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DEA水溶液对CO2吸收速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测定气体吸收动力学的数据,建立了一套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验装置,改进了数据采集软件.气体吸收压力数据的测定精度为0.05%.测定了在石油化工、天然气净化和合成氨工业中常用的N-甲基二乙醇胺(质量分数32.4%)+哌嗪(2.6%)水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速度,并根据阻尼膜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吸收动力学计算公式,可用于实际体系的吸收动力学计算.  相似文献   

2.
CO2水合固化反应热的确定是实现煤体CO2水合固化防突的关键。依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三参数对应态原理,建立CO2水合固化反应热计算模型;利用CO2水合分离实验装置,结合定温压力搜索法测定CO2水合分离相平衡参数;由CO2水合固化反应热计算模型得到实验设计体系的反应热,分析相平衡参数和SDS促进剂对CO2水合固化反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水合固化反应具有较高反应热,且反应热的大小与相平衡参数和促进剂浓度有关。相平衡温度和相平衡压力越低,反应热越大;SDS浓度越高,反应热越低。该研究为CO2水合固化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本生灯-纹影系统实验研究含有CO2,N2的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并应用GRI-3.0机理模拟计算不同组分预混燃气绝热火焰温度、敏感性系数及重要自由基浓度等,详细讨论CO2,N2的稀释效应.研究表明,GRI-3.0机理能较好地预测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CO2,N2稀释组分会显著抑制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速度及其绝热火焰温度;与N2相比,CO2不仅具有较强的热力学效应,且随着CO2稀释比的增加,火焰中重要自由基H浓度显著减少,抑制氧化反应H+O2O+OH对燃烧的主导促进效应,使预混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综合介绍了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方面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分析和探讨存在的问题。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子,土壤呼吸与温度之间相关关系密切,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与机制仍不确定。模拟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模型有多种且在不断完善,但简单的Q10经验模型仍被普遍使用。土壤呼吸各来源对温度的敏感性贡献仍不明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规范统一土壤呼吸和温度的测定方法,明确各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呼吸的时空异质性,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以及各组分对温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六步真空变温变压耦合吸附工艺(VTSA)捕集烟道气中CO2的过程。考察了不同再生温度和压力下用VTSA工艺分离CO2的效果。在压力为10kPa和温度为423K的再生条件下,烟道气中CO2的纯度由15.0%增至93.4%,同时具有95.4%的回收率。对六步VTSA工艺过程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模拟了一个不包含降温过程的五步VTSA工艺,以提高吸附剂的产率。  相似文献   

6.
放牧对典型草原区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的重点,而湿地CO2通量研究则是该领域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采用L1-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锡林河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围封保育与自由放牧)下的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地和地下根生物量等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日变化均呈现不对称单峰型曲线,其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围封保育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和日变化幅度均低于自由放牧样地,但其Q10值高于自由放牧样地,均值分别为2.848和2.250.(2)在0-50cm各层土壤温度中,围封样地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10cm的土壤温度拟合最好,而自由放牧样地则与地下15cm的温度拟合最好.在围封湿地植物群落中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呼吸变化速率的57.2%-86.3%,而在自由放牧湿地植物群落中土壤温度则可以解释呼吸变化速率的57.7%-88.9%.(3)在湿地植物群落中,土壤温度是水分含量最高的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敏感因子,最高温时其呼吸速率达到峰值;而土壤水分是水分含量最低的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敏感因子,其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在生长季水分含量最高月份.  相似文献   

7.
以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ard)为材料,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pd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从50μmol·mol^-1增至1000μmol·mol^-1的过程中,大米草Pn、Ci、Vpdl和WUE逐渐增大,Gs和Tr逐渐下降。低于环境CO2浓度范围内时,大米草对CO2浓度的升高比较敏感,反之则不明显。WUE和Tr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极显著(P〈0.01)。CO2浓度升高能够明显降低单位面积叶片的蒸腾失水,提高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大米草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定量评估城市绿地吸收CO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北京海淀公园绿地使用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CO2通量、总辐射、大气温度,并使用冠层分析仪测量叶面积指数,研究CO2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地CO2通量受植被生物活动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晴天天气状况下CO2通量日均值FCO2在4—10月为负值,绿地是CO2汇,在6—9月是CO2强吸收汇,FCO2约-0.100—-0.120mg/m2.s,而在11—3月FCO2为正值,绿地为CO2源,12—2月是CO2强排放源,FCO2约0.100mg/m2.s.绿地CO2通量受总辐射、LAI、大气温度的显著影响,净辐射的影响明显大于大气温度,净辐射越大、LAI越大、大气温度越高,绿地光合作用吸收CO2的能力越强.观测期间一年海淀公园绿地CO2的净吸收量约为615gCO2/m2.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是新型清洁能源,围绕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开采和减少全球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置换机理的解析是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关键问题,对提升置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阐述置换机理的本质,采用量子力学(QM)方法对水合物中主、客体双分子聚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利用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双分子聚体的结构及单点能进行计算分析,在对CO2置换CH4水合物过程的研究中,获得QM方法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单点能计算的较优的计算参数。采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进行能量分析,解析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各分子的贡献,并通过计算波函数信息分析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独立梯度模型(IGM)和静电势,定向研究主、客体分子间最主要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2置换CH4水合物过程中主、客体分子间的作用主要由静电作用贡献,色散和诱导作用占比较小;在置换过程中,客体分子由CH4转变为CO2时色散作用影响减弱,静电作用影响加强。因此,静电作用是置换过程的关键,提高与H2O的静电作用是提升置换效率的有效方法。所得结果为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中二氧化碳(CO2)地质埋存的关键问题,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对CO2在SiO2纳米狭缝中的吸附扩散行为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研究表明:在SiO2纳米狭缝中,CO2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强,且亲水性的SiO2纳米狭缝比亲油性SiO2纳米狭缝的CO2吸附量大;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加,CO2吸附和扩散能力也逐渐增强。此外,根据吸附能、吸附高度和电荷转移量等参数分析了CO2在不同润湿性SiO2表面吸附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为理解不同岩石物性的SiO2狭缝表面与CO2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见解,这对于解释CO2分子在盖层中的吸附机理以及在地层中的长期封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大型海藻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功能,探讨大气 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变化对石莼(Ulva lactuca)生长及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方法】在4种条件(390μL/L CO2+15℃;700μL/L CO2+15℃;390μL/L CO2+25℃;700μL/L CO2+25℃)下培养石莼,10 d后测定藻体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生化组分。【结果】经10℃低温6 h处理,石莼受到光抑制;经35℃高温6 h处理,25℃正常空气条件下生长的石莼表现出较高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光能利用效率(α),非光化学淬灭(NPQ)和光化学淬灭(qP ),25℃高CO2浓度条件下生长的石莼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饱和电子传递速率(Ek )大于其他生长条件下的石莼;经40℃高温处理6 h,15℃生长的石莼光合机构受损;相对于25℃与正常空气条件下生长的石莼,25℃与高CO2浓度条件下生长的石莼Fv/Fm、a、NPQ和qP 的下降程度较小,而且具有较高的rETRmax 和Ek。【结论】高CO2浓度促进石莼的生长,但其对石莼可溶性蛋白(SP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SC )、叶绿素 a (Chl a)和类胡萝卜素(Car )等生化组分含量影响具有温度依赖性。另外,CO2浓度升高使得石莼抗高温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LN2/CO2复合制备干冰对松散煤体的降温特性并实现最优复配,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可视化凝华试验台,系统分析LN2和CO2在不同注输比下对管道内温度、压力及干冰成核效果的影响;以可视化凝华试验为基础,设计搭建松散煤体降温试验台,系统分析不同注输比下LN2和CO2在注输停注过程的传热特征及对松散煤体温度场的抑温效果。结果表明:CO2凝华需要LN2提供足够过冷度,当CO2注输量不变,增大LN2/CO2注输比,管路内制冷温度降低,压力升高,LN2和CO2的混合流体换热效率增加,凝华发生时间提前;相变潜热引起的冷却能量具有时间-空间特征,压注阶段,箱体内各测点温度随时间持续下降,平面一降温速率明显快于平面二,低温区域逐渐呈锥形扩大;回温阶段干冰颗粒在煤层堆积,持续发挥降温惰化作用,注入口附近煤体与高温煤体之间...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CO2是固定源和移动源废气中的主要组分,Fe2O3是铁基催化剂中的重要活性物质,研究了CO2对Fe2O3催化剂NH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的加入在300℃以下明显抑制了催化剂的NH3-SCR性能.这主要是因为CO2的存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NH3/NOx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了NH3-SCR反应.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结果表明,CO2可以被吸附活化成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可以作为新的酸性位点吸附NH3物种,促进催化剂对NH3的吸附;但同时CO2和NOx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这会导致催化剂表面生成的关键NO2物种和硝酸盐物种的减少,从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普遍存在黄铁矿和方解石与铀矿物密切共生现象。中性地浸采铀过程中O2和CO2的共注入会诱导黄铁矿氧化和方解石溶解,目前针对二者共存体系中方解石溶解对黄铁矿氧化固铀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静态批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CO2和O2条件下方解石溶解对黄铁矿氧化固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CO2分压下中性Tris缓冲体系中黄铁矿氧化对U(VI)的吸附率高达90%,有CO2分压下碳酸铀酰体系中铀的固定率明显降低,约有32%的铀被吸附。在方解石和黄铁矿共存体系中,单独通O2条件下铀的吸附率为27%,CO2和O2共通时黄铁矿氧化对铀的吸附率仅为2%,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O2+黄铁矿+方解石体系和CO2+O2+黄铁矿+方解石体系中Ca2(UO2)(CO3  相似文献   

15.
天然温带草地CO2通量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睿  吕达仁  王庚辰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0):1223-1229
以天然状态下(无牧、无施肥、无割草、无灌溉)内蒙古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草地田间CO2通量的原位观测实验.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分析了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2001年至2003年,共4个实验观测年CO2通量的观测数据与主要的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不同土层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草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的生长状态对于其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的环境因子中只有表层土壤含水量与草地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草地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显著而且不同的年份其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降雨量的季节分布与其季节通量的变化特征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4年的实验观测的统计分析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是温带半干旱草地CO2排放通量主要控制因子.CO2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以4年观测的平均年通量估算我国温带草地CO2年排放量是3.17Pg,约占全球土壤CO2年排放量的1.23%,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频CO2激光技术在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PCF)上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并对其温度、应变和弯曲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得,PCF-LPFG谐振波长的温度和应变灵敏度分别为0.002nm/℃和0.001 8nm/με,谐振峰损耗值对温度和应变不敏感。由于高频CO2激光写入为单侧写入,导致PCF-LPFG透射谱的弯曲特性与方向和曲率直接相关。选择弯曲灵敏度较大的方向进行了弯曲测试,测得在一定的曲率范围内,PCF-LPFG的谐振波长及谐振峰损耗值的灵敏度分别为-5.45nm/m-1和3.32dB/m-1。基于PCF-LPFG的透射谱温度不敏感特性,本文为制作不受温度影响的应变和弯曲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观测分析了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特性与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100%、50%和25%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重、厚度及蒸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在叶片发育最旺盛的抽穗期LAI和叶重分别增加23%、11.4%、5.6%和21.3%、9.4%、4.3%;抽穗后,冬小麦平均旗叶面积和叶厚分别增加25.1%、8.4%、4.1%和12.9%、8.8%、7.5%;而旗叶叶绿素无明显变化;蒸散量在拔节-孕穗期略有增加,在孕穗-抽穗期分别增加33.8%、26.8%、11.9%,在开花-乳熟期分别增加了44%、23.9%、8.3%。可见,CO2浓度增加有利于冬小麦生物量的积累,但同时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耗水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同时控制柴油机NOx与碳烟排放的难题,进行了无氮(O2/CO2)环境下柴油机燃烧规律研究,设计了柴油机无氮燃烧的试验装置,从柴油机缸内压力、压力升高率和燃烧放热率3个方面,对比研究了柴油机常规进气和无氮进气条件下的燃烧规律。结果表明:在无氮进气条件下,柴油机可以稳定正常工作,其放热率高于常规进气条件。所得结果为柴油机大规模应用无氮燃烧技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高压CO2在高环境温度下难以冷凝的问题,提出两级蓄冷跨临界压缩CO2混合工质储能系统。采用CO2与低沸点有机工质混合的方法提高工质的冷凝温度,同时,利用两级甲醇蓄冷实现系统内部冷能循环利用。从环境性、临界温度、温度滑移、可混合性等方面确定合适的CO2混合工质及其组分质量分数范围。建立储能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探究节流压力、高压储液罐压力、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系统内部能量流动规律,得到主要部件的(火用)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蓄冷介质温度增加,系统安全性提高;与纯CO2工质相比,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和能量密度略有降低;CO2/R32混合工质的充放电效率最高为62.29%,CO2/pentane混合工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为21.37 kW·h/m3。  相似文献   

20.
 作为CO2捕集与封存的中间过程,管道输送是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CO2输送方式。捕集到的CO2通常含有氮气、氧气、甲烷、氩气、水蒸气等杂质,其对CO2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CO2的管输特性。采用Matlab 编程计算,利用Span Wag-ner 状态方程计算和分析了纯CO2的物性参数(密度、黏度、比热等),对比了PR、SRK、BWRS 状态方程应用于CO2物性计算的平均偏差,并以精度最高的PR 状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维可压缩流体管道模型,对含杂质CO2管道在不同输送状态(超临界、密相、液态、气态)、不同杂质类型与含量、不同管道参数等条件下的管道稳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R 状态方程对于含杂质CO2物性参数计算的偏差较小,在临界点附近也能有较高的精确度,可用于含杂质CO2物性参数的计算;在相同输送条件下,CO2管道密相输送的压降值最小、超临界状态输送的压降值次之、气态输送的压降值最大;杂质的存在使气液两相区的范围扩大,更容易出现两相流,增大摩阻。通过流动仿真,并与天然气管道对比,揭示了含杂质CO2管道在多种稳态流动条件下的管道沿线参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