的冲淤特性由建闸前的“洪冲枯淤”转变为建闸后的“单向冲刷”,泥沙运动规律的改变将会加剧水流对两岸防洪堤的冲刷,也会对沿江涉水工程(如跨江大桥)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用二维动床泥沙数学模型,考虑曹娥江大闸调度原则,并按水文年(1962~2005年)重演方式,对建闸后闸上江道冲淤演变情况进行了长系列反演计算,同时对堤防可能的险工险段及河床最大冲深进行了预测,可供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甬江是浙东的门户,在航运上具有重要意义.上游有姚江和奉化江两大支流,汇合于宁波市三江口.三江口以下至镇海入海称甬江,其中三江口至镇海城关为甬江口内河段(又称内航道),镇海以下则为口门河段.全长约25公里.流域总面积为4264平方公里.年迳流总量为24亿方.口门潮差建堤前为1.76米,建堤后(1974—1981年)为1.73米. 甬江河床的冲淤曾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变动:其一,1959年姚江建闸,使甬江河床全线淤积抬高、断面尺度大幅度缩小;其二,1974口门建堤,河口人为延长约三公里,使虎(蹲)游(山)河段淤积缩窄,河床再次调整.至今,河床渐趋相对平衡.因此,总结甬江河床历史的冲淤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甬江本身今后全面整治以及我国东部中小河流的治理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30年北江下游河道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近30年来的MSS、TM卫星影像和相关地区的相应1∶50 000地形图,通过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对北江下游河岸变迁、洲滩和河道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2001年间,北江下游河道具有明显演变过程,岸、滩冲淤变化明显,部分地区发生淤积.探讨了河道变化成因,提出控制河势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引水进入城市河网可快速提升河道水质,但也会导致泥沙淤积等问题;城市河网不仅河道众多,还有水闸等水工建筑物,使得水沙输移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为了使泥沙尽量少淤积于不易清淤的河道,需优化河网水闸的调度.首先建立了考虑水闸的河网一维泥沙输移数学模型,利用实测水沙数据验证其精度.通过模型计算不同引水流量工况下杭州城西河网泥沙的淤积量及淤积分布,得到泥沙淤积率最低以及最利于清淤时的河网水闸优化调度方案,可为城市河网泥沙减淤及清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海湾湾顶地区切向流动的成因及其作用。在湾顶地区,在入射和反射凯尔文波之间,在潮位方面存在着横向振动的“半波损失”,在潮流方面产生了平行于岸壁的切向流动。这种流动对湾顶岸壁起着切向冲刷作用,它的强弱,对海岸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山东省南岸属于冲刷型的沙砾质海岸,与切向流动强有关,浙江省中部和南部属于淤涨型的淤泥质海岸,与缺少这种性质的流动有关。本文还讨论了沿底坡上升的向岸流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缝管原子捕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Ag,Au,Bi,Cd,Co,Cu,Ga,In,Ni,Pb,Pd,Sb,Zn等13个元素的原子捕集与释放条件.结果表明,缝管高度和火焰状态对灵敏度影响极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捕集1min,测得Ag,Au,Bi,Cd,Co,Cu,Ga,In,Ni,Pb,Pd,Zn的特征浓度分别为8.1×10-4,1.7×10-3,3.5×10-3,3.7×10-5,1.6×10-2,1.8×10-3,1.6×102,3.6×10-3,2.2×10-2,2.4×103,4.7×10-2,1.8×10-3,1.3×10-4mg·L-1,比常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依次提高62,106,254,270,5,28,131,271,3,83,5,239,77倍,本法测定了环境、生物、医药和金属等试样中痕量元素.  相似文献   

10.
伊犁谷地野核桃林下土壤的形成特点及其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犁谷地野核桃林下的土壤有均腐殖质性,Rh0.31 ̄0.39,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E4值较高,弱粘化,钙积现象,Ba值较高,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蛭石,蒙脱石为主,淋溶较弱,风化程度不高,四个研究剖面分类为均腐土纲,干润均腐土亚纲,粘化干润均腐土类,钙积干润均腐土类,简育干润均腐土类,根据暗沃表层的厚度,划分相关的亚种。  相似文献   

11.
流动盐水中细颗粒粘性泥沙的沉降速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在流动盐水中粘性泥沙的沉降试验,测算了沉降速度,试验结果表明,粘性泥沙的动水絮凝沉速要比在静水条件下的絮凝沉速小得多.本文的结论对淤泥质河口工程规划、设计及环境评价等均有一定的参考阶值.  相似文献   

12.
浙江北仑深水港区岸滩演变与岸线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金塘水道的几何特征和水力结构,根据岸滩演变规律和岸滩动态类型,论证了北仑深水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潮汐河口推移质运动复杂,人们至今对此所知甚少.本文试图基于实测水流与沉积筑料,系统地探讨既江河口推移质的造床作用.通过该河口沉积物中推移组分计算,结合悬移质粒度分析认为,推移质是既江河口主槽的主要造床物质,水下沙洲及拦门沙等堆积地貌亦系推移质造床的产物.文章进一步根据作者新近提出的方法,获得全年逐时推移质输沙率及逐潮输沙量,藉以初步揭示不同皿潮流组合下推移质运动的时变特性.  相似文献   

14.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状况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江淮流域5个持续性暴雨过程,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水汽通量进行分析,结合HYSPLIT模式中空气质点倒退运动轨迹的计算,揭示此类强降水事件中海量水汽的源地、输送通道的统计特征和通道建立的天气系统条件:水汽多起源于南印度洋低纬度地区,越赤道气流、阿拉伯海急流、孟加拉湾急流和我国东南沿海低空急流在输送过程不同时期对于输送路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印度季风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也影响着输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形成该类过程的水汽输送条件的初步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5.
近代洞庭湖沉积与孕灾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沉积部位的22个钻孔取样和^210Pb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分析,洞庭湖有较高的沉积速率,最高可达2.33cm/a,不同的沉积部位沉积速率也有较大的差异。由于19世纪以来四口分流形成,大量长江的泥沙进入洞庭湖,近50年的水文资料表明,洞庭湖83%的泥沙淤积来源于长江。由于人类围垦、上游森林砍伐和洲滩堤坝的逐年加高,洞庭湖水面减少了2/3,洞庭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能力已迅速减弱。洞庭湖的演变变化过程直接影响到长江中游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北仑港区的风、浪特征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用多种方法推算了该港区的设计波要素,并给定了经验关系式.还对推算没计波要素的重现期组合问题和波浪与水流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推算设计波要素时不宜采用风速、潮位、波浪的同须率组合法,在峡道地区还必须研究波浪与水流共存引起的和互作用问题.木港区波浪与水流以斜向顺交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水文、沉积和地貌资料,分析论证了北仑地区的岸滩动态,认为北仑地区岸滩已接近动态平衡,具备开辟深水良港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统计分析建立了可用于水处理投药过程中控制投药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混凝药剂、沉淀池水中的浊物量差值等参数对水处理投药量的影响,拟合出滤前浊度小于1.3NTU的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投药量数学模型投药结果得到的出厂水水质比人工经验投加得到的水质稳定性高,而且耗药率低.  相似文献   

19.
基于慢衰落无线移动信道的统计特性,针对数字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要求,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得到了一种无线移动信道的离散时间模型,并运用此信道模型构造了GD-OFDM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OFDM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信道模型有效地描述了无线移动信道的多普勒扩展和时延扩展的特点,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软件仿真中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