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于Pt偶同位素中的h9/2质子对的排列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如用改善的Nilsson参数κ、μ,给出的h9/2的排列频率与νi13/2排列频率的差值Δhωc=hωc(πh9/2)-hωc(νi13/2)对于78184Pt106核具有最小值,约为75keV.这和最近实验上确定的184Pt核转晕带上出现的大的上弯现象,是由于νi13/2和πh9/2两个排列频率非常靠近的结果一致.而运用Nilsson的标准κ、μ则不能给出这一结果.这两个排列的先后次序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相邻Pt偶同位素的πh9/2排列频率的理论预言,期待着实验数据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偶Pt同位素i_(13/2)中子对作了一个较细致的系统的分析.实验数据和用不同κ、μ参数所得到的Nillson推转模型结果间的比较,给出如下重要性质:1)改善的κ、μ参数能够很好符合~(185)Au数据,对Pt同位素一般地似乎也是合适的,但尚需更多的实验与理论数据检验.2)仅仅有vi_(13/2)排列不能解释~(184)Pt中大的上弯现象,而πh_(9/2)排列应该同样也起作用.3)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偏离表明,一种包括ε_2,ε_4及γ三维势能面的计算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偶Pt同位素i13/2中子对作了一个较细致的系统的分析. 实验数据和用不同κ、μ参数所得到的Nillson推转模型结果间的比较, 给出如下重要性质: 1) 改善的κ、μ参数能够很好符合185Au数据, 对Pt同位素一般地似乎也是合适的, 但尚需更多的实验与理论数据检验. 2)仅仅有νi13/2排列不能解释184Pt中大的上弯现象, 而πh9/2排列应该同样也起作用. 3)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偏离表明, 一种包括ε2, ε4及γ三维势能面的计算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报道的~(185)Pt核多带结构的实验结果,又一次提出了其中五条带回弯现象究竟是由于h_(9/2)质子对转动排列所致,还是来自于i((13)/2)中子对转动排列结果的尖锐问题.基于阻塞效应的实验事实支持前者,而总罗斯量(转动坐标系中的总能量)面的理论计算则支持后者,本文在分析上述两种解释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给出考虑了带交叉过程动力学效应的理论计算结果.说明了h_(9/2)质子对转动排列应是这五条带出现回弯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采用E-GOS方法对质子数在Z=72-78区的偶偶原子核170-184 Hf,170-184W,170-192Os和176-192Pt的集体运动模式和形状相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0-184 Hf和170-184 W同位素核的低自旋态趋于SU(3)极限,176-192Pt和170-174Os同位素核是O(6)→U(5)的过渡核,并且基本上都存在角动量驱动的形状相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 νi13/2,πh9/2 νi13/2和 π1/2-[541] 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High-spin states in the odd-odd~(172)R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via the~(149)Sm(~(27)Al, 4nγ)~(172)Re reaction through excitation functions, X-γ and γ-γ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 A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ree rotational ba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extending the high-spin studies of A≈160 odd-odd nuclei to the currently lightest rhenium isotope. The three bands have been assigned to be built on the πh_(11/2) νi_(13/2), πh_(9/2) νi_(13/2 ) and π1/2~-\ν1/2~-\ configurations ...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2)中原子核能谱的Staggering现象的改善方案,并利用这一方案对Ru和Pt同位素偶-偶核计算的结果,分析和讨论了原子核能谱的Staggering现象与四极-四极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 Au的高自旋态结构 ,在这 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 2 νi13 2 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 .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 ,对184Au核中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能级自旋进行了指定 .指出176,178Ir和182 ,184Au 4个双奇核的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均出现旋称反转 .对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旋称反转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用推转壳模型对πh9 2 νi13 2 带和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 ,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两个半退耦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稀土区奇奇核πh11/2νi13/2转动带中,系统地观测到随转动频率或角动量增加,B(M1)/B(E2)曲线表现出所谓parabola like形状,即在增加到某一转动频率或自旋后,B(M1)/B(E2)比值快速增强。基于推转模型和粒子转子模型关于奇奇核二准粒子转动带磁偶极约化跃迁几率的描述,对稀土区双奇核的这一行为进行了讨论。指出该现象的发生与νi13/2准中子转动顺排特性密切相关。B(M1)/B(E2)比值在接近第二带交叉(即BC准中子对顺排)的较高频率处的增强效果,可以理解为主要来源于带交叉引起的波函数中混合四准粒子成分的结果。通过对B(M1)/B(E2)比值的增强效果发生在较低频率处的分析,对稀土区奇奇核πh11/2νi13/2带角动量耦合图像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顾金南 《中国物理 C》1986,10(2):223-230
对于λ=2,4,6…的偶极性轴对称形变核, 除存在着R(π)不变性外, 在某些核中可能还存在着R(π/2)不变性. 本文从理论上一般地分析了出现新的形变对称性的可能. 主要分析了出现R(π/2)不变性的条件, 满足R(π/2)不变性的波函数和矩阵元中所谓的记号因子σ(4)相关项. 用此可以解释实验能谱和B(E2)值中出现的一些I/2奇偶现象. 本文还提出了可能存在R(2π/3)不变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研究了双奇核184 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了基于πh9/ 2 ν7/ 2 - [5 14 ]和πi13/ 2 νi13/ 2 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 2 ν7/ 2 - [5 14 ]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 .从而确定了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 .分析了πi13/ 2 νi13/ 2 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 ,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 2 质子顺排有关 .  相似文献   

12.
利用费米子动力学对称性模型(FDSM)系统研究了偶偶核铂的同位素,其跃迁可以很好地由对相互作用+四极相互作用来描述,计算了铂(190—196Pt)同位素的能级、电四极矩、旋磁比、同质异能移和同位素移动,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计算结果还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FDSM中质子–中子耦合系统(SOπ(8)×SPν(6))形式上不包括SO(6)动力学对称性,但196Pt附近确实存在精确的等效SO(6)动力学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扩展了基于πh9/2ν7/2–[514]和πi13/2νi13/2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2ν7/2-[514]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从而确定了πi13/2νi13/2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分析了πi13/2νi13/2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2质子顺排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张敬业 《中国物理 C》1990,14(11):1039-1044
最近报道的185Pt核多带结构的实验结果,又一次提出了其中五条带回弯现象究竟是由于h9/2质子对转动排列所致,还是来自于i13/2中子对转动排列结果的尖锐问题.基于阻塞效应的实验事实支持前者,而总罗斯量(转动坐标系中的总能量)而的理论计算则支持后者,本文在分析上述两种解释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给出考虑了带交叉过程动力学效应的理论计算结果.说明了h9/2质子对转动排列应是这五条带出现回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质量数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和最近几年陆续发表的双奇核高自旋态核谱学数据,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πh11/2⊙νi13/2强耦合带和πh9/2⊙νi13/2半退耦带旋称反转的特征和规律.指出182,184Au核素的πh13/2⊙νi13/2半退耦带也可能出现旋称反转;有限的实验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首次在双奇核178,180Ir的πh11/2⊙νi13/2强耦合带中发现了低转频下的逐渐顺排现象;在178Ir核中发现了回弯频率反常超前.这些反常现象可能与核形变(或中子对力)的组态依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Au的高自旋态结构,在这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2 νi13/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对184Au核中πi13/2 νi13/2转动带能级自旋进行了指定.指出176,178Ir和182,184Au 4个双奇核的πi13/2 νi13/2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均出现旋称反转.对πi13/2 νi13/2转动带旋称反转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讨论.用推转壳模型对πh9/2 νi13/2带和πi13/2 νi13/2带能级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两个半退耦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王刚  方向正  郭建友 《物理学报》2012,61(10):102101-102101
利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了Pt同位素偶-偶核的形状演化,比较了基态结合能和四极形变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 分析了这些核的位能曲线、单粒子能级及其随四极形变β2 的变化规律,发现从N=88到N=126, Pt同位素的基态变形从球形对称核经X(5)对称性核、演化为具有稳定形变的核,再演化为球形核的变化过程.其中, 166-172Pt是近球形核, 174Pt和192-196Pt位于球形和稳定形变之间,可能具有X(5)对称性, 176-190Pt具有稳定的变形, 198-202Pt是近球形核, 204Pt是球形核,这些结果与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18.
考虑原子核理论中超导效应对g_R因子的影响,在给出偶核g_R因子在推转模型(crankingmodel)基础上的计算公式之后,利用Nilsson波函数计算了_(62)Sm~(152)核的g_R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反映了原子核超导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搜寻182Au, 184Au,186Au核中πi13/2⊙νi13/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我们通过152Sm(35Cl,5n)182Au,171Yb(19F,4n)186Au和159Tb(29Si,4n)184Au反应对182Au,184Au, 186Au核进行了在束γ谱学研究. 本工作扩展了这3个核πi13/2⊙νi13/2带的能级纲图, 特别是确定了184Au核πi13/2⊙νi13/2带的能级自旋宇称, 发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Glauber理论近似下讨论了在π-~(13)C的非弹性散射过程中,~(13)C的9.5MeV能级激发的理论描述问题。认为到9.5MeV能级的跃迁是半相干的一步过程。对于初末态核结构,选用了弱耦合的核模型,在J~π=(7~ )/2的假设和Γ~((v))(?)1/2 Γ~((s))的近似下计算了180MeV的π~±在~(13)C上非弹性散射(9.5MeV)的微分截面,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发现符合不是太满意的,我们认为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考虑自旋效应,即跃迁核子的自旋状态改变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